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改革
- 逆宋:南北朝第一败家子
- 油炸江米稻
- 2035字
- 2024-05-12 14:23:20
刘义真就这样陪了刘裕一夜,二人入睡之前,都在谈论着国事,刘义真甚至在刘裕睡着之后,又挑灯夜战,写着明日朝会的奏章。
次日清晨,随着宫门缓缓打开,庄严的朝会即将开始。
刘义真手持昨夜精心准备的奏章,步入金碧辉煌的大殿。朝臣们已整齐列队,肃立在两旁,气氛庄重而肃穆。
一众文臣武将已然站定,谢晦、徐羡之、傅亮等重臣,身着朝服,神色凝重,此次朝会,刘裕相当重视,刘义真甚至看到了位列三公,但一直称病不朝的王镇恶。
这一年多的时间,王镇恶仿佛老了许多,自东晋开始,司徒虽然有三公之仪仗,却是虚职,并没有什么实际的权力,而王镇恶作为久经战阵的老将,此刻却被束之高阁,心中无限愤慨,随着时间的流逝,便也慢慢的消磨光了心性。
所以二人四目相对之时,刘义真先从王镇恶的眼里看到了不甘、不满、怨恨,但随即又转为释怀。
若非刘义真,此刻的王镇恶已然身首异处,哪有如今的三公之位。
等诸位皇子和文臣武将站定之后,刘裕身着华丽的衮服,缓缓从后殿步出。
衮服上绣着精致的龙纹,他的出现,让整个大殿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他身上。
刘裕缓缓走到御座前,转身坐下,然后环视了一圈朝堂。
当他的目光落在刘义真身上时,微微点头,表示嘉许,随后沉声说道:“今日朝会,朕有一事,一时拿不定主意,想请教列位臣公,可否赐教一二。”
众官员一听,脑袋瞬间有些绷不住了,这么兴师动众的朝会,陛下竟然只是有些困惑?不应该吧?还这么客气的说话,赐教一二?这陛下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
众人见皇帝都如此谦虚的说,自然不敢怠慢,全部异口同声道道:“陛下言重了,臣等定然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好,既然如此,朕便直说了!朕近些日子接到毛德祖、毛修之的奏报,上奏之事,无外乎是多年战乱,使得河南诸郡荒无人烟,寸草不生,想上奏朝廷,准予其自募流民,建军屯田,诸位爱卿,可有意见?”
对于河南诸郡,不管是乔迁士族还是江东本土士族,都兴趣缺乏,这里虽演化了诸多门阀,但这些门阀大多几乎都因为战乱迁至南方诸州,又定居繁衍了数代,自然便将目光仅仅放在荆州、江州、扬州等地,而河南诸郡,实在提不起兴趣。
所以当刘裕提议此方案之时,并没有人反对,反而纷纷附和,除了部分担心毛德祖和毛修之拥兵自重的,竟然没有人反对军屯。
甚至有些大臣在觉得刘裕在之前所谓拿不定主意,需要请教都是夸大其实,这自然是利国利民的好事,有什么拿不定主意的呢?
见到这个结果,刘义真站在一众皇子之中,已然心花怒放。
若此举实行,必然会大大增加河南人口,那些隐藏至深山的百姓为了一口吃食,自然会出山投奔。
到那时北魏若再大举南下,也要掂量掂量自己的实力,能否不费吹灰之力就突破黄河防线?
而毛德祖也不会像正史一样,率五千孤军守卫虎牢近两百天,竟无援军救援,力战身死!
对于此方案,满朝文武几乎是无条件通过,且刘裕也按照部分大臣的担忧和刘义真所说,从内官和御史中各挑选了数位出身平民或寒门之士,分别派遣至毛德祖和毛修之担任监军。
至于新组建的两支屯田军,分别被叫为豫州兵和司州兵。
虽然刘裕称呼这两支军队为豫州兵和司州兵,但刘义真知道,这不过是他的镇安军在豫州和司州的分部罢了。
自从刘义真抵达建康,与毛修之和毛德祖的书信往来便愈发频繁,除了安排两位刺史的施政纲领外,这两位在秦王麾下效力过的将军,自然知道跟着秦王混,加官又进爵,自然而然的表示愿意支持刘义真。
对于刘义真这位老上司,两位将军自然是佩服的,所以在刘裕诸皇子中,这两人自然最看好刘义真,既然老上司有上位的想法,作为曾经的属下,怎么能不帮帮场子?
所以便早早的和刘义真达成了共识,由镇安军一部分骨干前往司州和豫州,帮助二人招募流民,组建屯田军。
这些屯田军虽名义上归两位毛将军节制,但实际上未来将全部听命于刘义真。
所以该方案一点阻力都没有通过时,刘义真心中狂喜,就算三年后父皇病逝不传位予自己,刘义真也可拥兵自重,与新皇帝分庭抗礼。
刘裕见朝堂气氛因为一件不大不小,又不侵害各方利益的决议通过达到了高潮,便旋即说道:“还有一事,朕已有决断,今日下诏,请各位臣工务必遵守!”
刘裕说罢,便对一旁的内官使了个眼色,那内官旋即拿出早已准备好的诏书,宣读道:
“皇帝,诏曰:
天下纷扰历数百载,朕蒙天之宠眷,晋室既颓,乃建宋祚。然九州尚分崩离析,未归一统,黎民百姓,饱受战火蹂躏,兵燹之苦,每每令人痛心。是以朕夙夜忧思,辗转难眠。朕欲一统九州,光复河山,然此宏愿,非强军不可,故欲对中军大加更张。
秦王刘义真,朕委以武举、军校之任,广纳英才,以备中军将领之选。中领军谢晦,主裁冗员,招募新兵,强化中军,兼掌基础训练,以提升兵士之质。尚书仆射徐羡之,总理中军后勤,筹集与分发军需。诸改革事宜,臣僚须详报于朕,以便朕掌握进展。
朕欲使吾军如虎添翼,锐不可当。故此次改革,意在强兵,非为私欲。九州一统,乃朕之夙愿,亦是天下百姓之所望。
愿尽心竭力,共成大业,故制此令,以示天下,钦此!”
这诏书宣读完毕,在场的众人无不倒吸一口冷气,原来先前的客气,不过是为了这份诏书,所谓欲扬先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