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赵王回归

  • 华宇颂
  • 公子忌
  • 4202字
  • 2024-04-18 11:09:21

“王御史,我们走了多少家百姓了?”

“陛下,这一路来,陛下已经进了两百一十家百姓了。”

“百姓家里存在的一些问题,你们可都记下来了?”

“都记下来了,陛下!”

李公孙在后面躬身说道。

“这次朕看见许多百姓家里,大多都只有一套像样的衣服,轮换着穿出去见人,齐郡稍为好一些,燕郡多数家庭里都只有一套好些的衣服,有的还没法穿出去,他们太苦了!”

“燕郡这里要多些照顾,回去后得再派一支数十人的官史过来协助尹文子大人治理燕郡。”

“陛下,稷下学宫上次过来了几百个年轻的学子,臣看可以让他们先来燕郡的各县府锻炼一些时日。”

“准了!”

公子宇这一路出来,都没有看见土豆和红薯,这是两样主要的食物,他知道土豆起源于南美洲,最早是由印第安人种植,传入中国才三百多年的历史,在18世纪末,爆发了一场世界性的饥荒,人们开始尝试种植马铃薯,以应对粮食短缺,结果这种蔬菜在欧洲迅速普及开来,并成为欧洲人的主要食物之一,土豆作为一种耐旱、抗风、增产高效的农作物,迅速被全球的农业生产者接纳。

而红薯则来源于南美的秘鲁、厄瓜多尔、墨西哥一带,1492年西班牙著名航海家哥伦布获得女王批准,开启了人生中的首次远洋探险,并发现了美洲大陆。

在中南美群岛上,哥伦布见到了当地的作物——红薯,发现其很美味,便在返航时,将其带回西班牙,作为礼物敬献给女王伊莎贝拉。

传说在万历年间,华夏人陈益搭乘友人商船来到安南(越南),安南官员用番薯接待陈益等人,番薯吃起来香甜软滑,还能充饥,陈益开始特别留心番薯的生长习性与栽培方法,两年后他冒着杀身的风险贿赂收买士卒,把薯种藏在铜鼓中偷偷带回了华夏,并在虎门购置几十亩地,开始种植番薯,成为了番薯引进中国的第一人。

公子宇心想,若是将这土豆和红薯都找到,这两样食物既能够普遍种植,又特别丰收,人们就不缺少吃的了。

“陛下,这里已经是燕郡了,要不要知会一声尹文子郡守大人?”

王源御史在后面躬身说道。

“不了,燕郡百废待兴,朕这一路来看到燕郡这里的各级官府的官员们都在忙碌着,尹文子大人这会应该也去乡下视察民生了,朕就不打扰他了。”

“陛下,我们已经出来了近三个多月了,你看后面的行程是要往哪里去?”

“嗯,往赵郡去,赵郡的乡村再走走,就往回走了。”

“诺!”

积雪渐渐融化,随着气候回升,路上再不是那么泥泞,公子宇的脚上也走起了一些水泡出来,他在路边找了一颗野刺,将脚上的水泡刺穿,放了水泡里的水,再上路走着。

“陛下,要不我们还是雇一辆马车吧?”

王源御史在后面看不过去了,小声说道。

“好,吩咐大欢,就在前面去雇一辆马车过来吧。”

公子宇其实也能坚持着再走走,可他看见王源御史年龄太大,又有些肥胖,早已忍受不住了,微笑说道。

马车上,王源御史说道:“陛下,这一路走来啊,臣也是感慨万千啊!”

“为何如此感慨?”

公子宇有些好奇。

“陛下如此爱民,大华一定会繁荣起来。”

“王御史啊,百姓是大华的根,如果百姓没有吃的,没有穿的,没有住的,他们的心思就不会安定,就会起来反抗,这个国家就会乱,这都是历史的教训啊,我们只要把百姓的生活改善了,百姓们有吃的,有衣穿,有房住,有安稳固定的收入和生活,他们怎么会起来反抗呢?”

“再说了,百姓生活好了,国家的税收也能稳定,国家也能随着百姓的生活好而富裕不是?”

“大华初定,朕因此决定要对百姓的生活全面进行了解,就是要先把百姓的生活问题解决了,这是根本问题啊,这个问题不解决好,大华就不会再发生动乱了。”

“这一路来,你们都看见了各地百姓的生活,他们真是太苦了,就拿燕郡这里百姓来说,这大雪封山,许多百姓都没有吃的,牲口都死的差不多了,回去你下发一道文书,燕郡今年先免除了一切税收。”

“燕郡这里明年生活好了再收税吧,再待几年,国家富裕了,整个华夏的百姓们,都不用缴税了!”

“你们回去后啊,要对百姓的生计问题拿出一个决策出来,总的仍然先按照大秦初期那样,鼓励百姓耕种,土地仍然掌握在官家的手中,等逐步解决了百姓的生计问题,再一步一步来,再过几年啊,我们要将土地全部分发到百姓的手中去,现在先不急着走这一步。”

“什么?”

“土地都分发给百姓?”

李公孙眼睛睁得大大的,惊奇地说道。

“是啊,土地分发给百姓的这一步路啊,现在还不能太急,先按照大秦初期的政策来走,逐步实现。”

“几千年来,土地都是掌握在官家的手中,还没听说要把土地分发给百姓的说法呢!”

王源御史也惊奇地说道。

“只有百姓手里有了土地,他们耕种才会积极,收成了是他们自己的,你们想想啊,如果土地仍然掌握在官家和极少数人的手中,百姓还有什么希望啊?”

“大华初定,朝堂上也没有任何派别,如今正是大好的时候,因此,这一步路也不能太急。”

“先稳定五年左右吧,再逐步实现土地分发百姓。”

“王御史啊,你回去后心思要全部放在如何解决百姓吃的问题上来,再想法解决住和穿的问题,先下发一道文书到各地去,首先要让百姓们填饱肚子。”

“诺!”

......

“涓子大人啊,你可辛苦啦!”

公子宇不让涓子大人下拜,一把拉住涓子大人的手,一边往郡守府里走着,一边微笑说道。

“陛下,昨日臣收到陛下即将来到赵郡,臣还不相信这是真的呢,没想到今日就见到陛下啦!”

“赵郡这里的百姓们都在翻地耕种了,朕这一路来看他们的积极性都挺高的,今年想必会是一个好年成啊!”

“陛下,按照大华的新规,百姓们听说税收少了七成多,都高兴得疯了,雪都还没有化完啊,他们就早早地开始下地翻地了,而且翻得还很深啊!”

“哈哈,都差不多把地都挖穿了啊!”

“好,百姓们积极,这是一个好的兆头啊!”

“陛下,你请坐!”

涓子大人的身上还有不少泥土,他回归自己座位上,吩咐府兵呈上茶来,王源御史和李公孙分别又与涓子大人见礼,众人畅叙了一会别情,涓子大人拿起他旁边凳子上的一本书籍,微笑说道:“陛下,这是府兵们在街上新买的一本书,没想到啊,陛下数月前在三国诗词大会上那些精彩的诗词和对联,都印上去了呢!”

“臣可是反复阅读,陛下的那些绝联真是精彩极了!”

“什么?朕的那些诗词对联都印了出来?”

大欢见公子宇有些新奇,前去将涓子大人手里的书取了过来,双手呈送给公子宇。

公子宇从大欢手里接过那本新册子,见不是很厚,打开来看,只见封面上题有《羽公子诗词集》字样。

他翻开第一页,见那印刷体显得极为粗糙,并不是官家所印,微笑说道:“这个好像是盗版啊!”

“哈哈,陛下,没想到这册子卖的十分好啊,听我郡守府上的府兵们讲,这册子市面上一出现,就被抢光了。”

“还这么抢手?”

公子宇一边翻阅,一边查看,见前面是他曾经在赵郡望江楼上写的那三句对联,紧接着便是他在稷下学宫千年诗碑下面作的那首《满江红》,后面则是三国诗词大会上的一些诗词和联句,甚至连他抄的那首《江雪》也在册子里,再后面则是那些对联。

“哈哈,陛下啊,你这些诗词真是十分精彩啊,可是你那句长联‘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焦枯,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戚远亲,谁肯雪中送炭!’可是有后联?”

“各郡不少才子都联不上啊!”

公子宇微笑着点了点头,说道:“这长联啊,朕当时也是临时想到了一句古联,这后联啊,也可这样写‘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

“这?”

涓子大人听得公子宇这后联,对仗十分贴切,与前联可又是两个意景,沉思了数息,哈哈大笑着说道:“没想到这后联竟是如此绝巧,只是啊,今朝科举臣仍是还有些不明白这是何意呢。”

公子宇知道,科举制度始于隋朝,现今这个世界还没有这样的科举制度呢,他微笑着说道:“涓子大人啊,这个科举啊,是一项选拔官员的创举,朕在一本古籍上得到启发,打算从明年开始,大华也开始进行科举的制度。”

公子宇见王源御史,李公孙都有些疑惑地瞧着他,他干脆说道:“科举就是在民间选拔一些官员出来,民间不是有许多读书的才子们吗?包括稷下学宫这些专门培养学子的机构里的学子们,他们许多人都读了几十年书,有的读了一生的书,靠自荐或者他荐才能走上仕途为官,那我们为何不开创科举制度的形式来选拔官员呢?”

“要如何开创科举呢?”

王源御史管史部,他对选举官员可是有些迫不及待。

“这个啊,就是大华朝在每年秋季的时候,开创一次整个大华的科举考试,选择几道题目,让那些读了数十年书的文人们,能够走入考场进行考试,成绩优胜者,朝廷可以进行择优录用在各个部门去。”

“陛下,这个办法好啊!”

“没想到陛下还有这样创新的举措,这以后的官员啊,人人都是文人学士,大华将来将会有更多能人去治理了。”

......

“赵王回来了?”

皇太后芯夫人惊奇地对蒙忌太尉问道。

“是啊,姐姐,赵王回齐郡来了,是钜子大人亲自陪同回来的,昨日臣弟陪同了一天,刚刚把赵王送到孤王村。”

“宇儿对赵王和钜子大人都十分看重,这样吧,弟弟呀,明日你陪同姐姐一起再去拜见一下赵王和钜子大人吧,宇儿还没有回来,姐姐既然知晓了,也得出面拜见。”

“可有痴儿的信息传回来?”

“痴儿如今统领了整个南越郡,她将赵王早先的部队都解散了,打发他们去南越乡下种地去了。”

“咦,痴儿这么决策,赵王会不会有意见?”

“姐姐放心吧,赵王并无意见,昨日在接见赵王时,他还对痴儿的这一决策大为赞赏呢!”

“赵王赞赏痴儿的这一决策?”

“是啊,姐姐你可不知道,赵王带过去的那些华夏老兵们啊,大多数已经都七八十岁的年龄了,那些老兵许多都退出了军队里,如今赵王留下的二十余万军队,也都是他们的后代,都已经超过了四五十余岁的年龄,并不适合再在军队里担负守责了,痴儿采取大华的优待政策,给每个老兵们分发了一些财物以及土地,他们都高兴地回归乡下去了。”

“原来是这样啊!”

“痴儿可真不简单呢!”

“钜子大人的身体可还好?姐姐也有数年再未能见他了,他对宇儿可是极好,对我们母子有恩呀!”

“钜子大人的身体还好,只是赵王的身体很不好,钜子大人担心陛下再不回来,赵王只怕等候不到陛下了。”

蒙忌太尉的脸色上显得有些忧虑,他昨日在接见赵王时,他见赵王的身体已经到了油灯枯竭的时候了。

“哎,宇儿也该回来了,他都走了这么长时间了!”

“是啊,陛下出去察看民情,这都出去了四个多月了,怎么还不见回来?臣弟还有不少大事需要呈报陛下啊!”

“弟弟,宇儿临走时将整个朝堂都托付给你了,你可得照看好朝堂上的那些大臣们啊。”

“姐姐,你放心,如今整个大华的大臣们都是近几年才选拔出来的官员,他们对大华都十分忠心,对陛下更是绝对忠诚,如今都为建设大华在努力使着劲儿呢!”

“嗯,这就好,弟弟的功绩,宇儿都瞧在眼里和记在心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