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危机时代跨国公司全球生产网络研究:以西门子和华为公司为例
- 崔凤茹 刘桂镗
- 856字
- 2024-04-09 16:42:58
第1章 全球生产网络的研究脉络
全球生产网络是国际生产体系的一个重大组织创新,在全球化背景下给积极参与的国家和企业带来了发展机遇,同时也会对国家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进一步冲击。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全球生产网络在本质上是一个分工问题,劳动分工(Division of Labor)理论是其最根本的理论基础。然而,全球生产网络的发展趋势使得传统的劳动分工理论和国际分工(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理论受到挑战,这些传统的理论已不能充分阐释全球生产体系的最新变化机制与动力,亟须新的理论框架。因此自20世纪80年代起,学术界以劳动分工为元理论,结合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地理学等学科,逐步衍生出诸多研究体系,包括价值链(Value Chain)、价值增值链(Value-Added Chain)、网络和嵌入(Networks and Embeddedness)、行动者网络(Actor-Network,ANT)、全球商品链(Global Commodity Chain,GCC)和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GVC)等。
在综合上述理论的基础上,恩斯特和亨德森等在1999年相继提出了全球生产网络的概念,并在随后的研究中对其内涵进行进一步的完善。目前,以恩斯特等为代表的管理学派和以亨德森等为代表的曼彻斯特大学学派对全球生产网络采取了两条平行的研究途径。相比较而言,恩斯特等的研究更多地延续了全球价值链的研究路线,认为全球生产网络有三个本质特征:范围、不对称性、知识扩散,他们将研究重心放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生产范围、权力非对称关系、知识扩散(以旗舰为主导的)以及本地供应商的能力升级和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升级上。亨德森等的研究则主要秉承了全球商品链的内涵,突出了全球生产网络的三个要素:价值(Value)、权力(Power)和嵌入(Embeddedness)[1],他们更多地致力于对融入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以及知识、资本和劳动力的再生产的整个社会过程的分析,强调在全球化与地方化的互动中实现地方发展和社会福利提升。全球生产网络能在更广泛的体系下解释当今国际生产组织的新变革,成为目前全球化、区域和产业发展研究的新的分析框架。众多国内外学者在恩斯特和亨德森等提出的研究框架内,从不同的研究维度,在理论、实证和案例各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也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了全球生产网络的研究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