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文房四宝

作者:ws木头人,

中国书法的工具和材料基本上是由笔、墨、纸、砚演变而来的,人们通常把它们称为“文房四宝”,大致是说它们是文人书房中必备的四件宝贝。

“文房四宝”之名,最早起于我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公元420--589年),专指文人书房而言,以笔、墨、纸、砚为文房所使用,而被人们誉为“文房四宝”。

历史上,“文房四宝”所指之物屡有变化。在南唐时,“文房四宝”特指安徽宣城诸葛笔、安徽徽州李廷圭墨、安徽徽州澄心堂纸、安徽徽州婺源龙尾砚。

因为中国古代文人基本上都是能书、能画,或既能书又能画,日常生活中都离不开笔墨纸砚这四件宝贝。

文房用具除四宝以外,还有笔筒、笔架、墨床、墨盒、臂搁、笔洗、书镇、水丞、水勺、砚滴、砚匣、印泥、印盒、裁刀、图章、卷筒等等,也都是书房中的必备之品。

1、笔(故时又叫湖笔)、(现叫毛笔)与徽墨、宣纸、端砚并称为“文房四宝”,是中华文明悠久灿烂的重要象征。

湖笔之乡起源于善琏镇。当地有笔祖蒙恬庙。相传秦始皇的大将蒙恬“用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外衣)”,发明了毛笔。

毛笔,也是中国独有的品类。传统的毛笔不但是古人必备的文房用具,而且在表达中华书法、绘画的特殊韵味上具有与众不同的魅力。

不过由于毛笔易损,不好保存,故留传至今的古笔实属凤毛麟角。

古时候的毛笔的品种较多,从笔毫的原料上来分,就曾有兔毛、白羊毛、青羊毛、黄羊毛、羊须、马毛、鹿毛、麝毛、獾毛、狸毛、貂鼠毛、鼠须、鼠尾、虎毛、狼尾、狐毛、獭毛、猩猩毛、鹅毛、鸭毛、鸡毛、雉毛、猪毛、胎发、人须、茅草等。

从性能上分,则有硬毫、软毫、兼毫。

从笔管的质地来分,又有水竹、鸡毛竹、斑竹、棕竹、紫擅木、鸡翅木、檀香木、楠木、花梨木、况香木、雕漆、绿沉漆、螺细、象牙、犀角、牛角、麟角、玳瑁、玉、水晶、琉璃、金、银、瓷等,不少属珍贵的材料。

2、墨,(古代又叫徽墨),是书写、绘画的色料。唐代制墨名匠奚超、奚廷父子制的好墨,受南唐后主李煜的赏识,全家被赐国姓“李氏”。

从“李墨”名满天下。宋时李墨的产地歙县改名徽州,“李墨”改名为“徽墨”安徽省黄山市、宣城市特产,国家地理性的标志产品。

徽墨有落纸如漆,色泽黑润,经久不褪,纸笔不胶,香味浓郁,丰肌腻理等特点,素有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一点如漆、万载存真的美誉。

2015年12月,徽墨成功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

3、纸,(宣纸),安徽省宣城市泾县特产,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宣纸是中国独特的手工艺品,具质地绵韧、光洁如玉、不蛀不腐、墨韵万变之特色,享有“千年寿纸”的美誉,被誉为“国宝”。

唐天宝年间,在全国各地运到京城长安的进贡之物中,宣城郡船中有“纸、笔”等贡品,这说明当时宣城郡已生产纸和笔。

为了制作出上好的宣纸作为贡品使用,全国各地开始考研素材、气候和环境因素对宣纸制作工艺的影响和发挥。

经过一系列的研究考察人民发现泾县地处中纬度南沿,根据气象指标分类,又属于北亚热带、副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

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资源丰富,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年平均温度15.7℃,气温年极端最高值为40.8℃。泾县境内草本植物约计1000余种,适宜宣纸的取材与制造。

用宣纸题字作画,墨韵清晰,层次分明,骨气兼蓄,气势溢秀,浓而不浑,淡而不灰,其字其画,跃然纸上,神采飞扬,飞目生辉。2002年8月,宣纸成功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

4、砚,(砚台,古时候又叫端砚),是广东省肇庆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端砚是中国四大名砚在中国所产的四大名砚中之一,尤以广东省端砚最为称著。与甘肃洮砚、安徽歙砚、山西澄泥砚齐名。出产于唐代初期端州(今广东肇庆市东郊的端溪),故名端砚,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

端砚以石质坚实、润滑、细腻、娇嫩而驰名于世,用端砚研墨不滞,发墨快,研出之墨汁细滑,书写流畅不损毫,字迹颜色经久不变,端砚若佳,无论是酷暑还是严冬,用手按其砚心,砚心湛蓝墨绿,水气久久不干,故古人有“呵气研墨”之说。

端砚石出产在广东省肇庆市东部的烂柯山和肇庆市七星岩北面(西起小湘峡,东至鼎湖山)的北岭山一带,尤以老坑、麻子坑和坑仔岩三地之砚石为最佳。端砚的历史悠久,石质优良,雕刻精美。

端砚、歙砚和洮砚,素来有“三大石质名砚”之美誉。制造端砚,一般要经过采石。选料、雕刻、配盒四道工序。

2004年10月29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端砚”实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

“文房四宝”至今都是人尽皆知的文化常识。是所有文人墨客的精神领域以及文化传承的命脉所在和延续创新。

根据史书有关资料记载:《辞海》中提到“文房四宝”词目的说法,对笔、墨、纸、砚四种文具的官方统称。

文房谓书房,北宋苏易简著《文房四谱》,又名《文房四宝谱》,叙述这四种文具的品类和故实等。”

《辞海》说法的模糊之处在于:“《文房四宝谱》的作者是谁还是苏易简(958—997年)本人?还是另有其人?”

然而历史的真像就如同历史本身那般动感神秘,所有的真实情况和问题所在我们都不得而知,也无从考证。

到再晚一些的南宋初年,陆游(1125—1210年),甚至还把“文房四宝”叫做“文房四士”:“水复山重客到稀,文房四士独相依”。

但是不知为什么,被陆游入题入诗、称之颂之的“文房四士”一词,却没有像“文房四宝”那样流行并流传下来。这大概与后者出现和使用的年代较早,更传神地表达了纸、墨、笔、砚在书房中的地位,已被社会广泛接受的缘故有关。

笔、墨、纸、砚在宋代已成为书房中最重要的书写绘画用具,有考古学上发现也可作证。福建省福州市茶园山发现的南宋许峻墓中,就发现了整套“文房四宝”用品被随即赔葬的现象。

河北张家口辽代张文藻家族壁画墓的壁画中,也有不止一幅迄今所见最早将笔、墨、纸、砚同绘于一处的“文房四宝”图画。

其中7号墓“童嬉图”壁画中,有四童子藏于后面嬉戏的柜子,发掘者认为是食盒,但有研究者认为,应当是文房用具,可放置纸张、画轴、书札等。

这幅画的墓主人张文藻卒于辽代咸雍十年(1074年),与苏易简、梅尧臣等人生活的年代甚为相近。

这些无不说明,如果笔、墨、纸、砚不是经历时代的积淀,逐步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实用基础,那么“文房四宝”一辞是不会在宋代终成专门用语的。

说起来,“文房四宝”中的“四宝”谱系还有据可考,但作为书写、读书等专用处所的“文房”的起源,却实难考实得多。

唐代杜牧《奉和门下相公兼领相印出镇全蜀诗》中所言“彤弓随武库,金印逐文房”,已是我们迄今能看到的比较早的“文房”用辞了。

有关文房四宝的起源研究,延伸到与其关的书画空间场景中,是在变笔、墨、纸、砚的静态讨论为书画者行为的空间动态考察。

因为文物的研究方法乃至文物观,正在发生从单体到整体再到群体的转变,了解和复原古代书画用具与文房乃至与文人行为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更全面地了解书法用具发展的史脉。

换言之,如果说文房是“文房四宝”的空间载体,那么,文人则是文房的活动主体。没有文房承载的文房四宝是孤零散乱的用具,而没有文人活动的文房则是没有活力的空寂建筑。

文房四宝独具一格,它既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同于其他民族的风俗,又为世界文化和民族文化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今天,中国正处在向现代化迈进的新时期。了解过去的中国优秀文化,正是为创造未来的新文化。

这对于提高民族自尊心,增强民族凝聚力,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是中华非遗传承历史文化的典故和经典页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