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袁隆平获得“共和国勋章”(新华社记者 摄)

袁隆平说:“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资料图片)

母亲华静抱着1岁的袁隆平,身旁是大哥袁隆津(资料图片)[1]

1947年,袁隆平(前排左一)参加湖北省运动会(资料图片)

1949年9月,袁隆平考入重庆相辉学院农艺系,该系随后并入重新组建的西南农学院农学系(资料图片)

1952年夏天,袁隆平(后排左四)通过各种选拔测试,成为空军预备班中的一员(资料图片)

1952年,袁隆平在四川大足县参加实习时留影(资料图片)

1953年,袁隆平被分配到雪峰山下的安江农校任教。图为安江农校大门(陈启文 摄)

年轻的袁隆平(资料图片)

雪峰山大峡谷(陈启文 摄)

袁隆平时常游泳的沅江(陈启文 摄)

袁隆平与邓则合影(资料图片)

安江农校试验田(陈启文 摄)

袁隆平撰写论文(资料图片)

《水稻雄性不孕性的发现》手稿(资料图片)

1966年,《水稻雄性不育性的发现》中英文发表。中文发表时题目被编者改为《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资料图片)

袁隆平在云南元江(资料图片)

1970年,袁隆平(左一)与助手在云南元江农技站田间(资料图片)

1970年,袁隆平决定从亲缘关系较远的野生稻身上寻找突破口,远赴海南岛进行南繁育种。在他的指导下,助手李必湖和冯克珊在海南岛南红农场找到“野败”,终于为籼型杂交稻三系配套打开了突破口。图为南繁育种试验田(陈启文 摄)

1979年,袁隆平首次迈出国门,赴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进行学术交流,与会者一致公认中国杂交水稻研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图为国际水稻研究所试验田(资料图片)

1972年,国家科委把杂交水稻列为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组织国内科技人员协作攻关。袁隆平选育出中国第一个应用于生产的不育系“二九南1 号A”,攻克我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关。图为袁隆平在安江农校研究杂交水稻(资料图片)

1974年,袁隆平育成中国第一个强优势杂交组合“南优2 号”,攻克了三系法杂交水稻的优势组合关。图为袁隆平查找资料(资料图片)

袁隆平和(杂交水稻)培训中心的学员交流(资料图片)

1995年,袁隆平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资料图片)

2003年,袁隆平和菲律宾稻农(资料图片)

2004年,美国水稻科技公司(RICETEC)总裁马克·威尔顿博士到海南三亚拜会袁隆平(资料图片)


[1] 本书所用资料图片均由袁隆平科研团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