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浙江地形与政区建置

浙江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全省地形可分为六大部分:浙北平原位于钱塘江口、杭州湾两岸,江北称杭嘉湖平原,江南称宁绍平原,由泥沙在滨海和湖沼环境中堆积而成,地势平坦;浙西丘陵位于杭嘉湖平原和金衢盆地以西,大多由沉积岩组成,呈平行带状分布;浙东丘陵位于宁绍平原以南、括仓山以北,主要由火山岩组成,土层深厚,内有许多小盆地,主要有新(昌)盆地、诸暨盆地、天台盆地;金衢盆地位于钱塘江中游,呈浅丘状起伏,山顶较平坦而浑圆,主要由沉积岩组成;浙南山地位于金衢盆地和浙东丘陵以南,多由坚硬的火山岩组成,山峦起伏,基岩裸露;沿海丘陵平原位于浙江最东部,由陆上丘陵深入海中形成半岛和岛屿,由浅海沉积物组成的海滨平原主要为温(州)瑞(安)平原、温(州)黄(岩)平原。当代浙江人习惯以“七山一水两分田”来形容浙江地形概貌。综观浙江汉六朝政区设置情况,可以说,浙江历史时期的行政区划就是按照山川形便的原则设置的。本书将要述及的城址、墓葬、窑业的分布与浙江地形、政区设置亦有着紧密联系。

要之,秦时,浙江分属闽中郡、会稽郡和鄣郡。闽中郡,郡治东冶(今福建福州),辖境北至浙江的瓯江和灵江(椒江)流域,南达福建的漳州、上杭一线,西至武夷山脉。会稽郡,郡治吴(今江苏苏州),辖境北至江苏镇江,南达浙江金华、衢州一带。鄣郡,郡治故鄣(今安吉),辖境包括浙江西北、安徽东南和江苏西南地区。秦末,闽中郡被废。

汉高祖登基后,会稽郡和鄣郡纳入汉朝版图。西汉初年,会稽郡、鄣郡一度分别成为荆王刘贾和吴王刘濞的封地,这一地区进入诸侯王国与郡县制并行的时期。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鄣郡更名丹阳郡,直属汉中央政府。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全国分为十三州刺史部,浙江属扬州刺史部会稽郡和丹阳郡。其中会稽郡辖26县;丹阳郡辖17县,属县於潜、故鄣位于浙江境内。

此外,今浙南地区(椒江、瓯江流域)居住着越族的一支——东瓯人。其首领摇因佐汉反楚有功,于汉惠帝三年(前192)被封为东海王,建都东瓯(今温州),成为汉初的外诸侯王之一。汉武帝平定东越后“攘却胡、越,开地斥境”,东瓯、闽越之地纳入中央政权控制,隶属会稽郡。会稽郡地域广大,面积为汉郡国之冠。因武帝采取人口外移政策,这里人口稀少,县级行政区划建设十分缓慢。西汉200余年间,只在沿海增设回浦县。东汉初平三年(192)以前的100多年间,也只增设了永宁县。

东汉永建四年(129),阳羡令周嘉上书,分浙江(今钱塘江)以西为吴郡,以东为会稽郡。会稽郡郡治山阴(今绍兴)。这使钱塘江南岸出现了第一个郡级行政中心。故鄣、於潜仍属丹阳郡。至建安十三年(208),又分丹阳郡,置新都郡(5),在浙江境内的有始新、新定二县。东汉后期改刺史为州牧,会稽、吴、丹阳三郡属扬州。

吴黄龙元年(229),孙权在建业(今江苏南京)定都,浙江为三国东吴的领地。东吴时期境内主要有会稽郡(辖10县)、吴兴郡(辖9县)、东阳郡(辖9县)、临海郡(辖6县)、吴郡(辖11县)、新都郡(辖浙江境内2县)。

晋太康元年(280),西晋平吴,地方行政区设州、郡、县三级,今浙江境域属扬州,分属吴、吴兴、会稽、东阳、临海、新安6郡。西晋虽短暂统一,但奠定了东晋、宋、齐、梁、陈浙江境内行政区划的基础,此后的政区设置只是个别州郡的析分、属县的调整和更名。大体而言,吴郡相当于今嘉兴市和杭州市大部,吴兴郡相当于今湖州市全境和杭州市西北部分,会稽郡相当于今绍兴市、宁波市,东阳郡相当于今金华市全境、衢州市和丽水市的一部分,临海郡相当于今台州市全境和丽水市的一部分,永嘉郡(6)相当于今温州市,新安郡在今浙江境内的相当于今建德市、淳安县的大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