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二十六年七月七日即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此时远在金陵的蒋校长正在召开国防会议。
“同意与日军作战的请起立!”
只见一名身作国军将服的将军站起身来发表讲话:“四川愿出30万军队、500万壮丁,竭尽四川所有人力、财力,为国家抗战贡献一切!”
刘湘,这位非老蒋嫡系的川军军阀,虽然远在大后方的川府,其领导的川军也一直以“川耗子,内战先锋”等形象示人。然而,当他慷慨激昂地提出请命出川抗日时,无疑给国人带来了巨大的震撼。他坚定地表示:“我们的民族正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整个中国似乎都要被日语侵蚀,川军有责任也有义务为民族、为国家尽忠。”
紧接着1937年9月5日,刘湘在成都发表了激动人心的动员讲话,他郑重承诺:“作为川军统帅,我深知肩上的重任。我决不会辜负四川父老的期望,即便是在最艰难的时刻,即使是从战火硝烟中艰难爬出,我也必将竭尽全力,将日寇逐出中国。”
川军将领唐式遵,因长期参与内战而备受川府人的非议,甚至被讥讽为“唐瘟猪”。然而,在那一刻,他毅然推开话筒,慷慨激昂地朗诵了一首诗:“男儿立志出夔关,不灭倭奴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处处有青山。”他的声音刚落,台下便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川府民众的泪水无声滑落。
“团座,李为平他们排现在练了这么久练的确实有点东西,原来这帮瓜娃子一个个,天老大,地老二,我老三的架子现在被这个李为平治的服服帖帖的。”孙参谋对着正在巡视训练的团长林相候说道。
然后,只见远处匆匆忙忙跑来一名来自师部传令兵然后宣读命令。
“命令,国民革命军第20军第135师403旅第805团开赴淞沪战场,必须于民国26年10月13日防守顿悟寺至桥亭宅一线阵地,违令者军法处置。”
师部传令员宣读完命令后,团长林相候面色凝重地接过了命令,他深知这不仅仅是一纸调令,更是国家与民族的召唤。他抬头望向远方,那里是即将成为战场的淞沪,也是川军将士们誓死捍卫的国土。(作者查了很多资料,川军第二十军有三个师分别是133 134和135师,缩编成2个师133师和135师,我猜测由于这年代吃空饷严重所以才缩编的,由于觉得133这数字不好听就把主角放到135师。)
“兄弟们,我们即将开赴前线,那里有我们的同胞,有我们的家园,更有我们的尊严,到时候哪个要是给我拉稀摆带,不要怪我翻脸不认人!”林相候的声音在操场上回荡,每一个字都掷地有声,充满了力量。
士兵们默默地站立着,他们的眼神中既有对未知的恐惧,也有对胜利的渴望。他们知道,这一去,或许就是生死未卜,但他们更清楚,作为军人,保卫国家、守护家园是他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805团的将士们开始了紧张的备战。他们加强训练,熟悉装备,提高战术素养,为即将到来的战斗做着最后的准备。
终于,在规定的日期前,805团整装待发,踏上了前往淞沪战场的征途。他们心中充满了对胜利的坚定信念,对国家和民族的无限忠诚。他们知道,这一战,不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千千万万的同胞,为了这片他们深爱的土地。
在淞沪战场上,805团的将士们展现出了川军的英勇与顽强。他们面对着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日军,毫不畏惧,奋勇杀敌。他们用生命和鲜血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为国家和民族赢得了荣誉与尊严。
“都给我加把劲,必须赶在日本鬼子炮击之前,把坑道挖深一点,每个人必须挖一个单兵防炮洞。”李为平对着2排的几十名士兵说道。虽然单兵防炮洞对舰炮没用,但也比没有强啊,潮湿的硝烟裹着初春寒气渗入战壕,铁锹与碎石的刮擦声撕扯着每个人的耳膜。李为平攥着望远镜的手指节泛白,远处海平线上密布的钢铁轮廓让他喉头泛起铁锈味。战壕壁簌簌落下的土渣沾在士兵们结霜的睫毛上,有个娃娃兵正将额头抵在锹柄喘息,凹陷的颧骨泛着病态潮红。
“三班往右拓宽半米!“靴底碾过满地碎石。士兵们佝偻的脊背在暮色里起伏如浪,锹尖撞击燧石迸出火星,崩裂的碎石在脸上划出血痕也无人停手。角落里突然传来闷响,坍塌的土方压住了半截小腿,被拖出来的士兵满嘴泥浆还在笑:“正好给洞子添堵炮灰。“
月光刺破云层时,战壕已蜿蜒出蜈蚣般的狰狞裂口。李为平摸着新鲜翻出的土层,指腹沾到不知谁渗进泥土的血迹。二十米外传来重物坠地声,浑身打摆子的士兵正跪着刨坑,裹着草绳的锹柄早被血浸成暗褐色。潮气里混进咸腥,有人偷偷把渗血的绷带往裤腿上蹭。
海风突然转向,带着硫磺味的咸湿扑在脸上。所有动作都凝滞了半拍,远处传来闷雷碾过铁板的震颤。李为平踹飞脚边碎石,嘶吼声撞在参差的战壕壁上:“进洞!“几十具躯体同时蜷缩进犬牙交错的土穴,潮湿的呼吸声此起彼伏,某个防炮洞里传出牙齿打战的脆响。
月光被硝烟蚕食殆尽,第一声尖啸撕裂空气时,新挖的泥土正簌簌落进李为平的后颈。他知道这是鬼子的炮击开始了,很幸运这个地方不是鬼子重点进攻区域,所以没有舰炮炮击而是小口径步兵炮。
“排长,快看鬼子摸上来了。”只见王德彪大声说道。
“都给我隐蔽,把鬼子放近点再开枪,机枪把火搂住了没有我的命令不许开枪。”李为平看着
越来越近的日军士兵,心中默默计算着距离。当敌人进入有效射程时,他猛地抬起头,大喊一声:“打!”被李为平瞄准的一名鬼子少尉瞬间被击穿眉心,战士的子弹如暴雨般倾泻在日军士兵的身上。手榴弹也在敌群中爆炸,开出一朵朵死亡之花。
“中国軍に狙撃手がいる”看着眉心中弹的鬼子少尉,鬼子士兵立即通报。由于通报及时鬼子军曹第一时间就隐蔽卧倒逃过了李为平的狙杀。
日军二战时期编制很奇葩,抗战初期日军小队有小队部(7人):包括小队长由少尉或中尉担任、军曹(上士)、通讯员、卫生员等指挥与后勤人员,每个小队下瞎3个步兵分队(每个分队13人)下瞎,2个步枪组(每组4人,装备4支38式步枪),1个机枪组(4人,装备1挺大正11式轻机枪及2支手枪),分队长(1人,军曹或伍长),掷弹筒分队(8人):装备3具89式掷弹筒,主副射手配手枪,备用射手配步枪。总人数:约54人(标准)或62人(加强配置)。
武器配置轻武器:每小队配备3挺轻机枪、3具掷弹筒、约30支步枪及若干手枪。支援火力:部分小队可能加强步兵炮(如70mm九二式步兵炮)或迫击炮。抗战中期为应对游击战简化小队:日军曾采用6个分队(每分队8人)的编制,仅半数分队配机枪,总人数降至50人。1945年缩编:因战争消耗,小队缩减为1挺轻机枪和1具掷弹筒,人数进一步减少。
我的总结就是:日军小队编制注重火力与机动性结合,初期配置远超同期中国军队,后期因资源短缺逐步简化。
37年的鬼子除了单兵素质,炮兵火力装备补给远程中国军队外还有海陆航空兵轰炸,然而,在这狭窄的战壕之中,他们的优势难以施展。李为平紧盯着战况,心中筹划着下一步的行动。他深知,仅凭当前的火力,无法持久抵御日军的攻势,必须设法拖延时间,援军就不要想了老蒋优先补给的永远是他的嫡系,川军这些杂牌军就是炮灰,为啥同意川军出川抗战?除了不好直接驳回外还不是为了将手伸进川府,让川军和日军硬碰硬能减少自己嫡系的损失还能削弱军阀势力。明知会被中央军当炮灰消耗还是义无反顾,在国家利益民族利益面前一切都应该先放下,淞沪会战是民国军阀枪口一致对外的结果。
“机枪格老子开火,不要节约子弹给我玩命的打。”看着前方被2排吸引过去的鬼子,李为平指挥在左侧方全排唯一一挺机枪令道。
“ばか、戦略的な移行”看着突然在阵地右侧方冒出来的一挺机枪,鬼子军曹深知已经攻不下前方阵地,立即进行接替指挥。(翻译:混蛋,战略转进)
看着退去的鬼子李为平指挥全排战士然后说道:“停止射击,抢救伤员,抓紧时间修补工事。”然后叫过来三个班长汇报伤亡人数和歼敌人数,结果出来,死亡4人伤3人歼敌17人其中还有一名鬼子少尉,还好伤亡不是很大虽然经过李为平的训练但是还是经不住这样轮番被消耗战斗,所以只能出奇招,不过这要等天黑才行。
“長官、中国軍狙撃手、右側に機関銃1丁、小野一郎少尉玉砕、攻撃失敗”逃回去的鬼子军曹正向鬼子中队长汇报。“なにこれは向こうが支那軍の中で最も貧しい川軍であるはずがない、狙撃手がいるはずがない、これはきっとあなたが攻撃失敗の責任を逃れるために言い逃れをしているに違いない”泽田正树对着面前的鬼子军曹就是两耳光。(翻译:鬼子军曹“长官,中国军队有狙击手,右侧出现一挺机枪,小野一郎少尉玉碎,进攻失败”,鬼子中队长“什么,对面是支那军队里面最穷的川军不可能有狙击手,这是你在逃避进攻失败责任的借口。”)
“はい”鬼子君曹只能低下头大声应道。
“命令、第一歩兵小隊は第二歩兵小隊と協力して支那軍陣地を攻撃し、第一歩兵小隊は小田隼太郎が指揮し、必ず暗くなる前に前方陣地を攻め落とす”鬼子中队长立刻下达命令。(翻译:命令第一步兵小队协同第二步兵小队进攻支那军队,第一步兵小队由小田隼太郎指挥,务必在天黑之前攻下前方阵地。)
只见鬼子军曹和一名鬼子少尉应声道:“は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