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摆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是四川省计划经济研究所的理论工作者与省、市、县、企业的管理工作者,五年来在经济发展与改革的实验过程中所作的理论总结。

中国十年来的经济发展与改革的伟大历史转变,为亿万人民群众提供了一个进行科学实验的广阔舞台。一切愿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的人们,应当顺应潮流,抓住时机,到生气勃勃的实践中去进行科学实验,提出理论设想,了解中国国情,通过实践检验,总结科学理论,广泛应用推行,如此循环往复,付出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努力,也许才能概括出中国特色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正是基于上述认识,我们运用了一种“实验经济学”方法,发挥地方政府研究所的优势,围绕“组织市场”这一改革的核心问题,经历了五年经济发展与改革的艰苦实验过程。

第一阶段:1984年末——1985年春。在总结为时半年的四川邛崃县、成都市计划体制改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这样的见解: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的结合部——有组织的市场;理论研究与改革实践的结合部——组织小区实验。

第二阶段:1985年春——1988年春。我们有幸参加了四川达县的政府领导工作,有计划地进行了三年小区综合实验。包括:建立经济杠杆协调机制,促进宏观调控方式转变;突出重大建设项目协调,引导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有效拓展企业市场,初步探索农业企业化道路。

第三阶段:1986年夏——1988年末。在达县实验过程中,广泛组织有关人员,进行了深入考察,系统总结,理论概括和示范推广。发表了《论组织市场》论文(获四川省社科优秀成果奖);编写了《达县租赁制、股份制实验》一书(吸引了十省二百多市、县到达县学习考察);提出了《广义市场自组织机制》研究报告(列入国家、四川省“七五”社科重点科研课题)。

第四阶段:1988年冬——1989年秋。在小区实验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将“广义市场有组织”理论应用于更广的范围和领域。包括:对我国十年经济发展与改革运行过程的系统反思;参与世界银行委托国家计委组织的宏观分层调控问题研究;对四川农村综合改革途径进行总体设计;在四川新都、彭县等地编制发展与改革的综合规划;以及考察研究房地产市场组织机制,等等。

应该说,本书只是五年实验过程的简略反映,是整个实验过程的阶段成果。或者说,本书并不是要推出一个什么理想模式,而只是反映了理论研究的历史过程。

本书分为两篇:机制篇和对策篇。

在“机制篇”中,主要论述了“有组织市场”的理论、机制,并结合在四川达县的实验展开讨论和分析。其主要观点:

第一,提出了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的结合部,是有组织的市场。但这种市场与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有本质的不同,是一种社会主义的广义市场。首先,市场主体广义化。不仅包括不同的资产所有者之间的权益交换,而且产生了公有资产的所有者权益、经营者权益和劳动者分享权益之间的交换。其次,交换对象广义化。不仅包括生活消费品和生产要素的交换,而且要容纳资产权益的交换。再次,交换机制也广义化。不仅容纳一般市场的价格均衡调节机制,而且包含国家制订的影子价格的调节机制。

第二,阐述了社会主义广义市场具有的有组织功能。首先,它是有组织发生的,即在公有制条件下,始终由宏观主体和微观主体共同组织的市场活动。其次,它是有组织运行的,即它能通过宏观行为与微观行为的双向调节达到资源配置的优化。再次,它还能自动发育,即在吸纳旧体制合理内容的基础上自动创新,不断完善。这种自组织功能的深刻根源,在于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本质上适应了生产力两重性质的客观要求,通过企业资产经营权益的强化,适应了生产力的分工性;通过宏观资产所有权益的强化,适应了生产力的社会性。

第三,概括了广义市场有组织运行机制的管理过程。首先,建立利益目标调控机制,明确各种权益主体的行为目标和相互关系。其次,确立经济杠杆协调机制,自动调节市场中的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活动。再次,形成有组织的市场运行机制,保证市场活动活跃与均衡的有机统一,并相应提出了机制运行中的具体管理方式。

在“对策篇”中,主要反映了广义市场有组织理论在各领域、各层次管理中的应用,并始终遵循组织市场的基本理论主线。其主要观点:

第一,对十年改革和发展进行了冷静、科学的反思。认为我们对改革起点时的复杂结构缺乏充分的了解;改革进程中产业结构和体制结构都面临着低层化的危险。但是如果历史地分析,我们的确已经初步具备了实现双重结构转向优化结合的条件。

第二,分析了宏观总量调控的基本途径。基于上述判断,提出了宏观调控应当向总量调控方式转变,总量分层调控必须依据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历史现实,建立以资产收益率为核心的调控指标体系的观点。

第三,重点解剖了县域经济运行中组织市场的方式。县域经济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改革的缩影,是宏观调控体系的基础层次。因此,有必要以县域经济为对象设计农村体制综合改革的途径,从而构成包括农业企业化、市场广义化、宏观调控契约化在内的改革方案。本书列出的“彭县规划”即是这一总体设计具体操作方案的实例。

第四,提出了组织市场对发展基础产业的作用。基础产业滞后是我国产业结构低层化的突出表现,而其基本矛盾之一是房地产业运行中的机制性障碍,因此组织房地产市场将是产业与体制双重结构转轨的一个重要选择。

最后,本书的出版还有两点说明:

第一,由于本书是研究和实验的成果,因此在写作上采用了几种风格。“原理”部份有一些创新的学术概念和数学说明,逻辑较为严密,分析较为深邃。“机制”部份则是通过实验事例进行理论分析,管理特色较为突出,经验判断较为实际。“对策”部份主要针对一些全局性、区域性和部门性的突出矛盾提供操作方案,基本理论贯穿于方案之中,应用性较强,可操作性较强。因此,我们预计理论工作者和管理工作者,皆可从自己感兴趣的角度选择有关篇章阅读。

第二,在本书的形成过程中,本所和有关单位的研究人员进行了广泛的合作,特别是有关地区、部门的管理工作者作出了极为可贵的努力,因此这本书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长期艰苦实验的结果。可以说,这也是本书形成过程的一个突出特点。

参加本书主研、执笔和研究、实验的理论工作者如下:

机制篇

第一章:姚齐源、宋伍生和张旭、张景昭

第二章:姚齐源、宋伍生和张旭、张景昭

第三章:宋伍生、姚齐源和张景昭、张旭

第四章:宋伍生、姚齐源和张景昭、张旭

第五章:宋伍生、姚齐源和张景昭、张旭

第六章:姚齐源、宋伍生和张景昭、张旭

应用篇

第七章:姚齐源、宋伍生

第八章:宋伍生和张景昭、陈宝天

第九章:宋伍生和张景昭、谢自均

第十章:宋伍生、张景昭和吴学刚、高勇

第十一章:宋伍生、张景昭和龙光俊、周述善

参加本书实验工作的管理工作者如下:

达县:赵甫安、周登全、黎玉泉、王泽珠

彭县:龙声荣、刘开义、郑心泰、杨维政

全书由宋伍生总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