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浴堂议事
- 三国:吾主刘备,河北之雄
- 犟驴一支笔
- 3067字
- 2024-03-17 18:36:44
在汉代,因为天气实在太冷,到冬至前夕,非必要的生产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基本都停止了。
残酷的环境下,每家每户都是在屋子里躺着,静待冬至节的到来。
但在人民闲下来的时候,魏郡和巨鹿郡的官府却仍未停歇。
作为整个冀州世家大族力量最薄弱的地区,魏郡和巨鹿郡早早就开始了各项新政,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贯彻并发展汉制中的冬学制度。
在汉代,农民出身的子弟受农时影响,一般都是冬季入学。
《四民时令》记载:“农事毕,命成童入大学,如正月焉。”
但随着汉末动乱开始,为普通人开设的冬学基本就已停止。
而田豫做的就是恢复并扩大了冬学。
他以平日里与官府接触较多,并已经有些一定认字基础的报事童为先进,设立了老师带先进,先进带后进的教育体系。
如此一来,虽然教育资源极为有限,但魏郡和巨鹿郡的冬学却以前所未有的规模覆盖到了所有的屯田农户家中。
为了让孩子们愿意学习,官府还给成绩优异者提供了奖学金,并画出了未来的官吏实习大饼。
同时,受荣誉榜的影响,魏郡和巨鹿郡的农业技术和工匠水平也在快速提升。
原本他们一辈子都可能没有扬名的机会,现在只要他们种田水平高或者工匠水平高,田地收成多,制造器具好,就能在郡县的荣誉榜上留名,被奖赏金帛。
而凡上荣誉榜上之人,待年末还会在乡间立碑,成为乡里最有头有脸的人物。
有钱又有名,这让虽然生活艰难,只是勉强填饱了肚子的农民和工匠有了新的奔头,主观能动性上来之后,来年的工农领域势必会到达新高。
……
“哦~舒服~”
邺城大浴堂,蒸气弥漫,刚刚参观了冬学学堂的一行人现在正美美地泡在水池里,不时发出满足的喘息声。
老刘见二爷和赵云始终在围观,迟迟不肯下水,遂喊道:“云长、子龙,快脱了衣服下水啊,都是兄弟,有什么不好意思的?”
“唔……”
二爷和赵云对视了一眼,开始互相谦让。
“要不,云长兄先来?”
“不不,还是子龙贤弟先来……”
见两人这般拘谨,老刘悄悄对泡的正爽的田豫、三爷和简雍使了个眼色。
三人顿时会意,四人当即从水池里走了出来,两人负责一个硬是把二爷和云妹扒了个精光。
然而众人没想到的是,尽管已经坦诚相见,但第一次进浴堂的二爷和云妹还是有些不适应这水温,蜻蜓点水之间嚎个不停。
“嘶……好烫!”
“哇,不行不行,还是先泡腿吧。”
男子汉大丈夫,厮杀都不怕,怎么就怕起泡澡池了?
老刘见状彻底无语了,他从水池中站起,用健美的双臂一边搂住一个,直接把二爷和云妹都拉进了水里。
“烫烫烫……”
初下水,两人怪叫了几声,但随着逐渐适应,二人也开始享受了起来。
“哦~爽~”
老刘他们四个浴堂老司机看到二爷和云妹的表情,也都露出了笑意。
这浴堂泡澡啊,只要泡过都说好。
众人泡着澡,闲来无事,不由念叨起了今日的所见所闻。
老刘道:“国让这冬学办的好呀,若天下稚童皆可知诗书礼仪,假以时日,天下人人为君子矣!”
虽然年轻时候他并不怎么爱读书,更喜欢狗马、音乐和美衣服,但年轻时候谁能不爱玩呢?
随着年纪上来之后,他已经深刻认识到读书为他带来的好处,虽然很多经义他已不太记得,但读书时确立的三观时至今日依旧影响着他。
比如他奉行一生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就出于《易经·系辞》中的“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和《新书·审微篇》中的“善不可谓小而无益,不善不可谓小而无伤”,正因为受这些典籍的影响,他才能在不义的乱世坚持自我,成一代仁君,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二爷也称赞道:“此事若能笃行之,当功在千秋也。”
云妹也点头附和,三爷却倒吸了一口水蒸气。
俺老张最敬读书人,见君子常行礼,若天下人人都是君子,那俺老张岂不是见人就要行礼?
嘶,不行不行,俺老张得改改,一般的读书人就算了,要见到国让、程先生这样的读书人再行礼。
“诸公谬赞了。”
田豫虽然在谦让,但嘴角的笑意却是压都压不住。
跟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泡澡,顺便还能听他们猛猛地吹自己,这简直就是顶级享受。
说来这还是老刘的亲信集团在初平三年的首次聚会,也是再过几天就要冬至节了,再加上漫天大雪,各地都休兵,也没太多政事,这才能把大多数的机要人等都汇聚一堂。
“国让何须自谦。”
二爷笑道:“今日邺城所见,可谓让我等大开眼界,若天下皆如邺城一般,大汉将极盛矣!”
推行至天下吗?
听二爷说到天下,简雍稍稍皱起了眉头,他现在任冀州从事,是老刘的首席说客,这些天来一直跟冀州的那些大族扯皮,因此他深知田豫的这些新政在冀州推行开来会有多么困难。
尤其是这种大规模的冬学学堂,大族是绝对不会完全执行的。
毕竟笨人才好管,让平民一个个都开了智,那他们以后该如何轻松拿捏平民呢?
所以真到具体实行起来,这项政策必然会被阉割。
能进冬学学堂的,最终大概只有各地宗族的孩童。
政策虽好,执行起来却是变了味儿。
想到这里,简雍不由长叹一声。
田豫似乎是看出了简雍的心思,他笑道:“简兄何必叹息,我等正值青春年少,若一以贯之,岂有不能成之事?”
“学堂之政,或许三五年内尚且难以为守旧之人接受,但随着魏郡和巨鹿郡的蓬勃发展,早晚其他州郡的有能之士会看出民皆入学堂的好处。”
“到时候,他们自会争先效仿。”
田豫这话只说了一半,剩下的一半是,如果你不争先效仿,那我人才培养出来了,我就有实力不用你的官吏了。
到时候直接淘汰出局一批人,其他地方的人自然就看明白到底是什么情况了。
为了确保自己的不被淘汰出局,他们也会积极主动地扩大学堂,培养更多的本地人才。
再过个几十年,等读书人变多了,自然就有基础去进行科举制了,士人阶层自然也会随之产生。
这就是彻底的阳谋,在时代发展的车轮面前,不进步就要被淘汰。
一旁的老刘点了点头,道:“如今我们推广学堂,还需要几位大儒来坐镇冀州,这样才能吸引来更多的贤人来助我们,宪和,前些日子让你去做的事情做的怎么样了?”
简雍道:“已经联系上了,陈子和郑大儒听闻使君已经安定了冀州,并且有意于在冀州大兴儒学讲堂,都对来冀州讲经很感兴趣。”
说来联系陈纪和郑玄还要归功于冀州的刘氏宗族。
冀州在两汉是出了名的诸侯区,多数皇帝的叔伯兄弟都被封到了此地,这就导致冀州的刘姓宗族势力遍布各个郡国。
虽然说最主要的王族主干大多数已经在黄巾之乱中遭遇了灭门,但前代诸侯王的那些没有继承权的亲族却依旧留下了不少。
这些宗室的情况多和老刘的亲族有些类似,有的是已经没落,有的是不上不下,还能举个孝廉。
但无论现在的情况如何,他们祖上都阔过,因此有着非常丰厚的人脉资源。
为了让自家的真龙腾飞,涿郡刘氏在和老刘接触后立刻开始联络整个冀州的刘姓宗室。
于是很快,河间刘、中山刘、常山刘、渤海刘、清河刘等等刘姓宗室都抱团汇聚了起来。
虽然在朝廷的打压下,这些宗室都是些小家小户,但架不住人多呀。
眼看现在有个同宗的兄弟做大,还能捎带自己一把,这些家族都很乐意地加入了进来,而请郑玄和陈纪就是他们的主意。
也正是看到整个冀州的刘氏宗族都团结了起来,那些大族出身的郡守、县令这才有些急了,几个月就递来了一份户籍册做投名状。
要知道,如果大族们完全不配合,这户籍册几乎是不可能统计下来的。
听到简雍说郑玄和陈纪都有兴趣,老刘不免露出了笑意。
有这两位来冀州坐镇,就算不出仕,单凭他们的人望也能极大提升他对冀州的统治力。
而且这两位不出仕,不代表他们弟子也不出仕,到时候他们弟子出仕再介绍些人来,整个冀州必将人才济济。
等些天开了春,再按国让的计划,隆重地派使者去长安觐见皇帝,表达对汉室的支持,讨个冀州牧的官职,那这冀州就算是彻底稳住了。
然而老刘还是高兴太早了,简雍这边话还没说完。
“不过如今青州境内盗贼横生,又有田楷、袁绍派人四处劫掠,两位大儒都有些担忧安全问题。”
听到简雍这样说,老刘笑了。
安全问题?
我最不怕的就是安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