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志怪系列第一辑(套装全5册)
- (清)李汝珍等
- 4728字
- 2024-11-01 06:53:24
山海经
山海经第一 南山经[1]
《南山经》之首曰山[2]。其首曰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有草焉,其状如韭而青华[3],其名曰祝馀,食之不饥。有木焉,其状如穀而黑理[4],其华四照[5],其名曰迷穀,佩之不迷[6]。有兽焉,其状如禺而白耳[7],伏行人走[8],其名曰狌狌[9],食之善走。丽之水出焉[10],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育沛[11],佩之无瘕疾[12]。
【狌狌】
又东三百里,曰堂庭之山[13]。多棪木[14],多白猿,多水玉[15],多黄金。
又东三百八十里,曰猨翼之山[16]。其中多怪兽,水多怪鱼,多白玉,多蝮虫[17],多怪蛇,多怪木,不可以上。
又东三百七十里,曰杻阳之山[18]。其阳多赤金[19],其阴多白金[20]。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21],其音如谣[22],其名曰鹿蜀,佩之宜子孙[23]。怪水出焉,而东流注于宪翼之水。其中多玄龟,其状如龟而鸟首虺尾[24],其名曰旋龟,其音如判木[25],佩之不聋,可以为底[26]。
【鹿蜀】
【旋龟】
又东三百里柢山[27]。多水,无草木。有鱼焉,其状如牛,陵居[28],蛇尾,有翼,其羽在下[29],其音如留牛[30],其名曰[31],冬死而夏生[32],食之无肿疾[33]。
【鱼】
又东四百里,曰亶爰之山[34]。多水,无草木,不可以上。有兽焉,其状如貍而有髦[35],其名曰类,自为牝牡[36],食者不妒。
【类】
又东三百里,曰基山。其阳多玉,其阴多怪木[37]。有兽焉,其状如羊,九尾四耳,其目在背,其名曰猼[38],佩之不畏[39]。有鸟焉,其状如鸡而三首、六目、六足、三翼,其名曰[40],食之无卧[41]。
【猼】
【】
又东三百里,曰青丘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青[42]。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之不蛊[43]。有鸟焉,其状如鸠,其音若呵[44],名曰灌灌[45],佩之不惑[46]。英水出焉,南流注于即翼之泽[47]。其中多赤[48],其状如鱼而人面,其音如鸳鸯,食之不疥[49]。
【九尾狐】
又东三百五十里,曰箕尾之山[50]。其尾踆于东海[51],多沙石。汸水出焉[52],而南流注于淯[53],其中多白玉。
【赤】
凡山之首,自招摇之山,以至箕尾之山,凡十山,二千九百五十里。其神状皆鸟身而龙首[54]。其祠之礼[55]:毛用一璋玉瘗[56],糈用稌米[57],一璧,稻米[58],白菅为席[59]。
《南次二经》之首,曰柜山[60]。西临流黄[61],北望诸[62],东望长右[63]。英水出焉,西南流注于赤水,其中多白玉,多丹粟[64]。有兽焉,其状如豚,有距[65],其音如狗吠,其名曰貍力,见则其县多土功[66]。有鸟焉,其状如鸱而人手[67],其音如痺[68],其名曰[69],其名自号也[70],见则其县多放士[71]。
【】
【长右】
东南四百五十里,曰长右之山。无草木,多水。有兽焉,其状如禺而四耳,其名长右,其音如吟[72],见则郡县大水。
又东三百四十里,曰尧光之山[73]。其阳多玉,其阴多金[74]。有兽焉,其状如人而彘鬣[75],穴居而冬蛰[76],其名曰猾褢[77],其音如斫木,见则县有大繇[78]。
【猾褢】
又东三百五十里,曰羽山[79]。其下多水,其上多雨,无草木,多蝮虫。
又东三百七十里,曰瞿父之山。无草木,多金、玉。
又东四百里,曰句馀之山[80]。无草木,多金、玉。
又东五百里,曰浮玉之山。北望具区[81],东望诸[82]。有兽焉,其状如虎而牛尾,其音如吠犬,其名曰彘,是食人。苕水出于其阴,北流注于具区,其中多鱼[83]。
【彘】
又东五百里,曰成山。四方而三坛[84],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雘。水出焉[85],而南流注于虖勺[86],其中多黄金。
又东五百里,曰会稽之山[87]。四方,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砆石[88]。勺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湨[89]。
又东五百里,曰夷山。无草木,多沙石。湨水出焉[90],而南流注于列涂。
又东五百里,曰仆勾之山[91]。其上多金、玉,其下多草木,无鸟兽,无水。
又东五百里,曰咸阴之山。无草木,无水。
又东四百里,曰洵山[92]。其阳多金,其阴多玉。有兽焉,其状如羊而无口,不可杀也[93],其名曰[94]。洵水出焉,而南流注于阏之泽[95],其中多芘蠃[96]。
又东四百里,曰虖勺之山。其上多梓、楠[97],其下多荆、杞[98]。滂水出焉[99],而东流注于海。
【】
又东五百里,曰区吴之山。无草木,多沙石。鹿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滂水。
又东五百里,曰鹿吴之山。上无草木,多金石。泽更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滂水。水有兽焉[100],名曰蛊雕[101],其状如雕而有角,其音如婴儿之音,是食人。
【蛊雕】
东五百里,曰漆吴之山。无草木,多博石[102],无玉。处于东海[103],望五山,其光载出载入[104],是惟日次[105]。
凡《南次二经》之首,自柜山至于漆吴之山,凡十七山,七千二百里。其神状皆龙身而鸟首。其祠:毛用一璧瘗,糈用稌。
《南次三经》之首,曰天虞之山。其下多水,不可以上。
东五百里,曰祷过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犀、兕[106],多象。有鸟焉,其状如而白首、三足、人面[107],其名曰瞿如,其鸣自号也。泿水出焉[108],而南流注于海。其中有虎蛟[109],其状鱼身而蛇尾,其音如鸳鸯[110],食者不肿,可以已痔[111]。
【瞿如】
又东五百里,曰丹穴之山。其上多金、玉。丹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渤海。有鸟焉,其状如鸡[112],五采而文[113],名曰凤皇,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文曰仁[114],腹文曰信。是鸟也,饮食自然,见则天下安宁。
又东五百里,曰发爽之山。无草木,多白猿。汎水出焉[115],而南流注于渤海。
又东四百里,至于旄山之尾,其南有谷,曰育遗[116]。多怪鸟,凯风自是出[117]。
又东四百里,至于非山之首。其上多金、玉,无水,其下多蝮虫。
又东五百里,曰阳夹之山。无草木,多水。
又东五百里,曰灌湘之山[118]。上多木,无草,多怪鸟,无兽。
又东五百里,曰鸡山。其上多金,其下多丹雘。黑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海。其中有鱼[119],其状如鲋而彘毛[120],其音如豚,见则天下大旱。
又东四百里,曰令丘之山。无草木,多火。其南有谷焉,曰中谷,条风自是出[121]。有鸟焉,其状如枭[122],人面四目而有耳,其名曰颙[123],其鸣自号也,见则天下大旱。
又东三百七十里,曰仑者之山[124]。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雘。有木焉,其状如穀而赤理[125],其汗如漆,其味如饴[126],食者不饥,可以释劳[127],其名曰白[128],可以血玉[129]。
【颙】
又东五百八十里,曰禺稾之山[130]。多怪兽,多大蛇。
又东五百八十里,曰南禺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水。有穴焉,水出辄入[131],夏乃出,冬则闭。佐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海,有凤皇、鹓雏[132]。
凡《南次三经》之首,自天虞之山以至南禺之山,凡一十四山,六千五百三十里。其神皆龙身而人面。其祠:皆一白狗祈,糈用稌。
右南经之山志,大小凡四十山,万六千二百八十里。
【注释】
[1] 《南山经》为《山海经》的首经,这一经又分三部分,分记南方三列山系诸山的名称、物产和发源于诸山的河流,并对三列山系的山神形状及祭祀时的礼仪做了介绍。
[2] (què)山:《文选》、《太平广记》引作“鹊山”。,古鹊字。
[3] 华:同“花”。
[4] 穀(gǔ),当作“榖”,为一种树木,又名构树,即今日俗称的楮(chǔ)树。黑理,黑色纹理。
[5] 华:光辉。
[6] 佩,指佩戴迷穀之枝叶;迷,指迷路。
[7] 禺(yù):传说中之兽名,形如大型猕猴,头似鬼,赤目长尾。
[8] 伏行人走:既能匍匐行进,亦能两足奔走。
[9] 狌狌(xīng xīng):即猩猩。
[10] :音jǐ。
[11] 育沛:水生生物,具体不详。
[12] 瘕(jiǎ)疾:腹中结块的病症,多发于妇女。
[13] 堂庭之山:《文选》引作“常庭之山”。
[14] 棪(yǎn):树木名。果实呈赤色,似柰(nài),柰即中国古代土生苹果之一种。
[15] 水玉:水晶,古亦作“水精”。
[16] 猨(yuán)翼之山:《初学记》引作“稷翼之山”,《一切经音义》引作“即翼之山”。猨,同“猿”。
[17] 蝮(fù)虫:一名反鼻虫,大者百余斤,有带状纹理,鼻上有针。
[18] 杻:音niǔ。
[19] 阳:指山之南面。
[20] 阴:指山之北面。
[21] 文:花纹。
[22] 谣:歌声。
[23] 宜子孙:谓佩戴其皮毛有利于子孙繁衍。
[24] 虺(huǐ):毒蛇。
[25] 判木:破木,将木头劈碎。
[26] 可以为(wéi)底:可用来治足茧。为,医治。底,通“胝”,足茧。
[27] 多本“柢”上有一“曰”字。柢,音dǐ。
[28] 陵居:住在山上。
[29] (xié):鱼的肋部。
[30] 留牛:神话兽名,具体不详。
[31] :音lù。
[32] 冬死而夏生:谓冬眠夏苏。
[33] 肿疾:疮。
[34] 亶:音chán。
[35] 貍:同“狸”,山猫。髦:哺乳动物颈部之毛;一作“发”。
[36] 自为牝(pìn)牡:雌雄同体。
[37] 《太平御览》引此文在“怪木”之上有“多金”二字。
[38] 猼:音bóyí。
[39] 不畏:不知畏惧。
[40] (chǎng fū):当作“(biē)”。
[41] 无卧:谓少眠。
[42] 青(hù):“”当作“雘(huò)”。一种青色矿物颜料。
[43] 不蛊(gǔ):一说谓不逢妖邪之气,一说谓不受蛊毒侵袭。
[44] 呵:呵斥声。
[45] 灌灌:一作“濩濩”,形状不详,肉以美味著称。
[46] 不惑:不受迷惑。
[47] 上文“猨翼之山”又作“即翼之山”,与此正对应。
[48] :音rú。
[49] 不疥:不生疥疮。
[50] 箕尾之山:《玉篇》作“箕山”,无“尾”字。
[51] 踆(cūn):通“蹲”,谓临于东海。
[52] 汸:音fāng。
[53] 淯:音yù。
[54] 鸟身:《北堂书钞》引作“人身”。
[55] 祠:祭祀。
[56] 毛,谓祭神使用的有毛动物,如猪、羊、鸡等;璋,一种玉器;瘗,谓埋。此句意即:祭神所用有毛动物,要与璋玉同埋。
[57] 糈(xǔ):祭神用的精米。稌(tú):稻。
[58] “一璧稻米”在文中突兀难通,清代学者汪绂怀疑此四字乃衍文。
[59] 菅(jiān):一种茅草。
[60] 柜:音jǔ。
[61] 流黄:国名。《海内西经》记有流黄酆氏国,《海内经》记有流黄辛氏国。
[62] 诸(pí):山名,亦水名。
[63] 长右:山名。
[64] 丹粟:如小米般细碎的丹砂。
[65] 距:禽类爪子后面突出似脚趾的部分。
[66] 见(xiàn):通“现”,出现。土功:指治水、筑城等工程。
[67] 鸱(chī):鹞鹰。人手:谓其足像人的手。
[68] 痺(pí):鸟名。一般认为指雌性鹌鹑。
[69] :音zhū。
[70] 其名自号:谓其叫声似在自呼其名。
[71] 放士:被放逐之士。
[72] 吟:呻吟。
[73] 尧光之山:《太平御览》引作“克光之山”。
[74] 金:《太平御览》引作“铁”。
[75] 彘鬣(zhìliè):谓长着类似猪鬃的毛。彘,猪。鬣,指某些动物颈上的长毛。
[76] 冬蛰:冬眠。
[77] 褢:音huái。
[78] 繇(yáo):通“徭”,徭役。
[79] 羽山:可参看《海内经》“鲧窃息壤”条。至于舜杀鲧之羽山所在,历来所传非一,或曰在今江苏东海县西北,或曰在今山东郯城县东北。
[80] 句(gōu)馀之山:在余姚县南、句章县北,故此得名。
[81] 具区:太湖的古称。
[82] 诸:上文是山名,此处是水名。
[83] (jì)鱼:一种外形似刀的鱼。
[84] 三坛:谓山形似土坛多层重叠。
[85] :音dū,一作(音shǐ)水。
[86] “虖(hū)勺”之上或有“西”字,“勺”或作“多”。
[87] 会(kuài)稽之山:指今浙江绍兴东南的禹陵。
[88] 砆(fū)石:一种白色纹理的红色美石,似玉。
[89] 湨:音jú。
[90] 湨:一作“”。
[91] 仆勾之山:一作“仆夕之山”。
[92] 洵山:一作“旬山”。
[93] 不可杀:谓无口不能进食,却不死。
[94] :huàn,《玉篇》称其秉受自然之气,故“不可杀”。
[95] 阏:音è。
[96] 芘(pí或bì)蠃:当作“茈(zǐ)蠃”,意为紫色螺。茈,通“紫”。蠃,通“螺”。
[97] 梓(zǐ)、楠:两种乔木。
[98] 荆、杞(qǐ):两种野生灌木。
[99] 滂:音pāng。
[100] “水”为衍字。
[101] 蛊雕:一作“纂雕”。
[102] 博石:可作棋具的石头。
[103] “处于”之上疑有脱文。东海:一作“海东”,则“东”字当属下句。
[104] “其光”句:谓神光忽明忽暗。
[105] 日次:太阳停息之处。次,止息之所。
[106] 兕(sì):一种近似犀牛的野兽。
[107] (xiāo):似野鸭而小的一种水鸟,足部靠近尾部。
[108] 泿:音yín。
[109] 蛟:传说中似龙而无角的动物。
[110] 音:当作“首”。
[111] 已:治疗。
[112] 鸡:一作“鹤”,一作“鹄”。
[113] 文:指有花纹。
[114] 膺:胸部。
[115] 汎:音fàn。
[116] 育遗:一作“育隧”。
[117] 凯风:南风。
[118] 灌湘之山:一作“灌湖射之山”。
[119] :音tuán。
[120] 鲋(fù):鱼名,即鲫鱼。毛:《太平御览》作“尾”。
[121] 条风:东北风。
[122] 枭(xiāo):鸟纲鸱鸮科各种类鸟的通称。
[123] 颙(yú):一作“(yú)”。
[124] 仑者之山:一作“仑山”。
[125] 穀:当作“榖”。
[126] 饴:用麦芽制成的糖浆。
[127] 释劳:解忧。
[128] :音gāo。
[129] 血玉:染玉使之发出光彩。
[130] 禺稾(gǎo)之山:一作“禺槀之山”。
[131] 出:当为“春”之误。
[132] 鹓(yuān)雏:传说中鸾凤一类的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