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孤要杀人

桓信受伤被司马楚之救走后,刺客们顿时失去了领导。

常理而言,主将不在,军队自会崩溃四散。

然而,这群刺客却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战斗力。

他们并未因主将的缺席而慌乱,反而有序地边战边退,每一步都显得沉稳有力,丝毫不乱。

在死伤数百人之后,竟然还让他们逃走了一两百人,不过刘裕也不气恼,传下命令让所有人抢救伤员。

从夜里一直忙碌到白天,刘裕看着手下统计出来的伤亡数字大为恼火。

百艘战船被焚毁一半,士兵战死、溺死、烧死一千七百多人,受伤两千多人,校尉及裨将以上死亡三人,好在傅亮、张邵等一干文臣均被保护的很好,但此刻也灰头土脸的站在刘裕面前。

“孤,要杀人了!去把临淮太守给孤抓来,孤要活劈了他!”

“主公,臣觉得此事不宜操之过急!”张邵被烟熏成了个大花脸依旧劝谏道:“临淮太守荀伯子,乃前朝太尉荀彧之后,出身于显赫的颍川荀氏。他平日里自视甚高,傲骨铮铮,然而其才学却极为渊博,不仅博古通今,更能精通诸子百家与经史典籍,实乃当世之奇才。”

“主公啊,这荀伯子虽然性格孤傲,但他的才华与学识却是无人能及。对于此人务必谨慎行事,不可轻易动杀念,以免失去难得的贤才。”傅亮也同样谏言道。

就在刘裕刚起的杀心,被按捺住之时,忽然从张邵口中听到一个熟悉的地名:颍川!。

又是颍川?刘裕突然笑道,笑得无比放肆!一切都对上了!

此地距离颍川虽有上千里,若是想调动上千军队,在此地设伏,若是没有官府在背后支持,那几乎是不可能的!

临淮郡太守是颍川人,当今这天下最想杀我而后快的就是那个司马小儿,司马楚之!若是此二人联手,设下此等圈套,自然是水到渠成!

“蒯恩,传令下去,让你的人即刻前往临淮,将荀伯子给孤抓过来!”

“诺!”

~~~~~~~~~~~~~~~~~~~~~~~~~~~~~~~~~~~~~~~~~~~

当刘裕遇袭的消息传到建康的时候,朝野震动,所有人都被这一惊天消息给震惊了。

病重中的琅琊王和陛下甚至咳血数升,惊惧忧思,昏厥了过去。

徐羡之和谢晦等人得知宋公并没有危险,也就放下心来。

当刘裕遇袭的噩耗如晴天霹雳般传到建康,整个朝廷和民间都极为震动,仿佛平静的湖面被巨石砸中,波澜四起。

朝中大臣们面面相觑,难以置信这突如其来的消息。而病榻之上的琅琊王和陛下听闻此事后,更是如遭雷击,惊惧忧思。

陛下甚至咳血数升,昏厥了过去,整个宫廷陷入了一片混乱与哀愁之中。

徐羡之和谢晦等重臣在得知消息后,虽心急如焚,但宋公并未受到伤害,众人这才稍稍松了一口气,心中的大石终于落地。

建康城内,尚书仆射府,深夜

月色被厚重的云层笼罩,仿佛预示着即将到来的风暴。

谢晦与徐羡之在密室中相对而坐,两人的神情都异常凝重。

“徐尚书,这次宋公在中渎水被刺杀,十分蹊跷,你觉得此事会是谁所为?”谢晦率先打破沉默,

谢晦,出身陈郡谢氏和创立北府军的谢玄出身同族,其曾祖乃谢安之兄谢据,此人今年才二十八岁,身形高挑瘦削,宛如松竹,面容清癯,眉宇间透露出一股难以言喻的孤傲,一袭青衣衬得他更加清逸出尘。

徐羡之眉头紧锁,沉思片刻后缓缓说道:“此事蹊跷,宋公一直深得民心、军心,谁会如此大胆行刺?”

“正是如此,所以才让人费解。”谢晦附和道,忽然他仿佛想到了些什么,“此次宋公突然回京辅政,是因为陛下和琅琊王纷纷病重,难道?”

两人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的眼中看到了深深的忧虑。他们都知道,刘裕被刺杀这件事情,绝对不会像表面上那么简单。

“会不会是陛下和琅琊王?”徐羡之突然冒出一句,声音虽然压得很低,但却让谢晦心中一震。

“徐尚书何出此言?”谢晦虽然心中也有所猜测,但听到徐羡之如此直言不讳,还是感到有些惊讶。

“若不是刘穆之早亡,宋公是不会率军南归的。”徐羡之默默分析道:“说来也巧,宋公刚加九锡不久,琅琊王和陛下又纷纷病重,且屡次三番召宋公入朝辅政,这不得不让人怀疑啊!”。

若不是刘穆之死了,你徐羡之也没有出头之日,谢晦腹诽道。

其实早在刘穆之猝然离世之际,徐羡之的反常表现,已在谢晦心中播下过怀疑的种子。

那日,刘穆之溘然长逝,众人皆沉浸在悲痛之中,唯独徐羡之,竟然在无人处激动得手舞足蹈。这一幕被谢晦无意撞见,令他内心疑虑重重,只是,无凭无据,他也只能将这份疑虑深藏心底。

但此刻,听着徐羡之条分缕析地讲述事件来龙去脉,谢晦忽然觉得之前心中的疑云渐渐散去,徐羡之的分析似乎更为合情合理。

“正是如此!”谢晦恍然大悟,愤然拍案而起,“这老贼竟然胆敢谋害宋公,真是天理难容!”

徐羡之闻言,见谢晦竟然公然称呼陛下为老贼,徐羡之尴尬的撇了撇。

“谢侍中,此言差矣。”徐羡之缓缓开口,语气中带着几分沉稳,“事已至此,急躁无益。我们首要之务是查清司马德宗和司马德文的真实病情,不可轻举妄动。”

谢晦闻言,眉头微皱,但情绪已较之前平稳许多。他沉声道:“徐公所言甚是。只是,如今朝局动荡,我等需寻一可靠之人暗中查探此事。”

稍作思索,谢晦又补充道:“现在陛下最信任的人便是中书侍郎王韶之。此人学识渊博,出身琅琊王氏,但其为人孤傲,行事刻板,与我们素来不和。要想从他那里得到消息,恐怕不易。”

徐羡之听后摇了摇头,“此人素来仰慕宋公,现在正是生死存亡之际,相信王侍郎应当会帮助我等!”

“若果真如此,还得仰仗徐尚书您了!”

“为今之计,也只能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