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君臣共度间的展望与默契
- 大秦最狠武安君,始皇求我杀慢点
- 倔强的杠精
- 2003字
- 2024-03-05 01:23:14
咸阳城外骊山大营,这里可谓是历史典故频发。
远有女娲补天传说,相传女娲补天后炼石之火永燃。
其坐骑骊马纵身一跃身躯扑在火堆上。
天地间第一缕火焰熄灭代价却是骊马永镇,这便是骊山由来。
近有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褒姒一笑失天下。
后世始皇据说便将其陵寝建立在骊山脚下,留下闻名遐迩的秦皇兵马俑。
被誉为关中八景之一的骊山在初阳照耀下显得壮观异常。
这也难怪棋差一招的老蒋留下“渭水秋天白,骊山晚照红”。
一座烽火台前,秦慕白见识到了何谓十万之众。
营帐生生从这座山头绵延到另外一座,一眼望不到边。
“有何感想?”
“却有一个疑惑,还请师傅解惑。”
“但说无妨。”
“一路走来,据徒儿观察,大部分士兵都是一副生人勿近的面孔。”
“并且,这些人脸上并无半分喜悦,这是为何?”
白起:“这场景是不是很难想象?”
“为何你会以为真实的战场之上军士皆士气昂扬。”
秦慕白:“这种士气,这种军貌,如何去打长平那等举国之战?”
白起:“你不会以为,军队中应该都是雄姿勃发,精气十足。”
“口中高呼为了大秦、为了百姓、为了天下,生死看淡,舍生取义?”
“大家都是人,这些人大多当兵的目的便是为了一口饱饭。”
“为了拿饷钱,可以照顾家中老小妻儿。”
“其中还有一部分,是强制征召过来服役的。”
“上了战场,便是要打仗。”
“既是要打仗,就得死人。”
“若是你过惯了今日不知明日事。”
“不知道哪天会死,你的脸上表情也和他们一般无二。”
“年年战事不断,我大秦还能拿出这些人,已经算国力雄厚了。”
秦慕白若有所思,这才应该是春秋战国时期真实的写照。
一腔热血,气势高昂的想象中与他亲眼见到的场景形成了鲜明对比。
大军开拔之际,秦王赢稷如约而来,亲自击鼓以壮声势。
不得不说,国君击鼓,对于士气的提升是显著的。
此刻士兵脸上除了漠然外,内心深处亦是多了一丝炽热。
特别是在各自传令兵说出大秦国君承诺得胜归来都有重赏。
所有参战之人的家庭能免税免役五年。
当着这么多人的面,自家大王总不能言而无信吧!
没有什么比这等奖励更能鼓动士气的。
所有士卒不由自主高举武器欢呼:“风!风!风!”
大军开拔,其势若开天辟地。
军号声声催人急,千军万马之势浩浩荡荡。
滚滚灰尘中自有一股腥风血雨袭来。
在其余六国大多装备铁制武器的如今,大秦锐士主武器依旧为青铜长戟。
这得益于大秦巨匠门的独具匠心与青铜器冶炼技术。
所有青铜器里面,均加入了锡。
这使得青铜器易折的现象显著改善。
其余国家铁制武器虽已装备入军队,可彼时炼铁技术十分原始。
所有国家铁器多为生铁构成。
其质地虽硬却不耐久,在军事上所能发挥出的效率还不及大秦青铜长戟。
依靠雄踞七国的青铜兵器,这也是秦军在此时被称为虎狼之师的一个重要原因。
说是十万部队,真实人数远远不止这些。
因为这里面夹杂着大量辅兵,各有作用。
有运送粮草的辎重部队。
有随军而行的伙夫。
有军医院的随军医师。
有负责军械维护的军匠。
这些人零零总总加起来也有近四万余人。
大军出征长平战场,数十面战旗迎风飘扬。
可以说这支军队,汇聚了大半拱卫大秦的精锐。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白字战旗。
军号响起、势如山洪,将士跨着有序步伐走出万马奔腾的壮阔之感。
秦慕白坐在战车上,心脏鼓鼓跳动。
此去,即将见证春秋战国最为伟大的历史进程。
目送武安君离开后,秦昭襄王赢稷喃喃自语。
“若我大秦真只靠白起一人征战天下,寡人如何能杀他。
哪怕功劳再大再有影响力,对我大秦储君有威胁又何妨。
寡人当政已经五十年,什么风雨没见过。
寡人希望这仗能将那赵国军队一举歼灭。
为我大秦扫清最后制衡,立这无上大功!
可惜这仗过后,不是寡人不能容下白起。
而是你白起不死,日后谁还敢降我大秦!
大秦可以无战神白起,却不能无武安君。
秦慕白,只希望不要辜负寡人一片苦心!
家事、国事、天下事,寡人也并非全知全能。
不因水清而偏用、不因水浊而偏废。
不过寡人却有一常人无法企及的长处,敢为天下先!
就算不用眼睛,寡人也能看清人心是非、忠奸善恶。
王权和大秦、君臣和兄弟,哪一个更重要。
坐在这个宝座上,身后关系着天下万民,很多事并不能随心所欲啊。
若真有大秦一统那天,寡人要敬给这六国君主一杯。
是你们这几位死敌,给我大秦后世之君造就了天下一统的丰功伟业!
战车上,白起与秦慕白聊了起来。
“师父,为何你明知此去长平,哪怕取胜都将背负千古骂名,依旧欣然前往。”
白起抚须:“百万之人的战场,战损超过两成,即已成溃败之局。”
“战损超过三成,还能约束部下者当世不超过一掌之数。”
“此战若胜,赵国当有数十万降卒。”
“大王的目标是将赵国灭国,那便留不得这些不稳定因素。”
“千古骂名罢了,我又何须在意。”
“后世之人只会记得,煌煌大秦,是在我辈之人手中大兴。”
“若用我早逝二十年,能换取大秦统一天下提前二十年。”
“我白起,虽死又何足道哉!”
秦慕白听闻身躯一震,久久不语,这对大秦君臣携手,当真天下无敌。
此时白起眼中闪烁的光芒,足以照亮秦慕白前行的道路。
以前一直不理解为何秦王能狠心处死白起,而白起却甘心赴死,这一刻似有明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