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危机时代跨国公司全球生产网络研究:以西门子和华为公司为例
- 崔凤茹 刘桂镗
- 2388字
- 2024-04-09 16:42:57
自序
全球生产网络(GPN)研究框架是恩斯特和亨德森等人以传统分工理论为元理论,综合了价值链、价值增值链、全球商品链、全球价值链、网络和镶嵌、行动者网络等理论基础上相继提出的。GPN能在更广泛的体系下解释当今国际生产组织的新变革,成为目前全球化、区域和产业发展研究的新的分析框架。众多学者从不同的研究维度,对GPN进行了深入研究,也进一步拓展和完善了GPN的研究框架。
现有GPN研究成果在理论框架、研究内容和动态性关注等方面存在很多不足。特别是当今国际经济贸易的格局是跨国公司的地位日益突出,一方面,跨国公司是GPN的微观主体,而且正是跨国公司的全球扩张促进了全球生产网络的形成;另一方面,随着国际分工的不断发展和企业全球化的深入,关于异质性企业对国际贸易所产生效应的研究成为国际贸易学界的热点。现有GPN研究以面向宏观的地区和产业层面的分析为主,对企业微观层面的研究还比较少,因此目前GPN的研究内容还不是很全面。
全球生产网络究竟是什么?目前在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定义。本书更倾向于将其理解为“是各类经济体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要素资源、连接价值链分工、生产和提供产品与服务所形成的多层次、多样化的网络化组织结合体”。该定义强调了全球生产网络的三个特征:空间布局全球化、价值活动一体化、网络主体多样化。
本书以全球生产网络的微观研究为立足点,采用理论拓展与案例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梳理全球生产网络的研究脉络和微观研究的理论基础,提出全球生产网络微观研究的分析框架,以西门子和华为公司为例进行了案例研究,并分析了后危机时代全球生产网络的发展趋势,对中国制造业的企业转型和产业升级提出了建议。本书研究成果有助于丰富和完善全球生产网络的理论体系,可以为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和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提供理论支撑和政策建议。
本书内容一共分为七章。
第1章:全球生产网络的研究脉络。本章界定了全球生产网络的概念,梳理了全球生产网络研究的理论渊源,介绍了管理学派和曼彻斯特大学学派的研究框架,并对当前的研究文献进行了总结和评述,指出了全球生产网络未来研究的方向。
第2章:全球生产网络微观研究的理论基础。本章介绍了跨国公司理论、新兴古典贸易理论、新新贸易理论这三个全球生产网络微观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并阐述了它们对全球生产网络经济现象的理论解释。
第3章:全球生产网络微观研究的分析框架。本章基于第1章和第2章介绍的理论基础,遵循亨德森等人的分析框架,提出全球生产网络微观研究的分析框架,包括由价值目标、全球战略、网络形态、区位选择、网络治理五个基本要素组成的基于价值视角的微观研究框架,以及由嵌入战略、嵌入维度、嵌入地区三方面内容组成的基于嵌入视角的微观研究框架。
第4章:西门子公司全球生产网络研究。本章依据第3章提出的微观研究框架,首先基于价值视角,对西门子全球整体网络以及全球研发网络、全球制造网络、全球供应链网络、全球销售和服务网络进行分析,并对各网络的价值增值进行了评估;然后基于嵌入视角,对西门子医疗业务在中国的嵌入进程进行详细分析,帮助厘清跨国公司在当地嵌入的过程及其演化规律。
第5章:华为公司全球生产网络研究。本章依据第3章提出的微观研究框架,基于价值视角,对华为公司整体以及全球研发、生产运营、营销服务网络进行分析;基于嵌入视角,对华为公司嵌入欧洲的进程进行详细分析;并从整体、基于价值视角和基于嵌入视角三方面对西门子和华为两家公司的全球生产网络进行了比较,对华为公司的经验进行提炼和总结。
第6章:后危机时代全球生产网络的发展趋势。本章从全球生产网络的四大推动力量入手,对后危机时代全球生产网络的发展趋势进行动态分析,并结合中国的贸易结构,说明全球生产网络的新特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分析后危机时代全球生产网络的拓扑结构。
第7章:结论与展望。本章总结全书的研究结论,对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和经济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并指出了研究的不足之处,展望了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以上是本书内容的大概介绍。本书的一大特点就是对西门子和华为公司进行了详细的案例研究,这样既能帮助读者很好地理解全球生产网络的理论体系和微观研究框架,也能使中国制造业企业在实施“走出去”战略时,变得更加有规律可循、有原则可依、有实例可参照,将对中国企业提高利用外资与国际合作水平、构建网络化的制造创新体系、提升跨国经营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产生有价值的影响。
最后还要隆重感谢!感谢我的博导赵忠秀教授,将我领入经济学研究的殿堂,悉心指导我完成全球生产网络微观研究领域的博士论文,并鼓励我在工作后将博士论文完善研究、修订出版。导师正直坦诚、谦逊豁达的品格深深地影响着我,是我一生学习的榜样。感谢裴长洪所长在百忙之中为本书作序,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本书研究的认可和期待,是对我最大的激励与鞭策。感谢北京市商业学校和中共北京市物资有限公司党校的各位领导和同事——史晓鹤、侯光、黄凤文、孙建国、朱锦华、曾向英和鄂丽丽等,使我得以在职业教育这个平台上历练成长。感谢我的父亲和母亲,是他们的言传身教,赋予我坚韧的性格。最后,特别感谢我的先生刘桂镗,他在我最需要的时候一直陪伴在我身边,给我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作为本书的第二作者,他利用业余时间帮我搜集资料、排版校对并完成第4章、第5章大部分内容的撰写工作;一生有你,此生无憾。谨以此书献给我们即将出生的宝宝!
创作这本书,从收集材料到完成,不知不觉已是六个春秋。在此过程中,作者广泛查阅、吸纳和引用了国内外其他学者、专家以及西门子、华为公司在全球生产网络相关领域的新观点、新架构、新方法和实践经验,无法一一联络,在此一并表示感谢。如有引用不当、不妥之处,也欢迎与作者联系,再版时进行调整。由于水平所限,本书的观点未必准确,视角未必全面,案例分析不尽细致,编写中也难免有错误出现,恳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崔凤茹
2016年3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