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新闻

(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做梦)

1999年腊月,那是一个冻的脚打后脑勺的季节,在一个东北不起眼的县城的火锅店,一个吃着火锅里酸菜和羊肉卷的大汉正聚精会神的盯着电视里的新闻。

“昨日,公安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7.30’特大盗墓案告破,犯罪嫌疑人姚某等216名犯罪嫌疑人,共10个犯罪团伙全部缉拿归案,犯罪团伙头目姚某(绰号姚老三)……”

“啪嗒”电视里传着新闻,走过来的一个老人把电视关掉了,老人看上去眼睛十分有神,带着金丝圆框眼镜,颇像私塾的老先生,一身的确良做的服帖深蓝色衣服穿着十分得体,略显粗糙但是十分细长的手透露出他的背后藏着丰富的阅历和丰厚的故事。

“快过年了,一元复始,不要老是回忆过去。”老人缓缓地说。

“四叔,您来了”大汉尊敬地说“我这不也是想看看上面是怎么处理的嘛,这伙人跟咱们斗了这么久,终于算是结束了。”

“唉!是啊,五年了,不容易了,都过来了,可是一些文物也找不回来了”老人叹了一口气说道。“和小林他们联系了吗?”

“联系过了,小林在上海,小吴在深圳,他们说那边遍地是金子,想让我带您去那边发展,风一刮,地上都是钱,他们要挣大钱回来孝敬您”大汉说。

“一把老骨头了,半截黄土的人,今后是你们年轻人的天下了”老头摇摇头,推门进了里屋。

里屋不大,里面却供了许多的无字灵位。水果点心摆盘考究,蜡烛香案规矩标准,一看供奉的人是下了功夫的,老人拿起案上的香,点了三根,嘴里小声的念叨着。

外面吃火锅的大汉也无心在看电视,望着窗外眼睛也失了神……

这大汉本名于石,原本父亲姓于,母亲姓石,起名于磊,儿时亲戚好友总是叫“鱼雷鱼雷”,遂改名于石,于石出生于东北一个小县城,也是故事里的主人公,年轻的时候当兵搞建设修军库,背景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面临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的孤立和封锁,中国选择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即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在这一时期,中苏两国建立了密切的同盟关系,苏联向中国提供了大量的经济、技术和军事援助,帮助中国进行经济恢复和工业化建设。

然而,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双方在意识形态、国家利益和领土争端等问题上产生了激烈的争执,中苏两国关系出现了严重的分歧和矛盾,导致了中苏关系的破裂和对抗。在这一时期,中苏两国在边界地区发生了多次武装冲突和军事对峙,两国关系降至冰点,为此东北许多重工业都南移,他被派去辽宁的大山里搞建设,一搞就是五、六年,连他自己也不清楚在大山里,尤其是东北的寒冷的冬天是怎么熬过来的,在这五六年的时间里,他唯一的收获就是在山里挖洞,没日没夜的挖,掏空一个山又掏空一个山……

……

于石看着窗外,思绪不由得回到了他在卷入这场盗墓与护宝的故事之前,那个时候的他,还是一个充满理想抱负,想要挣大钱成为一名“万元户”,光宗耀祖……

1980年……

在新中国进入1980年代的时候,在经济方面,中国开始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许多外资企业开始进入中国市场,经济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这也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消费品市场开始繁荣起来。

人们的思想观念开始发生变化,追求自由、民主和个性化的价值观念逐渐兴起。同时,中国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也在逐步变革,城市化进程开始加速,农村人口逐渐向城市转移。各种文化现象开始涌现,如摇滚乐、流行音乐、电影、文学等,许多下乡的年轻人都返回了城镇之中处于待业状态,于石那个时候已经回到了地方,原本地方给于石安排去供销社的工作,这在那个时候可是金饭碗,可老于的心里总是想着出去闯一闯,想去大城市里看看,他觉得县城始终还是太小了,部队里指导员跟他讲:平台越大,路子越宽。这他可是熟记于心的。

这时候他就想到了远在BJ的于老四,也就是前文里讲过的于石的“四叔”。于老四是老学究了,一直未婚,原本是乡村的民办教师,阴差阳错的转了正,四叔情商高,再加上认学,于是靠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大学,学的历史学,没过两年就被文物局招纳走了,因为四叔不光历史学得好,他还略懂一些风水堪舆,这都是因为他在年轻的时候,村子里曾来过一个瘸腿挑夫,挑夫就是挑着担子卖货的行脚商人,于老四家就一个人,便收留了挑夫让挑夫在家中休息,一来二去渐渐熟络起来,挑夫感叹世道变化太大,他从山东一直走到了辽宁,也不知道走了多少年、行了多远的路,他觉得累了,不想再走了,便把自己会的风水学,一句一句讲给四叔,四叔那时候年轻,听的云里雾里,一知半解。老挑夫也没说自己是从哪里习得的风水秘术,也没细讲自己的来历,在给四叔讲了风水学后没多久就往山里继续走了,这一走就再也没回来……

于老四进了博物院主要从事的工作一开始本来是文物修复,那时候条件有限,很多文物不能很好地保存好,于老四自己又耐不住性子,领导给他安排去了文物发掘,慢慢的于老四成了文物局的老人物,在文物局也有了话语权。

于石想到BJ去闯闯,就打了于老四的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