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杰
掐指细算,一时竟算出几多感慨。
十年一梦。路舒华来自豫南,但我第一次见到他,却是在十多年前的豫北。那时我还是县城里一家基层银行的信贷员。有一天,县城来了一群超凡脱俗的艺术家,里面有诗人、有作家、有画家、有书法家。他们是从省城来县城交流诗艺、传经送宝的。豫北小城就那么大,酒场就显得有点频繁,我身为小城诗人,奉召叨陪末座。
我轻车熟路,把自行车停到酒店门口的轿车旁,登台赴宴。在艺术部落里第一次见到年轻的路舒华,他刮着光头,锃光瓦亮,浑身上下透出一股英武之气。着装也是一身别于他人的粗布僧衣,腕系念珠,若是歧路相遇,定是一副嵩山下来的小僧模样。
也是临时起意,大家酒喝到兴奋处,高老师提出让身为少林俗家弟子的路舒华表演一手“一指禅”绝活,以烘托现场气氛。于是,道具一一备齐,路舒华闪亮登场。但见他立定、闭目、运气于指,挥闪之间,一束筷子戛然而断,顿时博得满堂喝彩。
那次在小县城里,一时有了《水浒传》里忠义堂的感觉。
日子过得比断筷都快,十多年后,我客居郑州,再见到路舒华时,他依然是英气、豪气不减,举手投足间还多了一丝文气。由武转文,只是不再给我表演单指断筷,而是改为谈诗论艺,以文会友,陆续赠送给我几部诗集、散文集,记得先后有《地狱天堂》《人间烟火》《爱在深秋》等。慢慢读来,逐渐了解到他不仅是一位豪侠之士,不只能单指断筷,还能运毫泼墨,捻转意象,是一位诗人、作家、书法家兼文化策划者。路舒华千禧年初从小城舞钢来到省会郑州,先后辗转在多家报社、杂志社任职,历经百转千回,始终不失文心。如今,已经身为杂志总编辑的他,把钟情的文化事业深耕得风生水起,艺有所成,广为称道。
路舒华在文学的园田里笔耕不辍,硕果累累,如今摆在我面前的一池“清水无香”便是明证。我也临水识文,边看边画,波光涟漪,掬水览景,一汪清水里不时有佳句迭出。这是路舒华近年来的一部散文新作集,全书共分三章,收录了他近年来的大部分散文、随笔和小品文。第一章“似水年华”着重写人,亲情之忆、师生之谊、友人之谊跃然纸上,感人至深;第二章“静水流深”侧重记事,家事国事,俗事雅事,尘事帝事,字里行间充溢着满满的人间烟火气;第三章“云水禅心”则偏重于读书思考,无论顿悟、渐悟、洞悟、冥悟,皆是对人世间的参悟与证悟。
细读之后,我对昔日的这位豪侠之士刮目相看。他是在做“文武双修”吗?看来他很早就涉足文学,生活里一直有文心陪伴。多年砚池辛勤耕耘,使自己的作品文风朴实,语言诙谐,点面俱到,能够和时代同频,和社会同步。这些作品再现了生活日常、人世百相,涉及面广,内涵丰沛,在表达世界的同时融入了作家的深层思考和独到见解,具有匠心独运的艺术感染力。
有时我想,一位作家面对时间和世界,也仅止于在纸上留下些许痕迹。想到路舒华从当年的单指断筷到如今著述颇丰,是一种换位,也属于一种超越。每个人都在社会里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一段灯绳,不断丰富自己,提升自己,点燃自己。
作家在提升文字,文字也在提升作家。从当年意气风发的断筷青年到如今洗尽铅华的中年作家,路舒华似乎也是在做一种化蛹成蝶的尝试。这么多年里,一边修身,一边修心,也不失为一种人生的取舍,就譬如眼前的这一泓清水,真水无香。
2023年2月14日 客郑
冯杰,诗人、作家、文人画家。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文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