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中国剪纸和糖画

作者:ws木头人,

中国剪纸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它独特的魅力所在。

作为一种手工工艺品,剪纸在中国已有数2000多年的历史,它以其精巧的工艺和丰富的寓意而受到人们的喜爱。

据史书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一部分的民俗活动中就开始使用皮革镂花和银箔镂空刻花。

直到(湖北江凌望山一号楚墓文物里皮革镂花的出土,也因此得到了有力的证实),银箔镂空刻花(在河南辉县固围村战国遗址文物里随着银箔镂空刻花的出土)。

可以断定早在2000多年前人们就已经掌握这项技术并开始使用。

两样出土的文物样貌及特征都与剪纸同出一辙,它们的出现都为民间剪纸的形成和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当时人们用剪纸来祭祀神灵和驱邪辟邪。

随着时间的推移,剪纸技术的不断演变发展以及广泛使用,剪纸逐渐在人民的日常生产和生活当中流行看来。

剪纸不仅是艺术品,它还承载着丰富的人类社会信息和文化价值。

它反映了广大民众的社会认知、道德观念、实践经验和生活理想,具有认知、教化、表意、抒情、娱乐和交往的多重社会功能。

剪纸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

在中国,剪纸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当中,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依稀记得幼年时期,高低不平的土路通往青石而砌筑的温馨小屋里,每逢年关将至的日子里,爷爷总会到村里唯一的一家供销社买上一大沓的红纸。

小时候不明白奶奶家墙上贴的剪纸画为什么每一年都不同,只稀疏的记得:

奶奶穿着大棉衣坐在青砖而砌的煤火台边开始剪纸,只见得红纸被对折叠成几层,剪刀在她的手里飞快地来回移动着。

一颗大“囍”糖没嚼完的功夫,一对有鼻子有眼虎虎生威的“小老虎”便剪好了。

除了按照十二生肖守护神排行的剪纸画外,还有门头、门口贴的“大红花”。

虽然叫不起剪花的名字,稀松的记忆连剪花的外形都没什么印象,只有一个个大大的“囍”字和“福”字还能唤起那些年的稀薄印记。

爷爷总会在煤火上烧一锅开水,再加入一勺白面,随即不停的用筷子搅拌均匀,待浆糊放凉之后,就可以当做粘稠剂使用了。

随后再将奶奶剪好的那些纸花,分别贴在屋里的墙面上和凹凸有致铺满青石的院子墙面上。

等到奶奶剪好纸花,贴好纸花的爷爷会卷起剩下的一溜溜红纸,去找那些年村子里为数不多的“文化人”写对联。

我们几个则是留在奶奶家将剩下的纸片进行“精剪”,看着自己剪出不成型的大红色“小碎花”,几个人也能玩上大半天。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爷爷奶奶也相继离世,老一辈的手工剪纸逐渐被电脑智能和生产效率更高的机器所取缔。

剪纸被使用的愈来愈广泛多用,除了年画、对联、窗花、门笺、灯笼花等,同时也被用作刺绣的底样,或者作为礼品、婚庆装饰的主题素材。

但不可否认的是剪纸技术自汉朝起,在历史的长河里从来都没有过中断。

剪纸充实于各种民俗活动中,为民间历史文化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内涵,也为中国非遗文化的继续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中国糖画

糖画一直以来都是一项受到人们喜爱的糖艺术形式。通过巧妙地使用糖浆和食用色素,糖画可以制作出各种形状、图案和立体作品。

糖画的起源也可以追溯到2300多年前。早在公元前一世纪,中国的汉朝时期,人们就已经开始制作糖画了。

当时的糖画以糖浆为材料,通过手工艺制作成各种动物、人物和花卉形状。这些糖画作品不仅用于装饰食物,还被用作宴会上的礼品和馈赠。

在这些宴会上,各地来自于民间的糖画师们会将糖浆制作成各种精美的立体糖画,以展示他们的技艺和创造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糖画在制作材料和技术上不断发展演变。传统的糖浆成为了主要材料,而制作工具和食用色素的发展则使得糖画的形式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

现代糖画师们可以利用各种工具和材料来制作立体糖画,如模具、钢丝、糖纸和食用胶水等。

同时,他们也可以通过混合颜料和使用喷枪来创造出丰富多彩的色彩效果。

技术超高的民间艺人又将中国皮影、民间剪纸等姊妹艺术的造型手法融于一体,不用印铸模具,而改为直接操小铜勺,舀糖液绘出皮影图案,逐渐演变发展成为今日的糖画艺术。

不论是在高楼林立的繁华都市中,还是在青砖绿瓦房的老街旧巷里,只见为带动现场气氛的民间艺人们现场展技。

只见他们先是用古铜色的小圆勺舀起铜桶中的糖稀,以腕力带动勺子运行,随意挥洒在光洁的青石板上,或提、或顿、或放、或收,速度飞快,一气呵成。

随着糖液缕缕洒下,不到1分钟的时间,栩栩如生的飞禽走兽、花鸟虫鱼等形象便呈现在众人面前。

尤其是威风凛凛的游龙和绚丽多姿的彩凤,无论形态还是颜色好的令人发指。

制作工艺糖画造形生动、色彩鲜艳,深受广大群众,尤其是孩子们的喜爱。每每艺人们现场制作好奇的孩子们总会放下手里的一切,从头到尾认认真真的观看一番。

我们在热闹的集市或大街上,经常可以看到过民间那些糖画艺人的精彩表演,莫名的会感到糖画的制作非常神奇。

其实糖画的制作步骤及流程远没有看起来那般困难和复杂,只要具备一定的绘画基础就不难做到。画糖人跟绘画看似相同,实则却大不一样。

为了熟悉画糖人的步骤,还专门跑到邯郸的太极之乡——永年广府城,看了一次民间艺人现场画糖人的艺术表演和独家讲解。

只见六十多岁的民间艺人——葛师傅在画糖人之前,一般先要进行一些绘制画的预演。

这个绘画预演和平常的绘画一样,但要画出连笔来,要把画糖人的笔顺全部都画出来。

乍一听,光是这连笔就有些难度,所以说,绘画预演的目的主要是练习笔顺和构图。

只见他,一手操起糖浆,开始熟练的进行绘画,待糖浆凉了之后非常容易凝固。

所以,首先要求他的动作要快。另外,每一个糖画作品都相当于连笔画,所以每笔之间不能间断。

这样,就出现了绘画的笔顺问题。民间艺人的笔顺都是提前设计好之后,在经历无数次的日常实践里以及一天不知重复多少次的练习中,慢慢的掌握的这项技术,只有速度跟得上,糖才不会凉的那么快。

糖画在绘制过程中需要提前先进行熬糖。熬糖前先准备一块青石板,上面刷上油,油刷得要薄一些,这样可以防止糖粘在青石板上。

再把一个铜锅放在火上,加入适量清水,放入适量的白砂糖。水和糖的比例是2比1。也就是说放两份水,放一份白砂糖。

待白砂糖放入以后要轻轻搅动一下,防止粘上锅底。水温要逐渐升高,为的是利于糖溶解在水中。水开之后,把水蒸汽排到空气中。

这时,糖液的温度也逐渐变高,糖液中的水分随之开始逐渐减少。这个时候可以看到,糖液开始起大泡了。这是因为糖液中的水份少了,糖液开始变多的缘故。

空气在排放的过程中,会在糖面上起一些大泡。这时候温度还不够。熬糖的合适温度是色泽稍微变黄,大泡变为小泡就差不多了。熬糖的目的是把糖液摊成糖片,以便在糖画绘制中使用。

待颜色变黄,泡也随之变小了,火候也就差不多了,等到这个时候摊贩们赶紧趁热把它倒在青石板上。糖液倒在青石板上之后就会冷却、凝固。待糖液完全凝固后,再把糖片切碎,收入盘中。

质量好的糖块在常温下,半个月都不会溶化。这样熬制出的糖透明度较高,非常脆。还不粘手、不滴油、不流糖液,才能更好的放置与保存。

糖画不仅在人们的生活当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其制作步骤和流程更是简化实用,随着糖画艺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糖画技巧也被越来越多的的民间艺人掌握并发扬看来。

糖画的出现和推广让民间的各种民俗活动更加丰富多彩,也填补了世界糖画历史研究上的空白,在中华非遗文化2300多年的历史长河里,留下了辉煌堪称卓越的功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