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科研成果论文选编
-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办公室
- 1902字
- 2024-04-17 15:20:51
2.5 水土保持治理及坝系建设现状
2.5.1 沟道坝系工程建设现状
王茂庄流域坝系建设经过初建、改建、调整三个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初起,沟道坝系工程作为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主要措施之一,开始试验示范,首先在主沟和较大支沟修建第一座坝,淤满后在其上游建第二座拦洪坝,如此上蓄下种依次由下而上以一定时序建设淤地坝42座,1961年洪水漫顶坝数22座,1963年又冲毁10座,坝系遭到严重破坏。1964~1979年由于在北方农业会议精神的鼓舞下,随着水坠筑坝技术的推广应用,大规模修库建坝的群众运动全面展开,沟道坝系工程在此期间得到空前的发展,该流域淤地坝进行了全面的改建,其建设特点为“小多成群、小型为主、蓄种并行”,支毛沟多数为全拦全蓄的“死葫芦”坝,干沟大坝多设溢洪道,但设计标准低,行洪能力差,工程安全性差,其中生产坝用10年一遇暴雨洪水设计,拦洪坝改用20年一遇暴雨洪水设计,改建后在1977年暴雨洪水又损坏29座,占总坝数的64.4%,其中垮坝9座,占总坝数的20%,从而暴露出了坝系的防洪标准低,布局不合理,工程不配套。1979年以后,根据坝系安全防洪生产的要求,对沟道坝系进行调整,生产坝按20年一遇设计洪水标准,骨干坝按50年一遇设计洪水标准加高加固,采用小坝并大坝,大小结合,骨干控制,以库容制胜,有效地拦蓄洪水泥沙,进一步扩大坝地面积,将坝库调整为45座,其中淤地坝40座,骨干坝5座,坝高大于20m的有5座,15~20m的有6座,10~15m的有17座,5~10m的有12座,小于5m的有5座,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坝系,总库容320.82万m3,已淤库容176.18万m3,可淤地40hm2,已淤地30.3hm2,人工填平造地3.0hm2。坝系经过调整加固后,在布局上得到调整改进,拦蓄能力有较大提高。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沟道坝系工程调整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提高其防洪拦泥和生产能力,采取蓄种相间,分期加高加固配套,按20~30年一遇洪水标准设计,200年~300年一遇洪水校核,增加防洪库容,提高坝系防洪保收能力,进一步充实完善沟道坝系。经过五十多年的沟道坝系建设,截止2005年底,王茂庄流域有各类淤地坝工程23座,其中骨干坝2座,中型坝5座,小型坝15座,总库容259.6万m3,可淤面积32.6hm2,已淤25.3hm2,现利用22.8hm2,利用率90.4%。相对稳定系数1/23。基本形成小多成群,骨干控制的格局,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坝库再次淤满,亟待加高、加固和配套。
2.5.2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现状
(1)基本农田
流域水保措施进行了实地调绘,分三级控制量算,结果:截止2005年底“三田”面积保存138.5hm2,其中水地0.71hm2,占“三田”面积的0.5%;坝地25.3hm2,占“三田”面积的18.4%;梯田是该流域基本农田建设中面积最多的一项措施,共有107.3hm2,占“三田”面积的77.40%。
(2)林草措施
据调查,2005年底流域内共造林253.7hm2,其中乔木林18.70hm2,占林地面积的4.5%;灌木林199.5hm2,占林地面积的78.6 %;混交林23.23hm2,占林地面积的1.4 %;经济林(包括果园等)35.7hm2,占林地面积的14.1%。
灌木林种主要有:柠条、紫穗槐和桑树等;用材林树种有柳树、榆树、刺槐、杨树等;经济林木主要有:苹果、枣树、犁、山杏等。草本植物资源:据勘测统计,流域目前仅保存草地面积22.60hm2,大都为2003年国家退耕还林还草上马后新上的草地,品种主要均为紫花苜蓿等。
2.5.3 本流域主要治理经验
1953年,提出的“由上而下的防冲治理和自下而上的沟壑控制拦泥蓄水发展灌溉”方略,即25°以下的坡地为农区及水果区,26°~35°坡地为人工草地和干果区,30°以上及峁顶为林区。畜牧发展以饲牧为主。现在看来,这些技术路线虽不完全正确,但毕竟为当时治理工作的开展指出了方向,迈出了第一步。
经过试验、示范实践,到1957年,又提出了该区发展农业生产应是“全面规划,农林牧综合发展”,并提出解决粮食问题的关键是蓄水保土发展水利,种草发展畜牧解决肥料,配合草、树、蚕桑合理利用土地,并提出必须自上而下从峁顶到坡面和自下而上的沟壑治理配合。措施配置上,突破性地改变地埂为水平梯田,草木樨、刺槐、苹果树等大面积推广,开始推行水保耕作法。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水土保持治理技术路线渐趋成熟,较完整地提出了“从单一农业经济过渡到农林牧副综合发展和治理措施上的综合治理、连续治理、沟坡兼治、以农为主,建牧促农,以林促牧,大力兴建基本农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同时,在措施的布局上提出“梁峁坡面兴修田间工程,造林种草,沟谷坡种草及沟谷兴修小淤地坝,沟谷底兴建大中型淤地坝的三道防线”。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三道防线内容更加完善,较明确地提出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治理,实行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水土保持耕作措施相结合,治坡与治沟相结合等一系列水土保持技术体系。
通过综合治理实践,水土流失基本得到控制,土地利用及产业结构趋于合理,经济收入显著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有所改善,人均纯收入、粮食年拥有量等主要指标均高于当地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