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初入职场,迎接挑战,争取成长的机会

WH市百货批发公司,我的梦想启航的地方

在历史的长河中,80年代是一个充满动荡和变革的时代,也是一段艰苦奋斗的岁月。让我们一同回望那个时代,聆听一位普通人的故事,感受那些曾经的辛酸和坚韧。我是那个年代参加工作的60后,是那个特殊年代的见证者。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记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工作际遇,在历史大变局的今天,年轻人的就业压力远超于我们那个年代,甚至中老年人也可能面临巨大的压力。年轻人可能因为内卷而感到焦虑,失业、啃老族在现今社会广泛存在。而我们那个年代想找一份好的工作虽然也不容易,但就业的环境压力远比今天小的多。记得我们毕业以后,按照定点分配招录的政策,我们这批毕业生被分配到WH市一商业局下属批发、零售单位,按照那个年代的择业标准,商业批发单位是许多年轻人就业的第一选项,而零售单位相对差一些,三尺柜台半身照,零售服务一天站到晚,远比批发单位辛苦的多,所以想尽办法分配到批发单位是大家努力的目标。

我的毕业分配一波三折,最初被分配到“工业品贸易批发公司”,不知什么原因又改为“武汉商场”(1986年股份制改革更名为武汉武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我把分配表格交给父亲,表达了不愿意去零售单位想法,希望他想办法,找关系把我安排到批发单位,父亲当时在商业局直属单位任一把手,在他的运作下,我顺利的分配到“WH市百货批发公司大百货批发站”。这段分配的经历对我今后的命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谓造化弄人,因果循环。人生无常,世事难料,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也验证了那句话“天命难为”…..此处省略五千字。

1982年9月1日是我生命历程最难忘,最重要的日子,这一天在我个人档案里留下了深深痕迹,我的“工作纪念日”。从这一天开始我命运就和WH市百货批发公司紧密相连,形成了命运共同体(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传统的国营批发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下逐步走向衰亡),国营批发企业从最初的辉煌巅峰,从盛及一时到逐渐走向了衰落,这个过程伴随了我20年。

报道的当天有7个同学,都是我们那一届的毕业生,有5位是同班同学,大家见面,彼此心照不宣,相互点头示意。一位姓胡的女领导接待了我们,这位女领导年龄大概40多岁,显得朴实精干,后来知道她是单位负责人事的副主任叫胡木香。胡主任介绍了公司的基本情况,以及新员工上岗前应注意的事项,最后在同学介绍完自己情况后,突然宣布开展一次临场测试,要求在60时分钟内完成一篇作文,标题是参加工作感想与心得,以此来检验我们的写作能力,并作为岗位分配参考依据。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次考核对我来说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写作是我一贯的强项,我喜欢写作的快感。入职前的测试是展示我能力的最佳机会,当时的作文至今我还记得开头,“很高兴能入职WH市百货批发公司,并真诚的期待在这里找到体现我人生价值的一个舞台,这是我人生的一种机遇,更是一次挑战”。确实像我文章开头所写到机遇与挑战,我抓住了这次岗位分配的机遇。我如愿的被分配到“计业股”,成为了一名“计划员”,其它同学分配到了财务股、仓库,从事账务相关工作(在这里说明情况,我从内心对财务专业就非常抵触,在前面的章节我就提示,喜好写作,喜欢天马行空的感觉,我择业期待的岗位要与财务脱勾,所谓机遇就是分配的岗位和自己的内心相契合)。

记得我们上岗第一天是由各部门的领导亲自到办公室领人,接我的是股长张永建,我的第一任师傅顾天锡。计业股在计划经济时期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在百批属第一大股,有二十几号人,负责业务范围比较繁杂,包括计划制定、分配管理,信息收集上报,全站的业务调度,合同管理调度,省内外业务统筹联动以及地方工厂的衔接调度等,每天在家驻守人员除了股长张永建、李穗芬、顾天锡,剩下的就是统计员和我这个新学徒,其他业务员很少在家,后来听说还有驻外办业务联络员(上海***、东北***)。

在我的印象中百货批发站级别很低,但销售体量惊人,属正科单位,全站共计设置了五股:计业股、财会股、物价股、储运股、行政股,五柜:钢精柜、唐瓷柜、化妆柜、日用柜、综合柜,三库:日化仓库、唐铝仓库、综合仓库,二室:主任办公室、书记办公室,一办:行政办公室,在岗职工200多人。每月销售额800万元左右,全年1个亿左右,上缴利润千万以上,百货批发站无论是销售量,上缴利润,按现在价格水平折算,属营销额百亿级别,利税大户,在全省百货行业首屈一指。

1984年,WH市被批准为计划单列市,整体级别提升半级,市百货批发站水涨船高,站领导也出现了更迭,丁一惠调任商业局,黄群海接任站主任,各职能部门由股改为科,计划统计工作也独立出来,成立了“计统科”,新任科长:王泰安,副科长:顾天锡,计划员:杨杰,统计员:和佩机、秦素文、陈春、严莉、郭自敏(1987年程绍霖调入任专职信息员,满员9人)。一个基层企业配置9人的计统科室,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是非常少见的,但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却是标准配置。

80年代是改革开放的初期,当时,我国的经济发展正处在起步阶段,沿海地区的经济相对发达一些,内陆的一些地区经济还相当落后。当时人们的生活条件还不是特别好,人均收入偏低,普通工人和干部的收入差距不大,每个月的工资大概是20元到80元不等,我上班第一个月的工资是21.8元。那个时候人们的工资虽然只有几十元,但是物价水平也非常低的,单位食堂吃饭,5元钱够吃一个月,现在吃个早餐十几块钱,在那个年代只需要几分钱或者几毛钱,现在几块钱一斤的白菜在当时只需要两分钱就可以买到。而且那个时候的货币面值也是从一分到10元不等,一些小地方的商户也不敢要面值比较大的10元钞票,因为他们没有那么多零钱可以换开。

我工作的那个年代,国家已经开始由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转轨,1989年到1992年,正式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因此,可以说80年代既有计划经济的成分,也有市场经济的成分。上班的第一天顾师傅跟我说,百货批发站在经营的商品分类中有关系到民生的商品,如:肥皂、火柴、暖水瓶、洗衣粉等,这些商品虽然没有粮、油、肉、棉那么重要,但也是居民生活必需品,生产经营需要有计划的分配调控。国营批发单位承担流通环节的储存销售双重责任,我们“计统科”的工作职责、任务就是,根据上级公司计划任务要求,结合上年度有关数据,制定年度、季度、月度商品购销调存计划,分别下达到各销售部门,同时根据计划期内的具体工作任务进行检查报告,定期开展年度、季度、月度计划总结分析;针对计划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纠正偏差或适当调整计划,使计划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合理性与可行性。统计员,每天收集整理部门销售额完成情况,每月完成大类商品的购销库统计报表,定期汇总上报。信息员,收集整理市场情况,开展商品的动态分析调研,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参考报告。

这就是WH市百货批发公司当初的概况,我入职需要面对的工作。百货批发公司是我梦想启航的地方,也是我梦想破灭的伤心地,我在这里奋斗、成长,进步,在这里下岗回家,曾经的梦想早已支离破碎,不管当初选择是错还是对,我都没有资格说后悔,因为成败都不是我人生的终点,大不了从头再来,我的梦还将启航,我的梦始终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