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朱元璋的警告
- 大明:从蛇进化到护国神兽
- 砂糖橘无敌
- 2026字
- 2023-11-30 00:00:55
“店铺布置的怎么样了?”
“店铺当然是有的,燕王殿下已经在北平府准备了整整八家店铺。”
老僧答道:
“不过,老衲还是很担心,如果陛下不肯将让这东西交给燕王售卖,我们该怎么办?”
白初摇了摇头,白初知道朱元璋是个什么样的人。
他对别人冷酷无情,一有威胁就杀,要么不动手,一动手就是杀招。
不过,在涉及到自己的孩子的时候,朱元璋总是会表现出一副悲天悯人的样子。
不得不说,朱元璋对自己儿子的保护,绝对是中国有史以来,数一数二的。
朱元璋将自己的善良,全部奉献给了自己的孩子和老婆。
可以说,朱元璋对臣子冷若冰霜,对自己的儿子,朱元璋却如春风般和煦。
白初敢肯定,朱元璋绝对不会阻拦朱棣卖蜂窝煤的。
毕竟,这玩意对平民来说,是百利而无害的。
“奉天奉旨,皇帝诏曰。”
“鉴于朱棣在制作了蜂窝煤,为天下苍生谋福祉的贡献,特赏他三万两银子。”
“希望燕王朱棣,能够善待天下苍生,用他的蜂窝煤,造福万民。”
“钦此!!”
尖细的声音响起,一位小太监正在燕王府外宣读圣旨。
燕王府门口,呼啦啦跪着一大圈人,其中为首的正是燕王朱棣和燕王妃徐妙云。
朱棣一听朱元璋的旨意,顿时眉开眼笑,连忙站了起来,将圣旨拿在手中,仔细的看了一遍。
朱棣等的就是这一刻。
如今,朱棣已经获得了朱元璋的赏识和认可,那么,就该干一票大的了。
白初默默的走到小太监的身边,和他聊了起来。
“公公,您一路辛苦了,快进来用茶吧。”
小太监看着白初气度不凡,谈吐不凡,还以为他是燕王府的大人物。
“哪里,哪里。”
朱棣见状,连忙走到小太监的身边,将他请进了自己的府邸,为他接风洗尘。
那名小太监显然也没有料到,自己竟然会得到燕王的青睐,整个人都是一副晕晕乎乎的样子,被人请到了花厅里。
朱元璋的皇明祖训里,有一条明文规定,宦官是不能参与政事的。
朱元璋最讨厌的就是太监,这也是为什么他们在皇宫里的地位如此之低的原因。
最关键的是,现在大明这个世道,能想到做太监的,那都是真的走投无路了,所以他们也没什么文化,甚至可以说是一群粗俗之人。
太监的崛起,始于朱瞻基。
朱瞻基为了缩短批阅奏章的时间,竟然还专门让人去教导那些宦官识字,随后,掌事太监这个职位,也正式进入大明的历史,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的宦官,掌管着朝政。
但那都是未来,如今的宦官,就是一群没有人看好的废柴。
但这也正是白初看中的地方。
宦官在宫中是没有任何话语权的,若是能将他们笼络过来,对于朱棣将来谋反,也是大有好处的。
别小看宦官,他们之所以能在朝堂上呼风唤雨,就是因为他们是最接近皇上的人。
也就是他们,才能知晓皇上的一切动向。
朱棣带着小太监进了自己的府邸,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酒席。
从小到大,他还从来没有受过这样的待遇。
席间,朱棣悄悄地给了小太监五两银子,这让小太监感激涕零,对朱棣感恩戴德。
朱棣趁着这个机会,将朱高煦的行踪打探了出来。
毕竟,他之所以将朱高煦送到皇宫里,也是想安抚一下他的父亲,好将蜂窝煤和炉子卖给他。
不过,如今圣旨已经下了,朱高煦却也没了踪影,朱棣心里还是有点忐忑的。
小太监立刻将朱高煦是朱元璋留下的事情说了一遍,至于为什么,他就不知道了。
他只说朱元璋或许是因为思念孙儿朱高煦,所以才会让他在数日后返回。
但是朱棣也知道,这件事情并不是那么容易的,朱元璋对于各地藩王,从来没有囚禁他们儿子或者孙子的意思。
毕竟,朱元璋这么做,很有可能是为了警告诸王,让藩王将自己的儿子留在京,这是一种警告。
朱棣心里有些不舒服,不过表面上却不敢表露出来,而是自顾自的和小太监喝着酒。
趁着这个机会,朱棣向他打听起了朱元璋的近况。
听说朱元璋年老体衰,双眼昏花,朱棣也是一阵心酸。
最后,朱棣把他带到了燕王府的一间屋子里让他歇息。
而朱棣,则是将白初与老僧,都叫到了自己的密室之中。
“陛下为何要将高煦留在应天城?”
老僧神色不变,徐徐道:
“一定是因为蜂窝炭和炉子,引起了皇帝的警觉。”
“陛下的身体每况愈下,恐怕是时日无多了。”
“这段时间,皇上一定不愿意出现任何意外,所以,皇帝陛下的意思,就是想让朱允炆来继承皇位了。”
朱棣点头称是,不过朱高煦现在还在京城,这让朱棣多少有些担忧。
“那现在怎么办?”
“还卖蜂窝煤吗?”
白初斩钉截铁的说道:
“当然一切照旧。”
“这也只是猜测,或许情况并不是很糟糕。”
“陛下已经下了旨意,我们只管照办就是了。”
“如果我们再有所顾忌,那么,不单是燕王府的财源将会陷入困境,甚至,西山中的百姓,都有可能因为这件事情而挨饿。”
“蜂窝煤的销售是必须的,这是殿下称霸天下的开始,殿下不要犹豫。”
姚广孝附和了一句:
“白先生所言极是,事不宜迟。”
“现在是十一月,天气最冷的时候,我们可以趁机卖掉煤。”
“等皇上看到煤炭的作用,相信高旭也快回来了。”
听到两位军师的话,朱棣也不再犹豫,直接开口道:
“明天,我就会将所有铺子开业,在城里正式卖煤。”
“我想,父亲看到百姓们不再受冻,一定会明白我的良苦用心。”
“善!”众人齐声应道。
老僧合十,赞叹了一声。
第二日北平最热闹的市中心,忽然间八家大铺子都开了门,爆竹之声传遍了北平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