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大汉将军纪信舍身存汉
- 忠义西充(文载西充·传统文化丛书)
- 吉怀康主编
- 8901字
- 2024-03-12 17:58:26
陈泽继
家贫出孝子,国难显忠臣,此言是也。公元前204年夏四月,汉王刘邦君臣困守孤城,外无援兵,内无粮草,四十万楚军围城数月,攻城不止,城破在即,汉王君臣束手无策,已面临生死存亡的时刻。大汉将军纪信,挺身而出,舍身存汉,保住了大汉根基,刘邦君臣脱险,纪信将军被火焚。纪信将军在中华史册上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永传千秋的忠义壮歌。他却无封无赏,史书无传,其英雄业绩一直湮没在历史长河中。为弘扬其爱国爱民的忠义精神,笔者历数年之久,查《史记》《汉书》,阅《通典》、地方志,跋涉万里,沿纪信将军战斗足迹四处寻访,对纪信生平战绩有了较全面和系统的了解。几经酝酿思索,已了然于胸,再挥笔撰文,谨以此献给为国捐躯的纪信将军,献给家乡的父老乡亲。
世生奇人,必有奇事。纪信将军出生于约公元前252年农历十月十五日。纪信出生地是秦末的巴郡阆中县高阳里扶龙村,即今四川省西充县紫岩乡纪公庙村。两千多年来,当地的人们以及全县纪姓、吉姓和李姓的族人,都会在每年农历十月十五日集会于县城将军庙祭祀纪信,追念这位纪姓先人,以表崇敬和缅怀先祖之意。根据纪公庙村及其殉难地河南郑州古荥镇和甘肃天水的年长者一致的说法,纪信将军与汉王刘邦年龄不相上下,连容貌、身材、体态均十分相似。所以,几十年后,大汉面临生死存亡之际,他才能挺身献计,代王赴难,稳住霸王项羽,让汉王刘邦君臣金蝉脱壳,安全脱险!
更为奇者,他出生神奇。纪信神奇出生的故事在纪信故里口口相传。说的是秦末巴郡阆中县高阳里纪村沟一户姓纪的中年夫妇,虽然勤劳善良,扶弱帮贫,却膝下无儿无女。夫妇俩朝盼暮盼,季大娘终于身怀六甲,到十月临盆分娩时,孩子却几天几夜没个踪影。季大娘被折腾得迷迷糊糊入了梦乡,看见门外来了一群人,彩旗开道,鼓乐宣天,簇拥着一乘大彩轿拥进院坝里,乐队分列左右。只见轿中出来一人,穿着黄色华服,恭敬地捧着一封信,径直来到季大娘跟前向她大礼参拜。季大娘一时慌乱,不知所措,连忙转身回避,惊慌之间一下醒来。她忙向丈夫讲起梦中情形,说着说着腹部又一阵剧痛,随即顺利生下一个虎头虎脑的男孩,夫妇俩满心欢喜。纪大爹揣摩梦中情景,觉得是吉祥之兆,便给儿子取名纪信;同时按孔夫子说的,人如果讲诚信,即使到了荒远之地也畅行无阻,于是又取了个字叫“成”,意思是教育孩子做人做事要诚信,这样才能获得成功。传说纪信出生那天是农历十月十五日。这个故事有其地域的独特性和唯一性。据了解,在其他自认为是纪信故里的地方,如甘肃天水、山西赵城、北京房山等地,都没有类似这样的故事,唯独西充县紫岩乡纪公庙村才有,且两千多年来一直世代相传,延续至今。
光阴荏苒,岁月流逝,纪信从牙牙学语的孩童已长成英俊聪慧的少年。父母把他送到外公家附近的祈仙宫(今关文镇境内)跟一位姓季的先生读书。外公家离峨东山祈仙宫有八里路,爬坡上坎,往来极不方便,但纪信天天风雨无阻,从不懈怠。每天往返十几里山路,纪信虽感疲劳,但回到家中还挑灯夜读从不间断。
有天夜里,纪信读书至深夜,经外公外婆催促才熄灯就寝。两位老人陪外孙读书睡得太晚,一觉醒来天光大明,小纪信还沉睡梦乡。这天他第一次迟到了。季先生说,纪信啦,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一定要按时上学,切不可荒废光阴耽误了读书。纪信点点头默而不语,咀嚼老师的叮嘱。放学途中他心里盘算着怎样才能不再迟到的事,左思右想,终于想到养鸡报晓的主意。回到家中他向外公说了这事,外公说这主意不错,可做不到啊,我们这一带山大林密,夜猫子、黄鼠狼出没无常,捕食鸡鸭,养不住鸡鸭。不过我有个办法,请匠人安置滴漏同样可以报时,让你按时上学。
外公找匠人安了滴漏,自此纪信天天按时上学读书了。
一天滴漏出了故障,纪信再次迟到了,心里很不是滋味。回家路上,纪信看见山嘴上有一块巨石,其形如鸡正引颈啼叫,颇有神韵,当地人叫鸡公石。平时他不在意,今天见了心里一动,上前参拜石鸡,对石鸡表白一番,希望石鸡啼鸣报晓。说来也很神奇,纪信向石鸡祈祷三日后的清晨,季村沟里的人们听到鸡公嘴上传来了雄鸡报晓声。纪信闻声而起,按时上学。自此,石鸡报晓的故事不胫而走,代代相传。
在纪信出生地紫岩乡纪公庙村,除了鸡公嘴,还有许多地名都与纪信青少年时代的生活息息相关。首先纪信故居前的山叫“扬驰岭”,亦名“走马岭”,据说是纪信当年练习骑射的地方。走马岭下有个“神马洞”,又叫“龙马洞”,相传是纪信得神马的地方。在邻近的歇马桥村有座歇马桥,据传此桥是纪信当年饮马歇息之地。传说纪信一天回家,忽听有马嘶声,闻声望去,只见草坪上一匹高头大马正在吃草。此马见到纪信不躲不跑。纪信好奇上前伸手扶马,马儿瞬间逝去,而他手里却握住一根青竹杖。纪信既惊且喜,心想马能变竹杖,竹杖也能变成马,他喝声“变马”,手中竹杖无影无踪,一匹骏马站在身前。他怕惹出麻烦,把马牵到附近山洞里藏身。眼前又出现惊人一幕:马儿消失,洞中山泉水凼里有条青蛇正昂首望着他。从此,纪信在岭上练习骑射本领。后来人们就把藏马的山洞叫“神马洞”或“龙马洞”,把纪信放弓的山垭叫“放弓垭”。
纪信出生在西充,也有历代地方官府文献相关的连续记载。明曹学佺《蜀中广记》:“其大陵镇(紫岩乡古称)则有扶龙山,盖纪信此县人,生于高阳里之扶龙村,祠在紫岩。”《明一统志·顺庆府》载:“纪信故宅在西充县高阳里扶龙村。”《四川通志》载:“纪信故宅在县东三十里高阳里扶龙村。”清康熙《西充县志》载:“走马岭,治东北三十里,下即纪信宅,记所载扶龙村是也。信得神马,常游于此,故名。”明万历四年(公元1576年),西充县知县马腾云在城西铁印山的王爷垭口立“汉将军纪信故里”碑,至今犹存。以上援引的几条资料有连续性,极具权威性,形成较长的证据链接,可信可靠。
下面的事实也是有力的佐证。刘邦登上皇帝宝座后的第二年(公元前201年)10月,做了一件追念功臣,肯定纪信将军舍身存汉功绩的大事,下诏把纪信故里从阆中县析出,赐置“安汉县”,辖今西充、南充、蓬安、岳池、武胜等地,治所在今南充市清泉坝。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极为罕见之事。
2012年4月,经中国民间民俗协会、中国民间艺术协会专家、学者多次查考后,将西充县命名为“中国(纪信)忠义文化之乡”,并予以授牌,可以说是正本清源,实至名归。
少年纪信在祈仙宫发奋读书,勤于思考,儒家文化传统美德根植于他的心中,流淌在他的血液里,加上父母怜贫帮弱的善行,熏陶着他的心灵,影响着他的言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不仅长成了身强力壮的庄稼汉,而且也是一位热心助人、言出必行、满腔侠义的好汉。他孝顺父母,勤劳朴实,心地善良,乐于助人,为父母喜爱,受乡邻称赞。他本应过着舒心的田园生活,享受家的温暖,丰收的喜悦;可是,他却北上万里投奔沛公刘邦,加入了推翻暴秦的血与火的战斗。
相传纪信年轻时惜弱怜贫,行侠仗义,得罪了地方上的小吏和地痞无赖,成了他们的眼中钉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于是他们凭空捏造谣言,借纪信神奇出生和石鸡报晓的传说,诬陷纪信意欲谋反,对纪信暗下毒手。纪信惨遭迫害,被迫背井离乡,亡命天涯。逃亡途中结识了一批流民,这些人有的与纪信遭遇相同,有的为逃避兵役,有的因天灾人祸四处漂泊。经高人指点,纪信带着难民们北上万里,跋山涉水,历经艰险,投奔沛公刘邦,加入了反秦斗争的队伍。
纪信北上投奔刘邦还有另一种传说。说的是纪信一天去罐子场(今西充县义兴镇,与紫岩乡相邻),适逢阆中人范目受刘邦之命入巴郡四处张榜招兵,于是他就报名参军,随范目加入了汉王刘邦的起义军。此说经不起推敲,查阅《华阳国志》卷十,范目劝说刘邦招募賨人组成劲旅以定三秦,是刘邦攻下咸阳,推翻秦朝,并赴鸿门宴后被项羽封为汉王,统领巴、蜀、汉中以后的事。说纪信随范目去投奔汉王,时间上不吻合,因为纪信早已随刘邦攻入关中灭了秦朝,并和樊哙、夏侯婴、靳强三员虎将,保护汉王赴危机四伏的鸿门宴,让刘邦安然返回霸上。故此说法不足为据。
据《史记·高祖本纪》载:“秦二世三年……沛公与项羽西略地”,怀王与之约定,谁先攻入关中,即立谁为关中王。这年是公元前208年,是刘邦沛县起兵反秦的第二年。这年11月,刘邦率军开始西征,首战城阳(今山东鄄城县)告捷,再取杠里,剑指昌邑(今山东金乡县)未克,遂转道西向高阳(今河南杞县北)。刘邦、项羽分兵西征,一战于黄河之南,一战于黄河之北,反秦斗争进入了波澜壮阔的高潮阶段。纪信和他带领的难民队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投奔刘邦,加入了轰轰烈烈的推翻暴秦的伟大斗争中。
纪信投奔沛公刘邦后,征战沙场,屡立战功,由军侯渐渐升为偏将至将军。《高祖本纪》云:“将军纪信乃乘王驾,诈为汉王诳楚。”《汉书·高帝纪一》记载:“五月,将军曰:事急也,臣请诳楚,可以间出。”这两处均明确了纪信的身份是“将军”,毫无悬念。《南充县志序》载:“充之先,有纪信者,从高帝起兵,为部曲长,死事荥阳,忠烈闻天下。”
《西充县志人物》云:“纪信(公元前?—公元前204年),字成,紫岩乡扶龙村人。青年时随沛公刘邦起兵,作战骁勇,初升为部曲长。”两处方志都明确了纪信被刘邦封为“部曲长”,这个军衔称谓不太确切。“部”与“曲”是两个相对独立又有上下联系的军队编制。
按情理推论,纪信初入义军骁勇善战,最初被封为军侯,成为起义军中最基层的带兵小官。后跟随沛公刘邦一路西征,参加了攻打砀县,智取高阳,攻击开封,血战白马,鏖兵曲遇,攻颍阳,取阳翟,攻平阳,战洛阳,奔袭犨东,巧取宛城,夺丹水,收胡阳等一系列艰苦的攻城夺地的艰险战斗。在一场场战斗中,他率兵参战,建立战功,显示了英勇善战的军事才干和冲锋陷阵、无所畏惧的过人胆量,崭露头角,为上级将官称道,为同僚认可,为下属信服,为沛公刘邦赏识和器重,由军侯提拔为校尉裨将(亦称副将或部将),最终成为沛公的心腹爱将。
接下来的日子,纪信率军与沛公大军继续西征,攻武关,下峣关,战蓝田。然后大军浩浩荡荡向咸阳进发,秦三世子婴率文武百官迎义军于轵道,大军兵不血刃,开进秦都,暴秦一朝灭亡。
项羽率军一路苦战,忽闻刘邦已率先入关并与天下人约法三章,不由大怒,挥兵疾行,杀入函谷关,与诸侯联军屯兵新丰鸿门,欲兴师问罪,讨伐刘邦。
刘邦带了国师张良,精心挑选了樊哙、夏侯婴、靳强和纪信四员心腹爱将,带一百侍从到鸿门赴宴。宴会上,刘邦大礼参拜,诉说自己诸多委屈,向项羽赔罪致歉。项羽听后疑云顿消,怒气全无,再加上樊哙拥盾持剑闯帐,在诸侯面前陈述刘邦灭秦和安定秦民的功劳,项羽更是一团和气只管劝酒。范增导演的“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闹剧亦未奏效。刘邦等人趁如厕之机,留下张良善后,弃了车仗和从人,骑马奔骊山下小路而去,樊哙、纪信等四人提盾持剑尾随保护。途中被范增设下的伏兵拦住去路,欲将刘邦生擒或就地杀死。樊哙、夏侯婴、纪信、靳强挥盾舞剑护住刘邦,并与拦路的楚军将领厮杀,一番苦斗,终于杀退楚军,冲开一条血路,让刘邦安然脱险回到霸上。纪信自投刘邦以来,忠心事主,效命疆场,出生入死,屡立战功,深得刘邦青睐。这次鸿门保主,再立殊勋,更受到刘邦赏识和器重,视纪信为股肱之臣,心腹爱将。缘于此,刘邦被封为汉王,统领巴、蜀、汉中之地,入主褒中时,设宴庆贺,论功行赏,纪信由部将擢升为将军,名副其实地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等元老悍将比肩齐名。
沛公刘邦虽率先入关灭了秦朝,但被项羽分封到巴蜀、汉中之地,称为汉王。刘邦素有大志,不甘居于一隅。为一统天下,他广招兵马,派范目、纪信到南江、阆中一带招募英勇善战的賨人万余人,壮大王者之师。賨人生性勇悍,能征惯战。汉王派范目去招募賨人必然还有助手,纪信不仅与范目同为阆中县人,而且文武兼备,宅心仁厚。纪信在汉王心中举足轻重,汉王派他协同范目完成重任,也是汉王知人善任,顺理成章的事。虽然史书对纪信募兵一事无记载,其实应是情理中的事。
汉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刘邦任韩信为大将军率军出征,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一举平定三秦,由此拉开了楚汉对决血拼的大幕。纪信随大军出征,再立新功。其时项羽正带主力平定北方,彭城空虚。刘邦率五十六万诸侯联军一举攻下彭城,日日欢宴,夜夜笙歌,防务松懈。项羽得知彭城失守大怒,率三万铁骑昼夜兼程杀回彭城。经一天大战,刘邦联军土崩瓦解,刘邦带残兵败将疯狂奔逃,直奔下邑,再到荥阳,收集整顿兵马,以图再战。
楚汉战争进行到公元前204年(汉三年),先呈胶着状态,后打成了拉锯战,互有胜负。到了夏四月,形势急转直下,项羽用范增之计,率骑兵突袭汉军甬道(古时运送粮食的通道),攻取了粮仓,汉军断了粮道,军中缺粮。项羽率四十万虎狼之师急攻荥阳,围城数重,水泄不通,雀鸟难过。其时韩信正率军在北方齐地征战,战事频繁,难以千里回师解荥阳之困。
汉王不足十万人马凭险困守孤城,拉锯战拖到夏五月,汉军已处于内无粮草外无救兵的困境。项羽率军日日叫阵,天天攻城,眼看孤城难守,汉王六神无主,群臣束手无策,连高参张良、智囊陈平也无计可施。大兵压境,围困重重,粮草殆尽,人心惶惶,计无所出,城破在即,大汉已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
正在汉王仰天长叹,群臣惶恐无计之时,帐下一人挺身而出,主动献计让汉王君臣安然脱险。此人是谁?他就是大汉将军纪信。纪信慷慨陈词:大王,形势已万分危急,臣恳请大王让我扮着你的模样,今夜过楚营诈降,让大王和群臣趁机脱险;我以一人之死,换得大王与全城军民之生,臣愿足也!况且大王一身系天下之安危,百姓之祸福,为大王赴难即是为天下百姓而死,臣当义无反顾!
汉王马上派人持降书出使楚营请降。项羽大喜,答应受降,暗中却安排刀斧手待汉王出降时一齐动手,将其剁成肉酱,以绝后患。
当夜四更,荥阳城东门大开,两千多名披着破旧衣甲的女人慢吞吞走了出来。消息传出,其余几处楚军都到东门看热闹,一时疏于防范,汉王君臣趁混乱偷偷从西门逃出,直奔成皋而去。这时,纪信一身汉王装束,乘龙车出东门,仪仗队前遮后拥,直奔楚营前,护卫高呼:“城中食尽,汉王来降!”楚军欣喜若狂,齐呼万岁,万万岁!
项羽出营审视良久,情知上当受骗,虽大怒,但感于纪信大忠大义,婉言劝降并诱以高官。纪信誓死不从,并列数其罪。项羽羞愤交加,令士兵齐集火炬烧毁龙车,一时火把横飞,烈火熊熊,纪信气绝身亡,葬身火海。项羽感于纪信的忠烈气节,将其骸骨葬于荥阳城西孝义堡。纪信舍身存汉的壮举,在《史记》的《高祖本记》《项羽本纪》和《汉书》中都有明确记载。
然而这位舍生存汉的大英雄,为大义视死如归的义士一直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蒙上厚厚的历史尘埃,被人们忽视,甚至被人歪曲和曲解。在描写楚汉争雄的文艺作品中,也很少有人涉及这一历史事实,即使有影视作品写到这个人物和这件事,也歪曲了人物的本质和事件的真相。在他们的作品中纪信仅是一个普通小兵,而且是一个专说牢骚话油嘴滑舌不负责任的人,就连假扮汉王诈降诳楚也非纪信自愿,而是在国师张良说古道今的启发和施以压力下,才勉为其难的。这实在是对大汉将军纪信人格的莫大侮辱,也是对其舍身存汉英雄壮举的蓄意歪曲。
纪信将军在汉王面临存亡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慷慨赴难,使刘邦转危为安,从而能重振旗鼓,再聚王师,与楚交锋两年后,终于打败了项羽,于公元前202年二月初三即帝位于氾水(今山东定陶县北)。由刘邦建立的大汉王朝,前后历时四百余载,这里有纪信将军永不磨灭的历史功绩。对此,唐代西充县令卢藏用在《吊纪信文》中称颂曰:“荥阳之围城兮,既孤而逼;伟将军之天诱兮,矫夺其职。彼见危而授命兮,亦各有时;考振古以为观兮,罔恢帝基。感将军之愤义兮,壮大义之在兹。”宋代郡守邵博在《纪将军庙碑》中称赞说:“汉高皇帝之兴,有天命哉?方困于荥阳,其势甚危。一时谋臣多亡者,独将军死焉!呜呼,古因有死,贵其成天下事也,若将军之死……高祖有天下,其功远矣。”今人巴蜀鬼才魏明伦在其《纪信广场赋》中更有中肯的论述:“堂堂壮士,昂昂战马,同驾高车以诳楚,共蹈烈火而捐躯……拯炎汉于垂危,挽狂澜于既倒。苍天不生纪信,纪信不救刘邦,楚汉春秋必然另写,鹿死谁手变数大矣!”魏先生不仅高度赞颂纪信舍身存汉的忠义精神和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而且一针见血地肯定了纪信舍身存汉谁人也无法替代的伟大历史功绩。
纪信将军奠基汉业,功高盖世,故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十月,刘邦特下诏把纪信故里从阆中县划出,赐置“安汉县”以表彰和纪念纪信安汉之功。又在纪信出生地高阳里纪村沟(今西充县紫岩乡纪公庙村)建纪将军祠,在纪信故里县城化凤山建将军庙,还在纪信殉难地河南荥阳城邙山区古荥镇建纪陵,以表彰纪信的功绩和忠诚。汉高祖八年(公元前199年)九月,刘邦封纪信之子纪通为“襄平侯”,食邑二千户,定侯位次第六十六。纪信虽然无封无赏,史书无传,可是历史没有忘记他,历朝历代对他多次追封。唐王朝封纪信为“骠骑大将军”,以“少牢之礼”祭祀。宋王朝封纪信为“忠祐安汉公”,元朝封纪信为“辅德显忠康济王”,明朝封纪信为“忠烈侯”(亦称荥阳侯)。
之所以如此,诚如唐代李德裕的《三良论》所说:“自周汉迄于巨唐,杀身成仁,代有豪杰,莫不显一身之义烈,未有系一国之存亡,唯有纪信乘黄幄以诳楚,赴丹焰而存汉,数千年间一人而已,汉祚四百,由此而兴。”也如清朝顺庆府知府恭鑫在《忠义之邦岩纪》中所云:“论者谓汉四百年之天下,由于张良、萧何、韩信之协谋戮力,而成于纪信之死,汉高其不免,炎刘又何以建四百年之天下哉。”
纪信将军舍身存汉、慷慨赴难的壮举感天动地。他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气吞山河,他精忠报国的爱国精神光耀万代。正因为如此,纪信将军的精神为历代人们所敬仰,为文人墨客所歌颂,下面不妨选录数首看看人们是怎样歌颂这位大忠大义的英雄的。
唐代周昙《纪信周苛》:“为主坚能不顾身,赴汤蹈火见忠臣。后来邦国为心义,谁是君王出热人。”宋代文彦博《题纪太尉庙》:“死节古事虽有矣,大都死节少如公。惟图救主重围内,不惮焚身烈焰中。”元代祖无择《题纪信庙》:“汉祖临危日,将军独奋功。一身虽是诈,万古尽言忠。”元代赵孟頫《纪将军》:“酒酣斫剑气如云,屠狗吹箫尽策勋。汉室功臣谁第一?黄金合铸纪将军。”明代张海《过纪将军祠》:“高祖百年成汉业,将军一死解荥阳。功同樊哙窥雄楚,计鄙荆轲刺始皇。不独于今名不泯,昭昭功烈海天长。”明代李棠《题纪信将军庙》:“汉业艰难百战秋,焚身原不为封侯。敢于诳楚乘黄幄,纵使捐躯重泰丘。”
人们除了写诗作词以表对纪信将军热爱崇敬之情外,还以不同的方式来纪念和歌颂纪信将军。唐代尚书右丞相卢藏用作《吊纪信文》,宋代郡守邵博作《纪信将军庙碑》。明代御史卢雍在岳池灵泉寺撰文《忠义之邦赞》称:“顺庆名忠义之邦,重纪信之节也”;“巴子旧封,安汉故地,屹为巨邦,号称忠义……”
宋代果州太守杨济有感于纪信将军精忠报国的精神,在南充城西始建开汉楼,以纪念纪信开汉之功。在建楼同时,杨济还在西山驿道石壁上书刻“忠义之邦”的大字,以昭示纪信将军大忠大义精神。卢藏用还作《纪信碑文》以颂其德。元人许衡作《得民心》、元代贾廷佐作《上高宗论遣使书》,明人曹学佺作《纪信传略》,明人黄淳耀作《纪信不侯辨》,清代毛奇龄作《纪信之死》等等,都从不同角度不同视角歌颂纪信舍身报国的精神,表达了无限崇敬的感情。
星移斗转,时光流逝,纪信精神永传承。南充人民为了纪念纪信,于2004年由西山风景区管理局斥巨资在西山重建开汉楼,竖纪信汉白玉雕像,刻楼联曰:“纪信鸿门救驾,大灭楚威,忠义英迹传万代;将军荥阳任患,实开汉业,报国英名著千秋。”其后当地政府又在西山高崖石壁上刻纪信将军画像。在纪信故里,2002年西充县城南建纪信广场,纪信舍身诳楚群雕塑像气势磅礴,巍然屹立,再现了两千多年前纪信将军大义凛然,为国捐躯的悲壮历史画卷。
另外,除纪信故里西充和纪信殉难地郑州古荥镇由高祖敕建纪公庙、纪信将军陵外,在泱泱华夏大地上,许多地方都建有纪信将军庙、纪信祠以及类似的建筑物。如甘肃天水市城北街处建有规模宏大的纪信祠。它始建于元朝,明代又扩建,里边供奉着纪信将军塑像,每年二月中旬,当地如期举行祭祀活动。在江苏镇江、庆元、宁国、太平和湖北的襄阳、兴元、复州、南安、华亭以及安徽的芜湖等地,都建有纪信祠或城隍庙,都奉纪信为保一方平安的城隍神加以顶礼膜拜。在兰州市张掖路建有纪信庙和“忠烈侯坊”。甘肃清水县、山西洪洞县以及北京房山区等地,以文献的方式从县志到府志,都振振有词地认定纪信是当地的人。由此足见纪信将军的英雄事迹传播广泛,其精忠报国的忠义精神影响深远。不仅如此,台湾嘉义县东石先天宫,也奉祀纪信为“纪千岁”。当地及远近的人们都年年定期朝拜祭祀,场面壮观,香火鼎盛,这种祭祀活动成了当地的风俗。先天宫中书有“纪信诳楚,假作汉王,易服代死,救主荥阳”等内容,说明海峡虽宽,却难隔阻台湾同胞崇敬爱国英雄的情感。在纪信故里西充,纪信将军的传奇故事更是代代相传,妇孺皆知。其为国捐躯的忠义精神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一代代西充儿女,他们以纪信将军为楷模,以其忠义精神激励自己,为国家、民族和社会乐于奉献,勇于献身,从而涌现出一代代忠义之士,凝聚和积淀了忠义精神,形成了西充特定的忠义文化。在西充的历史长河中,人们以不同的方式践行着对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忠诚和献身精神,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忠义之歌,激励着人们为了祖国而发奋图强,乐于奉献,勇于开拓,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纪信是成就大汉王朝的忠臣义士,他的壮举保住了大汉的根基,让刘邦开创了延续四百余载的大汉王朝,而且因汉朝长治久安,历史悠久,繁衍出人口众多的汉民族,由此创造出灿烂辉煌、传承悠久的中华文化,辉煌于东方,影响着世界。中央电视台《我们从汉朝来》的纪录片对此做了很好的诠释。纪信将军人虽早逝,但他的忠义精神和由此演化出的忠义文化永远流传。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纪信是西充人的忠义精神之源,是西充忠义文化的发端,也是我们汉民族伟大精神的缩影。纪信将军的忠义精神、诚信美德以及演化出的忠义文化,将继续影响和激励人们为国家和社会乐于奉献,勇于献身。
纪信将军永远活在人们心中,忠义精神永远激励我们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