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贺表

“元熙元年四月既望,刘义真与于栗磾会盟于荥阳北之玉门渡,共签盟约。

时,北魏致晋桂阳郡公以骏马五百匹、粮草五万石,义真受之。

因之,义真释奚贵以示诚意。栗磾即命麾下骁将王慧龙毁拆黄河浮桥,以明北魏无南侵之志。

此举既毕,两国交好之情愈固,彼此疑云尽散。”

后世的史书上,对此事件留下了浓墨重彩的描述。

但实际上却没有这么和谐,双方各怀鬼胎,勾心斗角。

刘义真虽然面带微笑地接受了北魏送来的马匹和粮草,但心中却充满了不满与愤怒。他在心中无数次地咒骂着王慧龙和于栗磾,甚至他们的祖宗八代都被他问候了个遍。

然而,他却又不能表露出来,只能将这些情绪深深地埋藏在心底。

而于栗磾和王慧龙呢?五百匹战马,五万石粮草换来一群搅弄风云的人物和山阳公的侄儿,怎么看也不算亏,大不了多报点战备损失。

刘义真接收了战马和粮草之后,便率领大军回了洛阳,期间他命人将司马顺明和一众匪首共计四十余人,全部押往寿阳。

元熙元年五月初三,当刘裕在寿阳等来了皇帝司马德文送来的第三次禅让诏书之时,刘义真的贺表也正好送了过来。

刘裕让传召的使者在一旁候着,急匆匆的面见刘义真派来送贺表的张顺、庄义二人。

张顺、庄义二人身着气势威严的武冠、素雅大方的平巾帻、绣着龙腾虎跃纹饰的华丽袍服,在阳光照耀下闪着熠熠光辉。

他们光着脚,沉稳而自信地迈着四方步走上大殿,每一步都显得那么坚定有力。

“臣镇安军长水校尉张顺!”

“臣镇安军楼船校尉庄义!”

“拜见大王!”两人行了个大礼道

“爱卿!快快请起!”,刘裕看着两位年轻却又英武不凡的校尉脸上露出了欣慰之色。

“臣二人替桂阳郡公向大王进献贺表!”说着二人便呈上了那份红色的贺表。

刘裕立刻命内官赶快取来,只是微微看了一眼,便哈哈大笑起来,随即对着内官道:“给孤念出来,孤要让满朝文武听到!”

“儿臣,桂阳郡公、车骑将军、雍秦二州刺史、都督雍秦司豫四州军事、使持节、开府仪同三司,顿首百拜,上言于父王:

元熙元年三月廿九日,逆贼司马楚之、司马文思、司马顺明等,领众四万,来犯荥阳。

是时,镇安军校尉张顺、庄义,以兵三千,坚守荥阳凡十四日。贼虽诡计多端,攻城之术层出不穷,然我城池稳如泰山,终未能破。

顺、义二将,以死护城,至兵尽将亡,仅余勇士数十人,其忠可昭日月。

四月十三日,毛德祖将军自颍川来援,贼寇不敌,四散溃逃,贼首司马楚之、司马文思、鲁轨等遁逃北魏,然贼将司马顺明等四十余人已被生擒,现押送寿阳,听候父王发落。

此战,斩首凡二万五千,俘敌数万,一鼓而定河南诸郡,逆贼于河南之地遂绝矣!

此役之胜,皆因父王英明,将士奋勇。

臣不胜欢欣,特上表庆贺。愿父王万寿无疆,国运昌隆!

儿臣义真顿首再拜。”

贺表一念完,原本庄重肃静的大殿之上,如同投入了一颗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赞叹之声此起彼伏,群臣们激动得交头接耳,议论声此起彼伏。

每个人脸上都写满了对这场辉煌胜利的敬佩与赞叹。

“真是难以置信,连檀将军都未曾剿灭的叛贼,在二公子的巧妙指挥下,竟然如同齑粉般被摧毁!”一位老臣激动地捋着胡须说道。

“二公子真是天赋异禀,他……他才十三岁啊!这般年纪就有如此作为,未来前途不可限量!”另一位大臣眼中闪烁着钦佩的光芒。

旁边的一位武将也忍不住插话:“二公子年纪轻轻,便展现出如此非凡的军事才能。我看他日后必定能够成为一代名将,名垂青史!封狼居胥,燕然勒石也未可知!”

“说的是啊,檀将军已是当世豪杰,可二公子这等才华,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英雄出少年,这句话果真不虚!”又一位文臣感叹道。

在众人的议论声中,傅亮敏锐地捕捉到了机会。

他站了出来,声音洪亮地向刘裕表达祝贺:“恭喜大王!二公子的智勇双全,实在是天授英才。有了二公子这样的后继之人,大王的江山必定能够千秋万代传承下去。这不仅是国家的幸运,更是万民的福气啊!”

刘裕听到这番话,心中自然欢喜无比。

他的脸上露出了难以掩饰的愉悦,整个人的心情舒畅到了极点,就像吃了个人参果一样爽快。

但这大殿之上,唯独有一人,心生怨恨,那就是宋王世子刘义符,他正站在群臣之首,打量着这些赞美自己二弟的大臣,心酸、无奈、羡慕、妒忌,无数表情在他脸上翻涌。

刘裕却无暇顾及自己大儿子的心理活动,他看见矗立在一旁的司马德文的使者局促难安,便向他挥了挥手道:“使者此番前来,所谓何事?”

使者听见刘裕的召唤,心中一紧,他颤巍巍地从人群中走了出来,双手举着司马德文的诏书。此刻的大殿中,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了他的身上。

三辞三让的流程已经走完,刘裕知道,下一次便是自己荣登大宝之时。

他有些不耐烦地示意使者将诏书递交给他,但并未给使者当众诵读的机会。他只是淡淡地命内官上前,从使者手中接过诏书。

刘裕手持诏书,仔细地翻阅了一遍,然后缓缓合上。他深吸一口气,将诏书递给了身旁的张邵,严肃地说道:“张侍中,接下来的事情,你应该知道怎么处理了吧!”

张邵毕恭毕敬地接过诏书,低声回应道:“臣遵命!”

处理完这一切,刘裕挥了挥宽大的衣袖,命令道:“带使者去驿馆歇息!”使者只好灰溜溜地退出了大殿。

整个过程中,诏书几乎未经一读,便直接被交给了一名臣子,这种轻视让使者心中五味杂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