前前后后磨叽了差不多一个月,今天下午总算把这本书读完了。
作为加布里尔的一本通俗作,这本书确实做到了简明易懂,以至不少人推荐其可作为哲学入门读物。好吧,人们的确可以将其当做一部入门作品,但其真正的价值恐怕并不在于通俗上,而是恰当地指出了某种意义上在当下被视为主流的物理主义的危险与荒谬。
总体来说,这本书前面的篇目写得很“分析”,“意义场存在论”确实是个有价值的观点,可整体论证在我看来却并不那么有说服力。除开这些,宗教与艺术两章(尤其是宗教部分)还是不错的,这里简单谈谈宗教吧。
何为宗教呢?宗教,哪怕仅仅是作为符号——表现为一串字符或一段声音——显现在人们面前时,貌似也足产生某种奇怪的威力。似乎那些自以为是无神论的拜物教徒(虽然有些冒昧,但我想您就是其中一个)打心底里都瞧不起这种封建糟粕,可出于某种对傻子或未知事物也保持尊重的高尚品质,而都选择采取一种敬而远之,互不打扰的高尚态度。总之,或将其束之高阁,或是嗤之以鼻恨之入骨(巴不得尽早产除好使得科学文明健康发展),宗教,总是太过遥远的彼岸。
事实上,人们直到今天也始终在混淆着人类「作为有限者对无限的永恒追求」与「作为软弱者对力量的卑微虚妄」之间的巨大区别。简单来说,前者是生存本身,后者则是无聊的梦呓。故而一位虔诚的教徒也未必比一个痛苦的暗恋者更接近上帝。可在今天,在这片土地上,我们却发现上帝的处境似乎并不比猪八戒好上多少。人们对科学世界的崇拜到了近乎疯魔的地步,他们扼住自己的灵魂,窒文明的息……
这里有个误会似乎始终有待澄清,那就是上帝的显现并不依赖于教堂与神像。这一切在于宗教信仰并不是那种一厢情愿的相信,宗教是实实在在的生存处境。值得注意的是,这也并不是要求我们要像如今的那些庸俗教徒那样庸俗地把宗教当做生活的一部分。而宗教也并非总是以一种深渊巨口庞然巨物的形式显示其自身,在任何细小琐屑的事件中,上帝都可能乍然降临。即是说,宗教固然是我们的生存本身,但未必就非得与“生命”、“灵魂”、“世界”等这样恐怖的字眼绑定在一起。来举一个例子:8月1日,我写了个故事并发表在朋友圈(A TRAGEDY),大家可以先去找那个故事看看。是的,在那个故事中,全文似乎并没有认真的提到过宗教,可上帝却显然在那个故事中降临了。情况是,当故事中的“我”意识并体会到“戒备”之后,心中升起的难到只是对女人的小气与我的倒霉的抱怨吗?当然不是,“我”一直在故事中不断地寻找定位,同时对这种“戒备”的感触也在“我”的心中不断扩大,最终“我”意识到自己原来是被整个人类抛离出去了,而且自己可能也正把别的人也抛离出去。严重点说,人类变成了一幅无数个体的地狱图,所有人都彼此警觉并戒备着。人类间的任何联系始终隔着一层壁障,每个人都在无错地犯错。这种生存境况是令人绝望的,在彼岸的神性面前,人之性压倒性的占据了此岸……然而,也正是此时,上帝得到了降临的可能。如果此时我继续描写,突然来了一个小孩,他向“我”伸出援手,并递给了“我”一把伞。对于纯粹的科学世界图景来说,这里只是发生了一个偶发性事件。然而事实上并非只存在一个囊括一切的科学的域,科学世界图景并不囊括一切(正如原子并不能解释教徒的虔诚和暗恋者的情愫),人之生存还存在着其他无数的域。而正是在生存本身的维度上,上帝于此降临,恩赐“我”以“礼物”,使我得以在对有限的无限弃绝后,凭着她(上帝)的礼物连接有与无两个世界。虽然事实上故事中并没有出现那个小孩……
好吧,篇幅不短了。还是很推荐大家去读这部作品的。虽然比较通俗,但请始终抱持着一种生存意识或生存压力,不然过于分析的论证确实可能会令人失其要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