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高原战略

“尤其是佛教势力。”

“这里不比中原,佛教势大,被我们剥了世俗全力,恐怕会反扑报复。”

“我们的人在古格,还能控制,分布到其余地方,肯定是要分散很多的,必然不好面面俱到。”

负责古格国军政事物的赵诚和阿尼巴桑在担忧高原其余地方的进展,燕京那边也在盯着这件事。

为了解决整个高原的混乱,这一次新汉除了上高原的四千军队,还有政务部门,治安部门的数百人,在古格展开试点工作,古格稳定后,他们还将前往其余地方。

同时还有大量的技术,医护人员,一方面为出征的军政人员提供医疗保障,技术支持,同时也在像古格这样已经执行新汉制度的地方,给当地人提供医疗和工农业的技术帮扶。

雷霆雨露俱全,才是彻底收服高原的办法。

能这么做,也是建立在,新汉的军事有绝对的优势,新汉的工农业技术有绝对优势,新汉的官员治安部人员,在执法执政的手段上有绝对优势。

除了现在已经上高原的队伍,高原下方的边境上,还有数千人负责物资保障,还有上千的人员在等待局势稳定后,将前往高原各地主持局势。

同时,这里还有六千长期在高原环境训练的士兵,随时准备支援。

可以说,高原,是新汉志在必得的。

所有人都在等待着来自高原的消息,以确定下一步该怎么进行。

终于,在计划执行四十天后,三支千人队陆续传回了消息。

“从高原传来的消息,可以基本确定,高原大部分地区,已经处于较安稳的状态。”

“各大小部族,在我们软硬兼施之下,已经表示了臣服。”

“后续的六千人只要上千,驻守在各地,就能大体上保障高原各地的稳定。”

“然后我们的官员,治安部人员,技术和医疗人员,也能在各地把工作铺开。”

“先从各大部落开始,然后到各小部落,以古格城的经验为参考,让新汉的秩序在高原铺开。”

“同时要吸取古格的经验,处理好和吐蕃人和我们的关系,处理好佛教的事。”

“古格那边也会抽人手到各地帮忙,同时会从那边选一些表现优秀的吐蕃人,到各地去做工作。”

“在我们和当地人没有建立信任基础前,很多事吐蕃人去做,比我们去做更好。”

总管这次高原事物的王禀,在仔细分析了高原的请报下,做出了决定。

“记住了,对于吐蕃百姓,我们抱着最大的耐心和善意,因为百姓是国家的基础。”

“他们有时候只是一时不能理解,或是被人蒙骗了。”

“只要他们了解了我们的政策,知道我们是以百姓为根基,自然会坚定的站在我们这边。”

“而对于顽固的地方势力,各部统治者,极端宗教势力,则决不能容情。”

“愿意配合我们的,可以按照表现,考虑在高原新的政务部门中,安插合适的职位。”

“若是不愿意配合的,可以使用强硬手段。”

“若是敢直接对抗,或是以暴力手段阻挠的,派军队直接镇压。”

“若是有愚弄百姓对抗我们的,只诛首恶。”

“所有人,不得侵犯当地百姓财产,尊重当地习俗习惯。”

“我们要的是长治久安的高原,是新汉的高原。”

“吐蕃,也是新汉的一个民族,和新汉百姓享有相同的权利。”

王禀作为治安部的部长,最擅长处理的就是这类事。

对高原的行动,军事上因为有绝对优势,反而不是那么重要,关键在于如何让高原尽快被新汉吸收,成为一部分。

正是因为这种需求,王禀便成为最合适的人选,专门来到高原之下,总管对高原的各项事务。

在下达了下一步的行动命令后,高原下早已准备好的众人,纷纷按照原定计划,分批赶往高原各地。

看着一批批出发的队伍,王禀有些感慨。

“现在我们做的事,以前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

一旁的副手,治安部几位副部长之一,今年刚到三十,是叶昊当时教的两班学生之一。

听到王禀的话,他有些疑惑。

“部长,这些事复杂是复杂了点,若是计划好了,以前不至于无论如何做不成吧?”

听到自己副手的话,王禀笑了。

“你是都省首相叶昊的学生,还被叶国师指点过。”

“若论聪明才智,我都不如你们这些年轻人。”

“只是,我年纪毕竟大些,经历的事多些。”

“咱们新汉的事,你是懂的,你是了解的,可以前的事,你毕竟没经历过。”

王禀说着神色有些复杂。

副手点了点头。

“部长说的没错,我是阳谷人,很小的时候,就受过国师的恩惠。”

“那时节父母就常说,阳谷县的日子,是和别处不一样的。”

“他们说这天下苦,说官吏之祸,说苛政猛如虎,我只是听过,终究没有去亲身感受过。”

“之后便去了新城,自是不用多说什么。”

“这么多年,对天下的苦楚,听了不知道多少,可从不敢说自己知道苦。”

“毕竟听了再多,也只是听,看到再多,也只是看。”

“苦这东西,终究是要压在自己身上,在其中沉沦,疲倦其生,削磨其心志,连盼头都被夺了,才能懂的。”

“我也各地游历过,也抡过锄头。”

“可我只能感受到胳膊酸痛,终究不如百姓日日都要这般酸痛的苦。”

“我也感受不到他们感受的苛政和赋税之重。”

王禀欣赏的看着这位副手。

“说的不错。”

“只是干农活,体会不到农民之苦,因为他们的苦,不止在身体的劳累,更在赋税,更在日日煎熬,看不到尽头,以至于麻木。”

“即便是我,也不敢说自己就真懂了百姓的苦。”

“不过,我终究是看的多些。”

“就说宋时的官员百姓,即便计划周密,即便各方监督,即便兵强马壮,就能像我们这样在高原行事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