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中国美术

作者:ws木头人,

中国美术是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华夏民族所创造的物质材料为媒介,占据一定立体或平面空间的艺术形式。

在中国,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根据史料记载和出土文物推算,大约产生在史前时代。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进程史中,美术不仅演化出建筑、雕刻、绘画、工艺造型等分类,还形成了不同于西方美术的独特传统与体系。

中国美术,几个世纪以来,保持了令人惊奇的延续性。

在明朝时的作品里还可以看到唐朝时的影响,一幅清朝的画作与一幅宋朝的画作也是非常的相似。

其中最为主要的原因就是:中国对传统文化思想观念的尊崇。

艺术家的首要任务不是创新,而是尽可能逼真的临摹旧有的作品——这并不被认为是抄袭,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是另一种创新。

中国美术的载体局限于宫廷和学院之中。除此之外也有一些孤独的艺术家们在田园和山林当中进行创作。

这常常是一些学者或被贬的官员,他们对社会现状的不满,从而逃避现实。

每逢朝代更替时,经常会有这种情况发生,比如,近代的明末清初,满族入侵之际。

中国美术的艺术影响,在整个东亚文化圈都可以观察得到。

尤其在曾经在中国统治下的地区,像朝鲜,越南这些藩属,或者有中国人移民的地方,如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以及中国台湾地区的美术创作。

但不论从形态还是风格,可以确切的认为:以上几个国家的有关美术创作,都隶属是中国美术的一部分。

早在红山文化时期,就已经有玉雕的龙形及其他佩饰作品出土,从半坡遗址中可以发现,仰韶时期已经有陶艺的存在了。

早期的陶瓷制品没有画上去的图案,但是有滚花。有很多画有以对称形式展开的鱼或者人类面部图案。

其中以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的彩陶纹样最为丰富生动。除彩陶之外,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人像、动物陶塑也有过同时出现。

到商、周和春秋时期以富有想象力和装饰性的青铜器,作为这一时期美术成就的标志。

中国目前已经发现最早的绘画为长沙楚墓出土的帛画《龙凤仕女图》以及战国时期的《御龙图》。

战国、秦汉,以秦始皇陵兵马俑和霍去病墓石刻为代表,雕塑艺术成就卓著。绘画品类繁多,帛画、壁画、画像石、画像砖,异彩纷呈。

再到唐代周昉、张萱的仕女画标志着人物画的进一步完善。山水画已摆脱了作为人物画背景的附属地位而成为一个独立的画种。

隋代展子虔的设色山水《游春图》,是迄今为止世界上第一幅以风景为主题的绘画。

李思训的金碧山水,王维的水墨山水,王洽的泼墨山水,已经形成了中国画山水画的北派和南派的雏形。

唐代薛稷的鹤,边鸾的孔雀,刁光胤的花竹,也说明花鸟画已开始兴起。隋唐雕塑最引人注目的当推陵墓雕刻。

昭陵石刻中那组以描绘李世民生前所骑六匹战马的浮雕像(习称“昭陵六骏”)雕工精细,形体准确,造型生动,是中国雕塑史上的杰作。

五代、两宋是中国绘画艺术的鼎盛期。随着画院的设立,宫廷绘画呈现兴旺活跃的景象,后世文人画通常将绘画传统回溯至此时。

随之新的绘画内容如民俗画也开始出现。如: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以长卷式构图,生动地描绘汴京(今开封)的繁华景象。

画中如实地展示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风貌和生动的人物动态。这一时期山水画,也是后人着墨最多的一部份。

五代时生活在中原的荆浩、关仝,活动于江南的董源、巨然,分别以不同的笔墨技法描绘不同地域的山川景象,画风各异,对后世山水画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北宋李成的平远画风;范宽的崇山峻岭;许道宁的林木野水;郭熙的巨嶂高壁;惠崇、赵令穰的抒情小景;米芾、米友仁父子的云山墨戏;这些画风使北宋山水画呈现高度成熟的状态。

到了南宋,大山堂堂的绘画风格不在,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留白的绘画方式,李唐继承前朝,但开展出了独特的技巧来画山石。

后来的院画家基本上追随李唐的风格,然而在画面上注重剪裁、大片留白渲染,呈现空气感,被称作是诗意山水,一变为纤巧,反映了山水画的不断变革和发展。

元代未逾百年,在中国绘画发展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山水画方面,由于蒙古朝廷轻视汉人,多所贬抑,汉人知识分子有不愿出仕异族朝廷者,多避居山林,与友朋往来,其中不乏有以书画交谊。

此时的绘画脱离了宫廷气氛,文人画获得了突出的发展。文人画多取材山水、花鸟,借以抒发“性灵”和个人抱负。

画家标举士气,崇尚品藻,讲究笔墨情趣,脱略形似,强调神韵,并开启重视诗、书修养的文人条件。

此类画家以“元四家”(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为代表,并开启后来的中国山水画主流。

入仕元朝的画家也对中国绘画有重要影响。赵孟頫提倡复古,主张青绿设色和古朴的山水构图,著名的作品如《鹊华秋色图》可为代表。

而由于道教艺术在元代颇为活跃,多有壁画及外销画作流传,《永乐宫壁画》是此类绘画的代表作之一。

明代初期,宫廷画家师承南宋院体风格,称之为“浙派”(代表画家为戴进和吴伟)。

虽然被晚明董其昌等人贬低,但是影响范围广及日本朝鲜等地,并一直透过民间画师的传承下来,今日台湾地区庙宇壁画仍是浙派的延续。

清代延续晚明以来尊崇吴派的传统,出现所谓四王,称其画风为“正统画派”。

然而民间出现一种崭新的画风,构图大胆,别开生面,以前朝遗民八大山人及石涛最为人所知。

清代中叶江南地区富裕,扬州一带出现以卖画为生计的文人画家。书画均不落俗套,奇特新颖,后来学者将其中重要的八位称之为扬州八怪。

清代也是西方绘画开始逐渐进入的时期,最著名的就是乾隆时期任职于宫廷的郎士宁,然而这种西方的风潮并没有影响到民间。

但中国当时唯一对外的口岸广州,出现专门替欧洲商人以油画作画的画工,此是西方绘画进入中国民间的开始。

晚清上海辟作通商口岸,由于地处辐辏,成为重要港口,也带动油画的需求与发展。

中国画家逐渐学会透视法等西洋绘画方式,并使用进口颜料作画,影响传统绘画的风貌。

民初高剑父兄弟吸收日本画的西洋式画风,开创出岭南画派。两者均代表了中西结合的新画风,为中国画的发展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清代民间美术的兴隆值得称道。木版年画这一传统民间美术品种,在清代获得了前所末有的发展。

其制作地区遍及大江南北的一些城镇乡村,并形成了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潍县杨家埠等富有地方特色的年画。

与此同时,南京诞生了中国最早的美术高等教育院校。

民国美术大体延续清末发展,但是西化潮流因为政治变动而加速,中国开始有画家留学西方,与欧洲绘画直接接触,如徐悲鸿、林风眠等人。

新式绘画学校的建立也带动中国绘画西化的发展。

1931年鲁迅在上海倡导发起了中国新兴木刻版画运动,新兴木刻从诞生那天起,便和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紧密相关,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命运血肉相连。

他是中国革命文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国统区美术的主力军。

当时的版画是以艺术家和革命者的双重身份出现,以艺术作为战斗武器,在思想教育战线上发挥了它的巨大作用。

在虹口每日新闻社楼上举行一八艺社习作展览会,展品180幅,其中有油画、雕塑、图案及木刻。

他的发表标志着国统区美术和上海近代美术史,从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此两种绘画风格主导中国直到20世纪80年代。在改革开放之后,西方的当代艺术才大量进入中国,影响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

从清末到民初再到新中国成立期间,民间出现了一批以传统文化美术为主题素材的民间艺人。

他们的画风独特、画工独具匠心,每一件作品都流露出高超的技艺和深厚的艺术修养。

其中他们完美的作品无论是色彩还是线条都能够将情感和场景表现得淋漓尽致。

他们的画作充满了灵动和生命力,每一笔都如行云流水般自然,展现了他们高超的艺术造诣。

也正因如此!他们在近百名的优秀画家代表中脱颖而出。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解读一下关于他们和他们的故事。

1、张大千(1899年—1983年),四川省内江市人,原名正权,后改名爰,字季爰,号大千,别号大千居士、下里港人,斋名大风堂。代表作品有《荷花图》、《爱痕湖》、《长江万里图》、《秋曦图》等。

1911年9月,张大千就读于内江天主教福音学校,随后在华美初小学毕业。

1914年9月,就读于重庆曾家岩求精中学,之后转入江津中学。1917年,东渡日本,在京都艺专学习印染,仍习画不辍。

1919年,由日本回到上海,先后拜书画家曾熙、李瑞清为师,主攻魏碑,兼学行、草、篆、隶等体。

在上海期间,与兄弟张善孖昆仲创立大风堂画派。

1944年,举办《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展览》,受到重庆各界关注。之后在亚、欧、美举办了画展,被誉为“当今最负盛名之国画大师”。

2、齐白石(1864年1月1日—1957年9月16日)名璜,字萍生。号白石、白石翁、老白,又号寄萍、老萍、借山翁、齐大、木居士、三百石印富翁,中国近现代书画家。

其主要绘画作品有《墨虾》、《牧牛图》、《蛙声十里出山泉》、《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等。

齐白石于1877年做木匠学徒,次年改学雕花木工。1888年,弃凿学画,先后师从萧芗陔、文少可、胡沁园、谭溥等。

1889年,师从诗人画家陈少蕃学习诗文。1894年,任笼山诗社社长。

1899年,师从经学家、文学家王闿运学习诗文。1902年,出游陕西、北京、江西、广东、广西;1919年,定居北京,从陈师曾劝,始行变法。

1926年,任教于国立北京艺术专门学校。1946年,赴南京、上海举办个展,并任北平艺专名誉教授。

1949年,当选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委员。

1952年,获聘为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中央文史馆研究馆员、北京中国画研究会主席、北京中国画院名誉院长。1953年,获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1957年,任北京中国画院名誉院长。

3、白雪石(1915年-2011年),斋号何须斋,北京市人,自幼习画。早年师从赵梦朱,后拜梁树年为师。

1937年-1948年期间曾多次举办个人画展,同时参加湖社画会和中国画研究会。

后执教于北京师范学院、北京艺术学院,后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任教,还兼北京山水画研究会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多次为中南海、人民大会堂等绘制巨幅国画。多次出国举办画展:他的山水画师宗北派,旁及南派,广采博取,兼收各类画种之精华,具有宋画之严谨,元画之轻快,水彩画之秀润,版画之纯净而具装饰美。

其中尤以桂林为题材创作的青绿山水画最能体现和代表白雪石的绘画风格。

4、李可染(1907年—1989年),原名李永顺,江苏徐州人,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齐白石弟子。

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43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岁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

72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代表画作有《漓江胜景图》、《万山红遍》、《井冈山》等。代表画集有《李可染水墨写生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牛》等。

5、徐悲鸿(1895年—1953年),原名徐寿康,江苏宜兴县屺亭镇人,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景星学社社员。

擅长人物、走兽、花鸟,主张现实主义,于传统尤推崇任伯年,强调国画改革融入西画技法,作画主张光线、造型,讲求对象的解剖结构、骨骼的准确把握。

并强调作品的思想内涵,对当时中国画坛影响甚大,与张书旗、柳子谷三人被称为画坛的“金陵三杰”。所作国画彩墨浑成,尤以奔马享名于世。

徐悲鸿被尊称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者,他主张发展“传统中国画”的改良,立足中国现代写实主义美术,提出了近代国画之颓废背景下的《中国画改良论》。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的现代美术作家们在永无止境的美术历史文化的传承创新中演绎了他们生动的故事、展现了他们完美的作品。

中国美术表现方式多样,涉及绘画、书法、雕刻、剪纸等多个领域。

从历史、文化、审美角度出发,中国传统美术的艺术价值和深远影响至关重要,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非遗文化的宝典。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