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00:23

偶然有感,记下此篇。

现代小说数量数以亿计,然而翻来覆去不过百种千类。创新之流大多也只是在前人基础上“站在巨人肩膀上”固然有独到风光。反观很少有人独具一枝,继承和创新也算是主流,自主创新难如登天。

如开山立派,一个新的门派和旧传统门派如果没有任何关系,没有明确的立场和继承,不出几年“新”会败给“旧”,有前人基础的话,大多延续了框架和内容,让人更容易接受。

“旧”将“新”替的前提是“新”符合现状。“旧”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所需,在逐渐优胜劣汰的的过渡中。期间如果“新”突然出现,没有“旧”的基础,也只有第三方支持。

而现代小说(网文)创新力逐渐显微,对于一般创造者而言,创新并不多困难的事情,只是创新会加剧自身时间消耗,而大多数人是经不起消耗的——无论是金钱还是环境影响。

一些大神也在创新之后却陷入了啃老本的现象,反倒是创新力强小众的小说得不到挖掘。

——言归正传

当下小说受到经济闭环和大萧条影响,没影响力的作品很快就要被淘汰,平台大多启动了定向收文的方式,就像命题作文,而且观众甚多,所以站在巨人肩膀上创新的人受益匪浅。给那些为数不多的群体压力更甚。有些人宁愿写单机也不愿意发文。

通过略读,现代小说大多以娱乐为主,其中轻松的最多,经过不同程度的阅读。似乎找到了一个盲点——语言。

语言说出来简单,也不容易。尤其是本土语言,诸多大佬已经高谈阔论,我就没有必要献丑了。(倒不如简而言之,语言的起源和发展延续过程的演变。)

当今社会,以普通话为主,但无可置疑的是因为地区不同,不同地区的“方言”和“口音”以及“语速”是不同的。导致地区环境差异大或偏远地区的人聊天不一定通畅。

我不否认普通话,毕竟我几乎也只讲普通话,但是生活中还是会遇到一些难说的事情,有些人不讲普通话的好吧,绝大部分小说为了“业绩”语言通畅也好,水文字也罢。总是文绉绉加上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绘制”。

方言在一定程度上继承文化,又保留了地域特色,语速和口音一般是由后天环境造成的,家里人语速快,孩子语速也可能快。——反应地区的文化熏陶和地域人情。

现代小说几乎很少出现方言了,一来创造者感觉“没面子”二来嫌其他地区的人看不懂,解释起来麻烦。三来,寥寥无几的人去用,也没有太多把握。再加上普通话的普及,几乎方言就很少见了。

我认为这方面是很好下手的地方,不过随着时间流逝,不同地区方言有可能会成为非遗或教科书,方言以及很多细节都可以成为突破口,尤其是历史类小说,可以在不同地域的地方“口音不同”。

小说中主角到了一个新的环境就能听懂别人讲话,其实不现实,我们以普通话为主,方言以及第三方语言为辅。(地区处于交界处或邻居另算)。

不少历史小说在地域切换,南北方差异时,温度是最为直观的。个人处于南北交界,冷的时候冻死,热的时候热死。气候更是变幻莫测,既能二月末下雪又能三月中穿短袖。早上大太阳,下午便能雷雨交加。现在能在11°~27°间徘徊更是骇人。

也因为处于两省两市四县交界处,错综复杂语言和文化便成了地域文化。

说来幸运,在全省唯一一个市有暖气。不幸在于,所处地方离市偏远,整个县城暖气几乎没有,处于市边缘也处于枢纽。呜呜呜,使得我也没有鸿鹄之志,只愿栖身做布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