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文化育人质量的生成

董承婷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提出要深入推进文化育人。高校文化育人质量是高校为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构建科学、系统的文化育人体系,促进大学生文化素质提升,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文化需要和国家发展、社会进步需要的程度。从质量基础维度来看,高校文化育人质量生成于工作符合规定;从质量核心维度来看,高校文化育人质量生成于培养功能实现;从质量根本维度来看,高校文化育人质量生成于主体需要得以满足。

关键词:高校文化育人;质量;生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兴文化”“育新人”,明确了高校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重要使命。文化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高校文化育人质量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重要途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提出要深入推进文化育人。高校文化育人质量是高校为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构建科学、系统的文化育人体系,促进大学生文化素质提升,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文化需要和国家发展、社会进步需要的程度。探讨“质量何以产生”,是理解高校文化育人质量,进而提升高校文化育人质量的重要途径。高校文化育人质量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是在高校文化育人实践中生成的,经历了不断循环往复、动态发展、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过程。文化育人质量的“输出”主要通过文化的渗透、感染和教育,促使大学生文化素质提升,实现文化育人功能,最终达到服务主体的目的。质量的内在规定性要求其既应符合标准,具备特有属性;又有规定的功能,发挥特有作用;还应实现价值,满足主体需要。因此,从质量基础维度来看,高校文化育人质量生成于工作符合规定;从质量核心维度来看,高校文化育人质量生成于培养功能实现;从质量根本维度来看,高校文化育人质量生成于主体需要得以满足。

一、高校文化育人质量在符合规定中生成

就一般的产品或服务而言,其外观、规格、特性、功能等符合生产标准或固定参数指标,则被认为质量合格。如果将高校文化育人结果看成“产品”或“服务”,其“生产过程”也是有规约性的。虽然高校的类别、层次、特色不同,“质量标准”和“固定参数”不可能一成不变,但时代发展大势、社会主义高校的性质、教育的规律、人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规律、知识的逻辑等决定了各高校文化育人必然有应坚守的底线和基本的遵循,这就是高校文化育人质量的规约性。

(一)时代发展大势要求高校文化育人具有时代性

一切形态的教育都产生于特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之中,一切形态的教育都无法脱离特定的社会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站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教育的中心任务。高校既是人才培养之地,也是文化传承与创新之地,肩负着培育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引领社会风尚的责任。这就要求高校把握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聆听时代声音,把握国家发展所需和时代大势所趋,坚持培根铸魂和守正创新,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始终高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为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新思路和新资源,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精神、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基础上,指向当下,面向未来,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校园的广泛学习,用新思想主导校园文化建设,加强新时代中国话语、中国声音的传递,让好声音、新风尚遍及校园,以先进文化滋养大学生心灵、孕育大学生品行。

(二)社会主义高校的性质要求文化育人具有政治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根与魂,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关乎国运兴衰、民族精神独立。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多元文化冲突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文化认同、理性思维等,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中华民族的智慧蕴含和价值理念,正确看待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奋斗初心与伟大成就,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历程中形成的精神财富与先进思想,是高校文化育人的使命。这就要求高校文化育人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人,科学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用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来感染人,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价值共识,强大民族精神力量。

(三)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要求文化育人具有科学性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教育是一个需要精耕细作、循序渐进、静待花开的长期而缓慢的过程,而非像工业一样只需通过固定流水线对原材料进行统一加工,即可迅速得出全然一样的制成品的过程。教育的规律决定了高校文化育人不能一概而论、一蹴而就、一拥而上、一哄而散,把工夫花在应景上、排面上、过场上,而应久久为功、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发挥文化“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目濡耳染,不学以能”的浸润作用。个体的性格特征、能力水平、兴趣爱好、成长经历等不同,决定了人的成长成才路径和方式也不同,尊重人才成长规律意味着教育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既要满足学生的递进式发展,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诉求。这就要求高校要注重育人目标与大学生成长发展需求的内在一致性,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尊重人的个性才华、追求人的尊严幸福为文化育人的终极价值目标,以大学生易于理解、乐于接受的方式,提供经典文化产品和精准文化服务,满足不同学生在不同阶段的不同文化需求,使大学生在文化的孕育中逐步建构和完善知识体系、思想观念、价值体系,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文化学习与实践,逐步形成既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又符合自身成长需要的思想价值体系。

(四)知识和思想的逻辑要求文化育人具有系统性

每个人的知识结构和思想体系都是共时态和历时态的统一,它源于既有知识结构和思想体系,又在当下接触到的各种知识和思想系统的交互影响中不断重构,既贯通了不同阶段所受教育,又包含了不同范畴、不同体系、不同层次的教育影响。要想形成更加稳定、牢固、持久的知识和思想,必然要在育人过程中注重全方位、全过程的协同,形成科学有效的育人系统。这就要求高校文化育人要做好顶层设计,对育人工作有科学认识和整体把握,将文化育人置于大思政视域,置于高等教育视域,立足于整体,考察文化育人系统与高等教育系统之间、文化育人系统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系统之间、文化育人系统与其他育人系统之间、文化育人系统与各要素之间、要素与要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和联系,合理调整组织形式与机制结构,重视各系统、各要素的协同,最大限度地实现各要素、各系统直接的功能耦合。此外,文化育人既要着眼长远目标建设做出总体规划,从宏观上把握育人目标、育人理念和发展方向,又要立足当前实际确定具体任务,从微观上确定具体目标,保证文化育人的延续性和可持续性。

高校文化育人符合规约性主要体现在高校文化育人基础工作上,高校文化育人工作理念、工作目标、工作内容、工作方法是否顺应时代发展大势、合乎社会主义高校的性质、遵循教育的规律和人们思想形成发展的规律、尊重知识的逻辑,是判断高校文化育人工作达标的主要依据。高校文化育人工作达标,质量有了基础和保障,这是高校文化育人质量生成的第一步。高校文化育人质量,主要取决于质量生成的第二步:高校文化育人功能实现。

二、高校文化育人质量在实现功能中生成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重要使命,人才培养水平历来被视为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的核心指标。在文化育人语境下,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表现为大学生文化素质的高低。合格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是高校文化育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衡量高校文化育人功能实现的核心标尺。大学生文化素质彰显了大学生内在稳定的关于文化的认识和看法、文化知识结构和水平、艺术与审美素养、科学道德与人文精神以及文明礼仪和言行举止等,是大学生文化观点、文化知识、文化思维、文化能力、文化行为的集中体现。不同于知识的习得或技能的掌握,素质是在人的先天生理的基础上,经过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由知识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是内化为人的稳定性的一种品格。这种稳定的品格是大学生在高校文化春风化雨的浸润下养成的,是高校文化育人持续、有效开展的结果。高校通过持续深入的文化育人,使大学生文化素质与高校文化育人目标相符合,使大学生在面临问题和困难时能有效运用自身文化素质予以应对和解决,这就实现了高校文化育人的功能,保证了高校文化育人的质量。

(一)质量生成于大学生文化素质发展符合高校文化育人目标

高校文化育人目标不是凭空设定的,而是依据社会发展要求和大学生文化素质基础,结合高校特色而定。高校在人才培养的核心职能基础上,还具有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职能,这就要求高校既要坚持以人为本,深入研究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通过文化的熏陶、感化和教化,使大学生在良好的文化氛围和情境中修养身心、提升素质,努力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又要考虑大学作为文化创新机构的本职要求,大力发展各具特色的大学文化,凝聚大学精神,培养校园价值观,主动承担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赋予高校的责任与使命。因此,高校要统筹好社会发展需要和个体发展需要,统筹好大学文化发展需要和人才培养发展需要,统筹好阶段性发展特征与长期性发展需要,设定符合实际的文化育人目标。判定高校文化育人目标是否实现,必然指向大学生文化素质的高低。高校通过育人实践,使大学生文化素质在高校文化育人目标的框架下和范围内得以提升,形成符合高校期许的大学生文化境界和文化能力,形成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文化影响力和创造力,形成满足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所需的大学生文化认知和文化行为,这就是高校文化育人功能的实现。

(二)质量生成于大学生灵活运用文化素质解决自身实际困难和问题

大学是人认知成形和成熟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大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强,将会经历各种困难和矛盾,产生各种困扰和冲突,形成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或者源于文化观不正确,或者源于文化认知不足,或者源于文化境界不高,或者源于文化行为不规范,但归根结底都是由文化素质有待提升引起的。这就要求高校要通过各种方式促进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提升,以解决大学生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一方面,高校文化育人应使大学生基本文化知识足以满足社会对人综合素质的要求。文化知识是大学生通过后天习得的关于人类文明的哲学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相关理论和经验等理性认识,文化知识量与文化知识结构是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基础。人的社会化过程说到底是知识的积淀过程,大学生拥有基本文化知识,有一定水平的文化能力和对文化的基本把握,能灵活运用知识技能、语言表达满足日常生活所需,能“格物致知”,才能满足社会对人综合素质的要求,从而进一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另一方面,高校文化育人应使大学生文化素质足以促使自身抵御诱惑、防范风险、化解危机、守正创新,辨识不同文化思想和潮流,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中坚守正道。高校不是“象牙塔”,也不是“桃花源”。在文化多元化视域下,一些不良社会思潮涌入我国,对我国文化、教育以及社会发展形成一定的冲击。在此背景下,大学生唯有凭借扎实的文化素质根基,在各种社会思潮和文化洪流中辨明方向,才能做到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维护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

值得注意的是,大学生文化素质属于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大学生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品质等密切相关。大学生在面临问题和选择时,往往不会只凭借文化素质或政治素质等单方面依据做出决定,而是各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高校文化育人需要牢牢把握大学生文化素质的表现,即大学生文化认知和文化行为。大学生文化素质一方面作为高校文化育人工作基础质量的直接结果,从整体上反映了工作基础质量,对工作基础质量起到反馈和评价作用,有利于工作基础质量的提升;另一方面作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左右着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的发展,影响着高校人才培养整体质量。因此,大学生文化素质符合预期,既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相符,又能在实践中解决实际困难和面临的问题,体现着高校文化育人功能的实现,使高校文化育人质量得以生成。

三、高校文化育人质量在满足需要中生成

满足需要是高校文化育人的根本指向,也是高校文化育人质量生成的最终形态。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用以育人的文化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社会存在的反映,是意识形态的呈现方式,也是社会意识的存在形式。任何社会意识都不会凭空出现,只能在适应一定社会物质生活发展的要求中产生,因此它必然具有满足这些需求的功能和价值,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为物质力量并作用于社会存在。文化育人就是统治阶级通过塑造和不断强化主流意识形态,影响人们的个体意识,形成符合期望的集体意识,从而产生强大的吸引力与感召力,最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因此,文化育人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即文化育人满足社会物质生活发展要求的程度与水平,是文化育人的根本指向,是文化育人质量生成的终极形态。高校文化育人满足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发展需求,实现社会服务,具体体现在满足大学生成长发展需要、满足社会进步需要和满足国家发展需要三个方面。

(一)高校文化育人满足大学生成长发展需要

大学生除了有适应社会的需求外,还有自我陶冶、自我提升、自我进步的追求,有自由全面发展的追求。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的全面发展,而是和谐的全面发展,是结合自身特长、根据自身所需的个性化发展。高校文化育人满足大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就是指高校文化育人同时具有“普及”和“深化”的任务,一方面,普及基本文化常识,使大学生拥有适应社会、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对人进行精神塑造,实现从“本能人”到具有文明心态、文明举止、文明生活观、文明价值观的“现代人”的飞跃。高校文化育人对人进行精神塑造,在于以无时无刻无所不在的文化浸润、情境感染、榜样示范等方式,培养大学生形成更高层次的精神境界,养成对美好才情、优雅品味、高尚志趣、道德情操、理想人格的终生追求,不断修身立德、超越自我。因为只有当每个人都有充分的闲暇时间去获得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文化——科学、艺术、社交方式等中一切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时,每个人才有可能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二)高校文化育人满足社会进步需要

社会进步是指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合乎规律的前进运动。社会进步包括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方面的进步和发展,社会文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表现。高校文化育人通过培养优秀人才、进行文化传承与创新,赓续文化生命力,促进社会文明进步。文化有继承性和发展性的特质,任何时代的文化都是随着社会物质生产条件变化而发生改变的,文化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也恰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演化历程。高校文化育人满足社会进步需要,在于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涵养人、培育人,使大学生了解并掌握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扬弃旧义,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并传播到社会、延续至后代;在于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环境、校园制度和文化,营造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浓厚氛围,提升大学生彰显道德力量、引领社会风尚的能力,发挥向上、向善的力量;在于通过倡导和遵循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不断培育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想观念,坚守学术诚信和底线,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在于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主动了解和借鉴国外文化、科技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引导师生传播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努力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做出积极贡献。

(三)高校文化育人满足国家发展需要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2035年,我国将建成文化强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支撑,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任务,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总目标和高校文化育人的总航向。高校文化育人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教育、文化活动等育人实践,既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贯彻到高校文化建设全过程全领域,牢牢把握方向导向,坚持守正创新;又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增强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推动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还切实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以及综合素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和行为规范。

参考文献

[1]王永友,董承婷.高校文化育人质量的出场语境:概念、要素及评价[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37(1):129-136.

[2]李建国.将文化育人引向深入的几点思考[J].中国德育,2019(1):22-26.

[3]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J].中医教育,1998(4):1-3.

[4]周远清.大学素质教育:源头·基础·根本[J].中国大学教学,2014(5):12-14.

[5]张岂之.关于大学素质教育的再认识[J].中国大学教学,2011(12):5-6.

[6]叶圣陶.教育与人生——叶圣陶教育论著选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7]《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9]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