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吃了我的,给我吐出来!

“倒也不是不愿定……”

朱由检笑道:

“朕是不想让新年号出自奸贼之口罢了,这才一拖再拖,终于等到二位阁老主政,现在倒能定下来了,孙阁老有入眼的么?”

孙承宗哭笑不得,原来是这么回事儿?

“臣昨日已看过了,那六十多个草拟的年号,其实寓意都还不错,尤其是‘乾圣’、‘兴福’、‘咸嘉’、‘崇贞’四个……”

还用那些狗屁不通的年号?

朱由检自然不满意,摆摆手,截住他道:

“这几日,朕倒是想到了一个,昔日太祖北伐时,曾在《奉天讨元北伐檄文》中提到‘驱逐胡虏,恢复中华’。朕继位以来,孤立无援,幸蒙太祖显圣,授以机宜,不如取‘中华’二字,如何?”

不过年号,至于把太祖搬出来么?

太祖都成仙了,又能托梦,又能显圣,还有什么好说?

二人相视一眼,齐声道:

“陛下圣明!”

朱由检笑道:

“那就定为‘中华’好了,朕‘驱除胡虏’才是开始,当秉承太祖遗志,振兴中华,使我大明威震天下,万国来朝!”

这话说得提气,俩老头也不吝溢美之词。

过了一阵,孙承宗道:

“陛下,如今刑部、大理寺、督察院主官业已就任,前几日所拿贪官污吏,是不是先移交刑部,容三法司联合审查?”

这可是你答应过了的,别装蒜哦?

“那可不行!”

朱由检公然耍赖,见孙承宗脸色不好看,又解释道:

“三法司审,确实能秉公而行,但这些个贪官,各个都是聚宝盆,朝廷现在缺银子,朕打算先让魏忠贤着实拷打一番,让他们把脏银都吐出来,一概充入国库,而后移交审查不迟!”

不解释还好,一解释,孙承宗更生气了。

感情你上次神神秘秘不肯说的“筹银”之策,就是这个?

“朝廷缺银,开源节流便是,陛下任用酷吏,严刑拷打……传扬出去,必然民心向背,百官自危,朝廷体面何存?”

“真是书生意气!”

朱由检翻了个白眼,大喇喇的说:

“朕倒是想要体面,但开源节流,谈何容易?朝廷至今还牵着五百多万两军饷,内努早已告罄,先帝陵寝也没钱修,朕让周都督救济些孤儿,都得周皇后变卖首饰筹钱,孙阁老有办法,变出银子来?”

孙承宗气得脸都紫了,六十四的人,我书生意气?

倒是袁可立前半辈子尽抓贪官,对这事儿比较共情,便开口劝道:

“孙阁老暂且息怒,陛下所言,也是实情。朝廷不仅有这几项,来年还要编练新军,要安抚蒙古各部,要建铸炮厂,还要赈济陕北灾民……哪一项,不得几百万两银子?”

孙承宗气呼呼的说:

“那也不能用这种手段!”

“正因如此,朕才不让三法司沾手啊?”

朱由检无奈的说:

“这种肮脏手段,留给西厂便是,等榨干了油水,依然交由三法司主审,该砍头砍头,该流放流放,一切循律而断,怎么就不行了?”

孙承宗没说话,倒也再没反对,他又不傻,皇帝和首辅已经达成一致,再跳下去,皇帝一生气,把筹银之事丢过来怎么办?

说归说,他可变不出来银子!

这算是,默认了?

朱由检也懒得再解释了,索性转过话题,问道:

“如今宫中,一个周皇后,一个张皇后,长幼不分,礼仪难定。朕琢磨着,念在皇嫂张皇后向来贤良淑德,素有‘贤后’之称,不若给她上个尊号,也好续长幼礼仪,二位阁老怎么说?”

这是家事,自然你说了算!

孙承宗气还不顺,便没开口,袁可立只好把话拾起来,道:

“陛下有此孝悌之心,诚可贵也。上尊号之事,当以礼为先,臣等须得先查阅典籍,选吉避讳,待初拟几个,呈陛下圣裁!”

“如此甚好!”

朱由检笑道:

“对了,宣懿昭妃待朕甚是慈爱,既然给皇嫂上尊号,便也给她老人家一并定了皇太妃尊号罢,有劳了!”

提前尊号,孙承宗忽然想起来了:

大行皇帝的庙号也没定!

琢磨着,反正今天把皇帝惹毛了,不如一起问了?

微微欠身,有些生硬的说:

“陛下,先帝庙号……”

果然,一提这事儿,朱由检的脸顿时就黑了,像口老柴锅,气呼呼的站起身,从书架上取出一本奏疏,丢给孙承宗,道:

“你自己看看,他们定的是什么玩意儿?”

至于么,生这么大气?

孙承宗翻开奏疏,看了一眼,顿时倒吸一口冷气,看了一眼气成小黑人的皇帝,又把奏疏传给袁可立。

袁可立看了一眼,也是眉头大皱,不应该啊?

先帝虽然这不好,那不好,可对上一届内阁成员,那真是要多大官儿,给多大官儿,仁至义尽都不够夸了!

临了,你们就这么报恩么?

当时朝廷广邀饱学鸿儒,齐聚一堂研究了许久,最终给出结果:

大行皇帝朱由校,庙号为“僖”,谥号为“成”!

这两个字,对皇帝而言,绝不是什么好字!

历史上,庙号为“僖”的皇帝只有唐僖宗李儇一人。

这厮耽于娱乐,将国事都委于宦官田令孜,十二岁继位,二十七岁病死的皇帝,两次逃出长安城,统治期间,大唐王朝已经名存实亡。

这份履历,倒是跟小木匠很像。

谥号带“成”的皇帝倒是比较多,最烂的是汉成帝刘骜。

这厮以宠爱赵飞燕、赵合德姐妹著称,其余一无是处,导致皇权旁落,给王莽篡位打好了雄厚的基础……

给小木匠用“成”字,显然也没憋什么好屁!

必然是映射他眷恋客巴巴!

客观的说,这两个字取得一点儿毛病都没有,反而相当准确,恰如其分,小木匠确实不能算一个好皇帝,说难听点儿……

连及格线,都够不上!

当时请来的饱学鸿儒们,大多都是东林党,这些人心中有怨气,敢说实话,欺负一个死人,这情有可原,但内阁的态度却很暧昧。

黄立极内阁当初票拟的意见是:

请陛下圣裁!

也就是说,我们没意见,您自己看……

良心让狗吃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