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朝廷的决断(求月票)

因为无论如何,他首要解决的矛盾,便是北境的废太子。

传国玉玺还在他的手上,若他逃脱了,自己的正统性必然会受到怀疑。

到时候振臂一呼,也定然有人跟从。

在解决北境之后,他才会解决另外的藩王。

毕竟,魏王,晋王等藩王在北境战乱之时,趁机脱离了朝廷控制。

并逐渐发展壮大,形成了割据势力。

只是当时情况紧急,朝廷无暇他顾。

而现如今,他们的藩地就在北境,北境藩王平定后,便可顺势将他们收拾。

何苦要调集大军南下呢?

至于皇帝让殿下回到京城,他敢吗?

如果别人涉嫌谋反,陛下一道圣旨,便就感谢圣恩,引颈受戮。

而说蜀王涉嫌谋反,朝廷有这个胆子吗?

因为现如今的蜀王是真有这个能力谋反。

也正因如此,朝廷才会更加妥协处理与蜀王的关系。

动武是不可能动武的。

只会加强对蜀地的渗透以及蜀地的各种管控,以控制蜀地的发展。

可这两个方面,都难如登天。

如今的蜀地,已经无需依赖大周。

就地理位置而言,一旦占据蜀道,那平叛压力,简直难以想象。

为什么要去逼着人家造反呢?

而对于蜀王来说,造反也是弊大于利。

还不如趁着此时,积蓄力量。

待到时机成熟之际,那就是真正的一遇风云便为龙。

坐稳那个位置,是需要实力的。

你看如今的魏王,没有实力,就算坐上那个位置,又有何人去臣服呢?

“所以,诸君切勿多虑,殿下心有沟壑,我等仅需做好本分之事,待殿下振臂一呼,正是勠力之时!”他看向了各位,而后说道。

“谨受教!”在场众人听闻此话,恍然大悟。

那脸上的颓废之情,尽皆消失。

而后便回到了各自的工作岗位上。

而此时的杨昊,躺在自制的摇椅上,揉着脑袋。

如今这个局面,已不是自己能够控制的。

解释?

怎么去解释。

一旦猜忌链形成,就必然无法解决。

中央与地方,藩王与皇权,从来都是无法调和的矛盾。

即便是自己作为穿越客,也无法让皇帝消除疑虑。

投降?

投降就能获得平安,太天真了。

从来没有比死人更加安全的。

他必须采取措施自保。

“董宪!”杨昊喊道。

“奴才在!”

“着令唐斌,吐蕃与大理互市的要求,本王允了!”杨昊道。

在切实感受到杨昊平等对待少数民族后,这两国都向杨昊抛来了橄榄枝。

中原各国对待少数民族普遍是防范姿态。

即便本身民族众多的南楚,对大理也是时常袭扰。

至于这两国,身处高山深壑中。

民穷地乏,若派大军袭扰,实在是得不偿失。

而对杨昊来说,这都是绝佳的地方。

反正只要有钱,在哪里不可以当大爷呢?

同时,与这两国合作,也能保证杨昊的后方稳定。

“记住,民族平等是本王的政策,切忌欺负百姓,即便是商品购买,都要符合事物原价!”杨昊嘱托道。

做任何事情,目光都需要放得长远一点。

民族间信任的建立很难,但崩塌却很容易。

他可不希望就为了这么一点蝇头小利而树立敌人。

“奴才遵命,定会派遣暗鸦进行监控!”他说道。

董宪做事,自当放心。

而后便继续说道:

“将大周暗鸦全部调回蜀地,如今重点是保证蜀地安全!”

如今的蜀地一片欣欣向荣,即便是朝廷来攻,自己亦无惧。

至于脱离大周而独立。

他还真没想过,所谓背靠大树好乘凉!

自己要真称王,恐怕将会群起而攻之。

自己若不称王,依然对其俯首称臣。

朝廷也不会攻打自己,而是会尽可能得让蜀地内乱。

如今看似自己大权在握,可依然有着叛乱因子存在。

北部的匪寇并未扫除。

苗疆内部,已通过分化,内斗,怀柔的方式让大部分苗人归顺。

可依然还有不少顽固分子。

他们认为,苗人下山将会被彻底同化。

同时苗王离世,乃是蜀王之计谋,意图彻底掌控苗疆。

在影卫的撺掇下,这些人已形成了一股不俗的力量。

杨昊念其是苗人,为了民族团结,并没有先下手为强,而是派暗鸦盯着。

至于西秦影卫,在暗鸦的大力打击之下,逐渐销声匿迹。

可南楚的谍卫却增多了!

一是蜀地的实力增强,他们不敢小觑。

二便是蜀地的技术。

尤其是冶炼技术!

他们发现,杨昊所的蜀甲与蜀刀等武器质量,甚至都比大周优质!

这让他们如何不眼热!

楚国之技术本就低劣,再加上中原各国对其技术封锁,即便他们想要发展,困难很多。

可蜀地的出现让他们看到了一丝曙光。

若能从蜀地窃取技术,那楚国定能崛起。

甚至完全平定越国之乱。

杨昊出售给他们的兵器都是经过严格考量的,以制作工艺难得为名,严格控制数量。

保证楚国在占据优势的同时,并不会完全攻灭越国。

这样才更加符合蜀地的利益。

所以,杨昊才需要铲除他们。

器械司是自己的屏障,蓉城只要发生丁点变故,这些人定然煽风点火。

更何况,无论如何,他并不希望任何人知道蜀地的真实底细。

同时,还有蜀地的贵族地主。

唐家作为外来世家,依靠蜀王才急剧膨胀,彻底打压了他们的生存空间。

然后又丈量土地,统计人口,废除奴隶等等举措,彻底让他们走向了对立面。

只是他们此时并未动手,所以杨昊也只是在监管着他们。

“是!”董宪说道。

“同时,传令汪粤,将原蜀地民间爱好者整顿成军,调兵三万把守蜀道!”杨昊命令道。

若有三万蜀军把守,则蜀地无忧。

如今自己的身份还是“忠臣”。

这般做,与谋反何异?

所以,杨昊想了一想,而后道:

“这样,令所部军士尽皆着百姓服装!同时传令苏谨,颁布政令,本王有意在蜀道开辟粮食产区,此乃农学院研究成果,万分重大。”

“所以,从即日起,非闲杂人等,不可在蜀道逗留!”

董宪退了下去,执行杨昊的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