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主编的话
- 中国女性文化(2021/总第23辑)
- 艾尤主编
- 2382字
- 2023-11-21 18:06:12
从现代女性主义的理论视角,重新审视文明史当中的文化实践与文学创作,是女性主义批评的一个重要面向。本辑的“理论探索与批评”栏目刊登的两篇论文,皆从这个方向展开论述。其中,王越的《西方女性主义童话研究综述及本土实践初探》,梳理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和童话研究发生接触与碰撞,进而衍生出女性主义童话批评思潮的过程,探讨了西方女性主义童话批评是如何通过重新审视经典童话,发现被隐藏的女性传统的,并从女性视角,以重述童话等方式挑战传统童话创作和童话研究中的男权中心思想与性别刻板印象,引发当代读者的批判性阅读与女性主义意识的觉醒。在此基础上,王越还比较了中国童话/志怪传奇与西方童话文类的相似性与相异性,进而探索了女性主义童话批评思潮的本土化实践中的几个方向。徐佳的《从“情欲三角”到“情动政治”:塞吉维克的新女性主义理论》,则考察了美国学者塞吉维克是如何借助“情欲三角”模型对17世纪至19世纪英语文学史上的一系列经典作品展开细读的,揭示“情欲三角”在不同社会文化语境下的结构演变。作者通过对其著作的细致梳理,向我们展示了塞吉维克如何在思考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激进女性主义等既有女性主义流派的基础上,努力尝试提出一种新的女性主义研究方法。同时,作者还参照西方理论界的“情感转向”,从“情动政治”的层面对塞吉维克的文本解读与理论建构进行再解读,提出了具有启示性的新女性主义展望。与“理论探索与批评”栏目聚焦对传统女性文化的重审不同,本期“文学专题研究”栏目关注的是当代海外华文文学中的性别书写,尤其是性别视角在内外多元文化结构中带给文学叙述的强大张力。近年来,研究界越来越注意到海外华文文学书写的能量,其中女作家的创作相当活跃亮眼,本期所刊论文以宏观的视野既观照海外华文文学中对性别书写问题的讨论,又注意与优秀作家论相结合。汤俏《他者视域下北美新移民文学中的性别书写》注意到海外女性移民的双重他者身份:既是地缘和文化意义上的他者,又是性别上的他者。论文在此双重他者视域下考察北美新移民文学中的性别书写,并认为在文本对双重焦虑的艰辛超越中,多元文化中的个体反而获得独立自主的存在,具有重建理想两性关系的可能性。汤俏在文化冲突中理解性别问题,而谢丹凌在《回望与重塑——北美华文小说中的女性自我书写》中则从性别视角进行文化反思,通过梳理20世纪60年代到21世纪的北美华文小说中的女性书写历史,发现其中存在一条以女性自我为视角,在他乡回望故国的叙事脉络。而在文化交融与固守、反思与回归的两极震荡中,这条叙事脉络就提供了性别主体的细腻经验。作为海外华文文学作家中的“三驾马车”之二,张翎与严歌苓的创作历来受到文学界的广泛关注,本辑刊登的三篇作家论中,有两篇分别从性别视角对她们的小说进行了分析。凌逾的《拓展海外女性文学的多维叙事空间——论加拿大华裔作家张翎小说》关注张翎的叙事法则,尤其注意发掘其具有鲜明性别身份的多重感官叙述给文本带来的能量。李晔的《评严歌苓小说中地母原型的女性形象》以经典的神话原型理论分析严歌苓小说,体察到其文本展示的当代移民生活中的多元文化环境对地母文学典型的沿袭与冲击。徐学清《曾晓文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和女性表述》一文,关注曾晓文对加拿大日常生活的体验展示,尤其是小说中主人公如何接受外部影响,最终达到自我教育、自我觉醒的目的。与张翎和严歌苓相比,曾晓文在学界受到的关注少,徐学清深入细致的研究,无疑具有拓展研究观察视野的意义。
本期“文化专题研究”栏目共刊登三篇论文,研究领域涵盖文本研究与影像研究,其主题包括历史与当下的性别意识,以及女性权力叙事和男权社会中女性神话在影像叙事中的体现。具体说来,宋素红、张钰婷的《继承与创新:〈女子月刊〉的女性解放传播与女性话语实践》一文,以观察五四运动时期女性解放思想和女性话语变迁的最佳窗口《女子月刊》为对象,指出该杂志倡导理性的婚姻自由观,推动女性职业发展,动员女性参与救国,揭示资本和父权对女性的双重压迫,拓展了女性话语实践。常何秋子、刘茜的《微博情感话题讨论中的性别意识体现:恋爱、婚姻与家庭的观念探析》一文,则选取新浪微博中的情感话题进行文本分析,指出这些议题讨论所体现出的性别观念虽有进步的方面,但是父权统治下的男性霸权式性别观念,仍然以各种隐蔽的策略赢得人们的认同,并保留在人们的话语和观念深处。邸丽媛、郭嘉的文章《突破与背离:当代影视文化中的女性权力叙事研究——以〈铁探〉〈庆余年〉为例》,以两部影视剧为研究对象,探究女性权力叙事在当代影视文化中的体现,指出女性经济社会中的地位提升和在文化消费领域的迫切需求,促进了影视文化中女性主义的崛起。但是,诸多创作并未摆脱传统性别偏见的窠臼,默认了男性凝视的规训。
本刊开设当代女作家“访谈及创作谈”栏目,旨在对具有独特文学风格和经典性、时代性的当代中国女性写作经验及其文化心理,进行“抢救式”的资料编撰与留存,以期展陈“大转型时代”的中国女性文学气质和精神图谱,为书写、研究“中国气派”和“中国故事”提供多元繁复且异彩纷呈的文化图景。本辑专栏的首篇女作家创作谈,即是“70后”乡土代表作家付秀莹对于她的“文学故乡”——“芳村”之来龙去脉的详细叙说。从《陌上》到《他乡》,她笔下的人物尤其是女人们,都在转型期的诸种冲突中体味着撕裂生命的经验,经历着城市化进程中一整代人艰难坎坷的命运。第二篇文章则是由旅居奥地利的评论家安静主持的与比利时华文女作家谢凌洁的对话。本篇访谈同时是“对话安静:欧华女作家访谈录”系列的首篇重量级作家访谈。由于访谈双方均有跨文化、跨地域的国际化视野和多元文化语境,这使得关于《双桅船》的深度对谈,既在哲学和美学层面体现二人的深厚素养,又在历史、政治、宗教、性别等层面深刻反省与拷问战争和人性,是截至目前难得一见的颇具思辨性、多义性和文学性的华文女作家对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