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深度工作

第一章 找到你的目标

有人说,我们是目标驱动型的一代。老实说,这确实是一件好事。在我的领英(LinkedIn)个人资料页上,“目标驱动型领导力”这一标签闪闪发光,仿佛是为了庆祝我最近完成了一门在线商学院课程。我的企业旨在帮助他人解决问题,我一直为此感到自豪。我们这一代人普遍很认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认为实质重于风格,意义重于方法。换句话说,至少我们会去尽可能地尝试一些事情。

但我认为,当谈到应该如何对待目标时,我们已经迷失了方向。或者说目标经常被作为一种概念来兜售,这种方式让我觉得十分不悦。撇开其他因素不谈,“目标”这个词有两种不同的含义。谷歌网站上显示,“目标”可以表示人们“做某事的原因”(输入“目标驱动”一词,就可以看到这类解释),也可以表示“一个人的决心”。对我来说,这意味着我们可以将“目标”简单分为两个概念,一个以目标为导向,另一个以过程为导向,这样做比较合乎常理。

但是,为什么每当听到有人说要找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以便能够享受生活时,我还是会嗤之以鼻呢?每当想到“目标”这一崇高的词语时,出于某种原因,我想到的不是医生或人道主义工作者,而是年轻的社交媒体博主们光彩夺目、充满抱负、目标驱动型的生活方式。他们的工作可能是人生导师或外汇交易员,常常去海滩度假或者在私人泳池游泳。在他们目之所及,要么有笔记本电脑,要么有一个最新的科技娱乐设备,与旁边的水域形成鲜明又危险的对比。这些社交媒体博主们的工作都没问题——我相信他们可以将工作做得很好,也相信他们可以为其他向往找到工作和生活的平衡点的人们树立榜样。但我和粉丝们可以看出,因为能够一直享受这种奢侈的持续满足感,这些博主为自己放弃了“平庸”的工作而开心。这让我觉得很不舒服,对此,我只能讽刺地给他们点上一个赞。

在任何职场生活中,把目标描绘成工作重心的前提都是:触发。我认为,我们的野心并非比我们的父辈更强大,但我们确实深深沉迷于前所未有的心愿中而无法自拔。“实现梦想”是我们在网上的变现途径,而不由自主地炫耀已经实现的目标也是我们的问题所在。如果在30年前就出现了互联网,我们很可能会一直在上面看到令人愉悦的美学语录,例如,“生活的目的就是有目的地活着”。这种感觉确实很迷人,但现在的不同点在于,我们已经将目标和工作牢牢地绑在了一起,我们颠覆了“努力工作可以获得金钱,最终实现目标”这一原始轨迹,并将目标置于我们职业生涯的首位,宣称目标是生活的必需品,而不是奢侈品。

在千禧一代被贴上“目标驱动型一代”的标签后,同伴互导平台Imperative在领英上进行了一项调查,询问参与者关于金钱、目标和地位作为就业属性的重要性的意见。调查数据显示,参与者年龄越大,其目标导向性似乎就越强:48%的婴儿潮一代[1]以目标为导向,相比之下,千禧一代和Z世代的这一比例分别为30%和38%,这一结果确实令人惊讶。但是对我来说,逻辑很简单,即我们一旦在职场中站稳了脚跟,会最先满足自己的需求,然后才会去努力实现目标。那么,即使人们从一开始就将金钱、目标和地位这三者的重要性混为一谈,也不足为奇了。我们对目标的看法已经发生了转变,从倾向于做有意义且充满激情的工作,演变为倾向于做同时给我们带来超常成就感和高额回报的工作。

人们将这一目标作为一种远大志向来宣扬,使得大家不再期望从工作中寻找意义和愉悦感,从而引发了普遍的焦虑:如果从经济层面、道德层面和情感层面都无法跟这种优越性相媲美,那就是你自己的问题。这很符合拉斯·哈里斯(Russ Harris)博士在《幸福陷阱》(The Happiness Trap)一书中的现代职业观。哈里斯博士认为,幸福感指一种可实现的、持续的、稳定的峰值状态。但他没有说的是获得幸福感的关键在于人们需要拥有各种情感体验。在类似的意义上,我们似乎已经掉入了一个他人精心布置的目标陷阱——因为深深沉迷于目标,我们就会一直热爱工作,并从工作中获得快乐和满足感。在我们憧憬无忧无虑的生活时,在我们将“目标”定义为工作中的终极追求时,这一陷阱都在虎视眈眈地等待我们的到来。将这一点与我们的忙碌文化结合起来,就可以得出一个逻辑自洽的结论:如果“实现目标”就是我们的终极目标,而且这一“目标”又与工作紧密相关,那么我们就需要一直工作下去。

我们现在的目标比青少年时期选择的目标更为复杂。刚开始工作时,我们会选定一个目标,然后一生都致力于实现这一目标。毕竟,14岁就通过考取普通中等教育证书(GCSEs)[2]来选专业,我们又怎么能够知道自己的终身目标是什么呢?当我们从学生身份过渡到职场新人时,当我们还在学习职场的游戏规则时,如何才能更加深入地认识自己的目标呢?答案很简单,并非我们不想这样做,而是做不到。

我希望大家能够转换一下思维方式,从执着于实现单一目标(这个目标可以让我们赚钱谋生,并带来成功)转换到激励他人去做出改变,使他人不断变得更好这一思维模式。即使你真的认为你有一个与工作相关的远大目标,你的生活中一定还有无数其他你喜欢的和想要深入发展的事情。正是通过觉察这种多样性,我们才能更轻易地明白何时应该向前一步、更加努力地工作,何时应该停下来放松一下,以及何时应该重新评估我们的方向。我们要学会庆祝微小的胜利,并最终从日常生活中获得更大的满足感。虽然现代社会迫使我们设定了许多硬性目标(生活要以工作为重心),但我们也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做一些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事情,这样就不会因为没有充分利用时间和精力而落入郁郁寡欢的境地。

我们在生活中只设定一个目标,并且期望这个目标能够解决一切问题,这种做法就像是我们只有一个朋友,当我们外出、在家、放声大哭、开怀大笑,或是遇到工作难题和家庭纠纷时,只能找这唯一的一个朋友来倾诉。虽然有些人可能比较幸运,能够拥有一个灵魂挚友,但我们大多数人在每个生活阶段都会遇到很多人,在不同时刻需要依赖不同的朋友,这些朋友与我们一同成长,一同前进。一路走来,我们可能会失去一些旧朋友,遇到一些新朋友,这才是生活的真谛。同样,为了获得满足感,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工作外,我们都需要在生活中的不同领域培养不同的爱好。归根结底,无论这些爱好对我们而言意味着什么,大家都期望从目标和爱好中获得愉悦感和持续的满足感。

你可能有些疑问:为什么我们的话题直接上升到了哲学高度?坦白讲,这就是大环境的走向。喧嚣忙碌的资本主义向我们兜售了“单一目标”的价值理念,并将我们的身份与工作联系起来,以使我们更加努力地工作。但这只会让我们专注于实现目标,从而忽略了健康的工作方式。从长远来看,当资本家们期望我们在一个新的职业迷宫中努力工作,而且被迫不断延迟退休时间的时候,这一期望不但贻害无穷,而且极不合理。无论我们如何看待资本主义,它都对我们有着深远影响:我们如何看待成功?是什么让我们感到满足?我们是否相信这一切都是合理的存在?资本主义是否“只是资本家的一种偏好”?我们要将资本主义视为一种社会背景,这一点很重要。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在选择目标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来塑造目标,而不是让目标来主宰我们的生活。我的目标分为不同的层次,细致入微,同时又不断变化。有时候,拥有目标就意味着我们能够创造一些令人惊叹的东西或做一些人道主义的事情,而其他时候,拥有目标可能意味着不眠不休地开会。在人生的某个阶段,为了继续向前迈进,我们必须要去做自己讨厌的事情,这是我们的人生常态。不管我们是“斜杠青年”还是传统的上班族,拥有目标能够让我们自由地创造我们热爱的生活。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我的目标是:不为自己设定单一目标,这使我能不断设立较小的、阶段性的目标来激励自己工作,并确定我应该在何时停下来休息一下,以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

“斜杠”

艾玛·加侬(Emma Gannon)在其著作《个体突围》(The Multi-Hyphen Method)中定义了这一词语。该词语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组合职业”,这种工作方式基于各种技能导向的工作,因此人们需要用多个标签来描述自己(正如作者自身的标签:播客主持人/记者/作者/主持人/讲师)。

之前,我们用很长的篇幅谈论了目标驱动型的工作方式,接下来,我们将要谈一谈自我实现这一话题。

我第一次注意到现代意义上的“自我实现”一词,是在菲比·洛瓦特(Phoebe Lovatt)的《职业女性手册》(The Working Woman’s Handbook)一书中(这本书里有许多实用的建议,强烈推荐大家阅读一下)。当时她采访了美国时尚杂志《青少年时尚》(Teen Vogue)的前任主编伊莱恩·维尔特罗斯(Elaine Welteroth)。维尔特罗斯在采访中表示:“我们都有义务去实现自我,这是你在这个星球上生存的唯一目的。如果你觉得自己是为了某种人生目标而存在,那你就必须去实现这个目标。”

起初,我确实不太明白“自我实现”这一概念。事实上,我觉得这个概念具有误导性。当看到“单一目标”时,我首先想到的是:“又有一个人在宣扬尽早确立‘目标’的重要性。”尽管维尔特罗斯在表述中加入了“如果”一词,我仍然感觉她像是在描述一个终极目标,一个激情至上、需要我们时刻去追求的目标(好像确实没有什么能够阻拦我们去追求这一目标)。所以,我放下《青少年时尚》(Teen Vogue)杂志,开始阅读一些深入的心理学著作,并决定进一步研究一下这个概念。

“自我实现”一词源于马斯洛最为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将自我实现置于需求金字塔的顶端,意味着自我的完全满足。马斯洛认为,只有在满足其他一切需求(食物、水、身体和心理安全、亲密的人际关系,以及自尊和成就感)后,人们才有可能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因此,人们很难达到这一层级。在这一前提下,我同意 维尔特罗斯的观点,即我们一直以来都在追求满足感,无论能否实现自我,我们都应该持续追求这种满足感。但随着我们来到需求金字塔的顶端,因为需要同时满足太多不同的需求,我们突然觉得压力倍增。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对自我实现这一概念有了更多的了解,并试着将其与现代的工作和生活结合起来,从而想到了一些非常有趣的解决目标问题的方法。

关于自我实现,词典给出了简单的定义:“一个人能够发挥或者展现其才能和潜力(尤指每个人的驱动力或需求),即为自我实现。”

虽然我很少借用心理学家的理论,但对我来说,如果将自我实现置于当今的社会背景下看,这一概念就意味着:无论是在工作还是在生活方面,我们都需要拥有各种各样的爱好。正因为我们认为获得满足感是自己的终极目标,也是基本需求,我们才需要持续努力以获得满足感(我正在追求自我实现),而不是将其视为一种工具(我已经实现了自我)。如果能努力在工作中实现自我,我们就是在不断地践行这一理念:相较于以“实现目标”和“获得满足感”为终极目的,我们会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实现目标,获得满足感,即使最终没有实现目标,也不会因此感到沮丧。从这种意义上说,当我们一直在做自己热爱的事情时,就是在不断实现自我。这些事情既包括与所爱之人聊天之类的小事,也包括从事时装设计职业之类的大事。

维尔特罗斯认为“我们所遭受的磨难并不会为我们带来荣耀”,我觉得这句话很有道理。她认为,世界上并不存在这样一个终极目标——我们为其承受痛苦,但因为太过热爱这个目标,在努力时就不会觉得是在受苦。相反,我们有义务将工作与爱好结合起来,并在其中倾注更多的热情。对我来说,维尔特罗斯强调了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发现目标和爱好的重要性,我们要尽力将工作与爱好结合起来。但同时也要理解,这样做并不总会立即给我们带来快乐,我们只是在践行一位职场人士的职责。

越能理解这一原则,就越能将自我实现看作一种将工作和生活逐步结合起来的方式,这种方式比任何常规、新颖、扭曲的目标都更加细致入微、层次分明。“工作”是一个动词,虽然我们将其视作一份职业,但它确实是我们在做的事情。为了享受工作,我们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寻找快乐。我确实相信,通过彻底重新定义“目标”这一概念,我们对其的理解也更加深入。这一定义摒弃了这样的想法:我们的终生目标就是做一份喜欢的工作,这份工作会不断带来快乐和成功(以及帮助我们支付日常开销),但无论是否热爱所从事的职业,我们都无法切实地在工作中体验到愉悦和激情。我并非要说服大家坚持做一份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只是我们可以将工作和爱好结合起来,或者努力在工作中投入更多热情,以使自己更加享受这份工作。自我实现的美妙之处在于,它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工作并非生活的唯一目的,并且告诉我们如何让工作服务于自身,以及如何在工作中发现快乐。自我实现能够帮助我们积极看待当今的职场生活,并带领我们走上正确的道路。

毋庸置疑,我们需要特别考虑实现“目标”这一问题。白领和中产阶级人士是目标驱动型工作理念的坚定支持者。在我们的文化背景下,总会有人喜欢“自由职业者”的工作方式,认为这一职业非常光鲜亮丽,但这种方式和传统的辛勤工作的方式有所区别,或者说,我们不需要再用看待传统的辛勤工作的方式来看待自由职业者的工作。正因为如此,我认为我们有必要对此展开讨论。即使很多人已经到达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顶端,他们仍然认为自由职业充满了不确定性。与50年前相比,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有了许多新选择:我们应该如何工作?应该为谁而工作?前所未有的行业和工作种类似乎每天都在涌现。新型“信息技术类”工作不断出现,这让我们感到困惑和不知所措,但有人说:“我们应该为自己有权去选择这些机会感到庆幸。”面对如此众多的选择,在试图确定目标的时候,我们确实很容易迷茫。大量的机会摆在眼前,如果我们无法做出选择,就会觉得是自己出了问题,从而苛责自己。

最令人困惑的是,虽然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拥有更多选择,但对工作成就感的看法却非常狭隘。然而,想要轮班工作、支付账单,同时还有时间和精力和朋友出门,这有什么不对呢?为什么我们会认为拥有“单一目标”很崇高,而不愿意承认拥有“单一目标”这一想法很不现实,也不是很多人真正想要的生活呢?想要努力工作、赚取金钱,以获得经济自由,使自己生活得更加充实,这是一件非常有成就感的事情,相比于幻想成为一名前卫的皮短裤设计师,这一想法要更加实际一些。那么,为什么我们会认为这一想法无法带来坚实的财富保障呢?是因为我们认定这一选择无法成为自己的目标吗?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我们为何瞧不上那些无法倾注所有热情努力赚钱的人呢?在我看来,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追求不同的爱好,而不是试图通过实现单一目标来满足自身的日常需求,这才是公正地看待工作的唯一方式。

在匆忙寻找目标明确的完美职业时,我们似乎忘记了一件事:我们本可以从父母那一代学到很多东西。即使工作只是为了谋生,我们也可以试图在工作中发现自己的爱好。社交媒体令我们沉迷其中,不断发展的技术让我们对即时满足感越来越上瘾,进而使我们像避开瘟疫一样避开讨厌的一切,只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其实,通过不断磨炼技能,打造自身优势,我们可以受益良多。但与此同时,有些人会认为“变化”有百害而无一利,这种观点已经过时了,我们应该摒弃。现在,我们这代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能力去拥抱变化,并相信“改变”工作通常并不意味着放弃工作,而是为了更好地向前迈进。关注自我实现,意味着我们即使转换了职业路径,之前花在学习和探索上的时间也不会浪费。正如我们都耳熟能详的那句话:随着成长,我们的爱好和价值观也会发生变化——这是人生的必经之路。

你可能会想,上面这些内容确实很有道理,但如何才能在工作中做到自我实现呢?我们可以把自我实现看作不同爱好的长期积累:如果我们每天都做许多令自己充满激情的事情,那么,从理论上来说,我们就找到了自我实现的关键。这些兴趣爱好可以是暂时的,也可以贯穿整个职业生涯。一旦我们发现了它们,正如维尔特罗斯所言,我们就有责任去探索和维持这种爱好。我们需要明白,我们喜欢什么?什么给予我们动力?或者换句话说,在这个充斥着外部干扰的世界里,什么能够让我们快乐地沉迷于其中?

现在,你可能正在读这本书,并担心自己没有任何爱好(其实很多人都会这样想)。在当今社会,每当听到“爱好”这个词时,我们很容易想到一些具有创造性的东西:音乐、艺术、设计、电影、摄影、表演、舞蹈等。我们倾向于将创造性爱好视为最有“成效”的方式,并对其他类型的爱好不屑一顾。难道一个人的其他爱好就不能具有实用性吗?如果有呢?这类偏见实在是太无聊了。

因此,我们需要拓宽“爱好”的含义。我认为“爱好”是一种兴趣或任务,当我们专注其中时,就会进入一种心流状态,并感到满足。例如,我喜欢将事情概念化,也非常擅长做思维导图。我喜欢从单一的想法中推导出一个概念,放下手机,然后专心地去研究这个概念。我认为,与一些宏大爱好(时装设计或者舞蹈)相比,思维导图是一种微小爱好,是一种适合于任何工作的活动。每当我想到一个营销活动,设计出一个作品,甚至想出一种新的工作汇报方式时,我都会用到思维导图(在IBM任职时,我甚至可以将思维导图和Excel表格结合起来汇报工作,这件事情至今仍让我引以为傲)。可能你已经发现了自己的宏大爱好,但却很难辨别出自己的微小爱好。是什么让你忘记了时间?是与有趣的人交谈、设计图像、讲述故事吗?这些事情都可以成为你的微小爱好。

心流

对于心流,我最喜欢的描述是:在一种状态中,人们全身心投入到一项活动,似乎其他一切事情都无关紧要。这种体验令人感到非常愉快,以至于即使需要付出巨大代价,人们也会坚持去做这件事情。

对我来说,当我将“爱好”看作一款找出长短的游戏时,就能更加轻易地理解这一概念。从短期来看,做喜欢的事情会为你带来成就感——如果一整天都沉浸于某项工作,下班时,你总是会感到更加充实。从长期的角度来看,你将不再满足于这种零星的充实感,转而更加注重自我实现。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专注于追求这种微小的和宏大的爱好,随着时间的推移,你就能够实现自我。每个人达到自我实现的时间期限都不同,但你确实能够感觉到(也许你已经感觉到了)这一时间的更迭,或者可以预估一个目标达成的时间。需要注意的是,所有工作都存在令我们感到厌烦的地方,即使我们身处自己热爱的行业,有时也会倍感压力,从而出现负面情绪。因此,我们需要调整好心态,坦然接受这一事实。

在现实中,宏大爱好通常由许多微小爱好组合而成,这就是我们喜欢微小爱好的原因。但如果不喜欢做一件事情的过程,就很难享受事情做成后的成果。比如,医生是一份很伟大的职业,也许你也很想成为一名医生,但如果你不喜欢动手缝合伤口,就不会想当一名医生。之前在IBM工作时,我很享受公司带给我的光环(以及薪酬),但归根结底,我不喜欢那里的工作过程,因此后来选择了离职。如果当时我留在这家公司,只有每天都处理很多工作,才能得到一点满足感,长此以往,相信我在这家公司也不会待太久。因此,我们如果能确保每天都在一些微小的爱好上面花些时间(在某些日子投入更多时间),就能在喜欢的事情上走得更远。即使要在短期内做一些不喜欢的事情(例如被迫考取资格证书、索要发票、申报税费等),我们也不会觉得无聊。

现在,我们需要谈一谈理论,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实践这一概念。从现实意义上来看,如何才能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呢?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可能已经不知不觉做了很多事情。人类都有自我满足的天性,即使我们喜欢的事情并不能改变生活,但我们还是很乐意多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

第一步:审视目前的工作状况

首先,你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认真地审视自己目前的工作状况。

●你喜欢花时间做什么?

●你不喜欢哪些事情?

●让你开心地结束一天的工作的原因是什么?

●让你筋疲力尽甚至沮丧地结束一天的工作的原因是什么?

第二步:考虑你的选择

在目前的工作岗位上,你有没有办法多做一些你喜欢的事情?关于如何做到这一点,下面是我给出的一些建议。

●参加额外培训,努力提升你的技能。

●在工作中承担更多责任。注意,这意味着你将增加额外的工作量(至少在最开始是这样,因为在承担更多工作时,你通常不能立即放下原有工作),所以在做决定之前,要听从自己的内心选择。

如果你在工作中采纳了上述所有建议,也发现了自己的微小爱好,但仍难以在工作中实现自我,那么也许是时候做出改变了。

在做出极端的决定前,问问自己:真的需要换工作吗?

问题1:在所在团队中,有没有你喜欢的岗位?这个岗位和你的岗位有什么不同?

问题2:是否可以和经理谈一谈,尝试变换岗位,以更好地追求自己的爱好呢?

对于上述问题,如果你的答案都是否定的,那么确实应该考虑换一份工作了。为了找到能够帮你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的岗位,回顾一下你在第一步里的答案,问问自己:哪份工作可以让你更好地发挥潜力?为了确保能做出正确的决定,避免再次陷入目前的处境,你可以问问自己如下几个问题。

问题1:最初为什么选择现在的工作?

问题2:换工作时,需要考虑哪些工作因素(薪资期望、工作地点等)?

问题3:什么样的工作既不会侵占个人生活,又能让你履行工作职责、维持生计,还可以让你在业余时间里实现自我价值?

一生中,也许你会多次问到自己这些问题。我们都处于不断的变化中,在不断成长时,我们无法期望自己总是处于静止的幸福状态。现在,人们比以往更加希望可以将生活与事业分开,至于成功与否,这取决于我们如何尽可能地面对和掌控这种矛盾。我觉得,在面对自己不喜欢的工作时,你也可以允许自己适当抱怨,不需要假装对自己的工作感到满意。但是,你不能为了实现自我,就任性地冲出家门,丢下工作不管。这两种情况之间存在着很微妙的界限,只有你才可以真正去定义这一界限。自我实现的美妙之处在于它的多元性和主观性——在一个浮躁喧嚣的世界里,如果你能够实现自我价值,就是独一无二的存在。一旦你实现了自我价值,就可以站在自己的角度来审视这个错综复杂、令人困惑的工作世界,从而更加自信地去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同样,自我实现也能让你放下焦虑,不再为了使工作更有意义和成就感,而去改变整个生活状态。也许我们需要花点时间来了解一下,什么会有助于实现自我价值,什么可能会发生变化——最重要的是,什么会随着我们的改变而发生变化。读到这里,让我们一起达成以下共识:我们是复杂的生物,我们的世界并不会因为单一目标而变得简单。因此,不要再在生活中执着于追求单一的线性目标了。

这一共识也适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在工作中,虽然能够发现自己喜欢的领域非常重要,但我们不应该只追求在工作中实现自我。在生活的不同领域,知晓哪些事情能够令自己感到满足和快乐,是我们得以踏实生活的关键。一旦我们做了许多喜欢的事情,无论这些事情是什么,我们的生活质量都会得到提升,这一道理似乎很明显。但我并非指:如果我们在工作中擅长演讲,就应该做一些演讲稿,然后常常在朋友们面前进行演讲;如果我们热爱工作,就应该一直拿着手机处理工作消息……以上这些做法都不是我们讨论这一话题的本意。但在工作和生活中,人们确实可以通过进入心流状态而受益,我们将在第三章中进一步讨论“心流”这一概念。读一本好书,看一部不错的电影,和朋友一起开怀大笑,出门放松一下,听听美妙的音乐,认真做一顿美食,这些事情都可以让我们进入心流状态。在生活中,我们可能会做一些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例如人道主义工作,或照顾所爱之人,虽然这些事情没有金钱回报,但这些事情可以给我们带来无限的满足感。我们可能在努力工作和关怀自我之间达到平衡状态,或者深陷其中一种状态无法自拔,但只有在工作和生活中都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自我价值,才是最重要的事情。想要在工作和生活之间达到平衡,需要遵守的第一条规则是:不要执着于在工作和生活中都投入同等的精力,而要在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即使我们实现了自我价值,也并不意味着我们的身上从此就环绕着胜利的光环,从此可以一劳永逸。如果为了这一目的而追求自我实现,那我们永远也无法完成这一目标。毕竟我们都是普通人,能做的就是学会了解自己,了解我们的工作习惯、弱点和局限性,并以此为基础认真生活。

最重要的是,自我实现拓展了我们对于成功的整体认知。与“目标”非常相似,从我们出生那天开始,人们就在不断地提醒我们什么是“成功”。无论我们选择走哪条路,或者开辟了属于自己的道路,在某个时刻,总有一些人或者一些事会告诉我们终点线的风景,也会试图为我们定义必须达到的终极目标。如果你是一名律师,就要努力成为律所合伙人;如果你是一名女士,就要和一名男士结婚,然后拥有健康、有出息的孩子们;如果你在企业部门工作,就要努力成为一家跨国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在永不停息的生活洪流面前,如果我们认为成功是一种静止的客观状态,就会显得很奇怪。当我们不再执着于达成目标,而是开始重视每天能够获得哪些成就感,也不再盲目追求“终极成功”这一模糊概念时,就会夺回自身的控制权,并将这种权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这就是我们要做出的转变。

只要专注地做能够帮助我们实现自我价值的事情,并且诚实面对自己,我们就拥有了力量,可以实现自己所定义的成功。在过去50年中,我们生活的世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为人父母”“成为畅销书作家”“银行存款超过7位数”,这些设定不再是成功的唯一标准。当然,这些事情也可以帮助我们实现自我价值,虽然它们可以成为我们的奋斗目标,但绝不应该是唯一的目标。在全新的职场环境中,自我实现重新定义了传统的成功和目标的概念,这是关键所在,也是其区别所在。我们的目标就是自我实现,因此,无论是深度工作还是关怀自我,这一新的定义都可以帮助我们界定所做的事情。

这意味着,为了自我实现,我们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生产力(稍后我会解释“生产力”这一概念)。其实,具有生产力并不一定意味着我们需要辛勤工作,但确实意味着我们需要不断前进。有时候,我们只是合上笔记本电脑,休息一会,就能更好地提升之后的工作状态。我并非指“因为专注于自我实现”,我们就应该只做我们喜欢的事情,而是指我们应该有意识地采取一些方法,以便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这些方法可能包括:听一些无聊的讲座,以帮助自己找到一份能够实现自我价值的工作,或者只是埋下头来,认真去写一封书面求职信。我之前提到过,有时高效工作就是关怀自我的最佳形式,这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我的意思。

通过这一章内容,我不是让你执着于去提高生产力,而是希望你能够得到一份生产力蓝图,以帮助你更加努力地工作,进而在“目标”“爱好”和“自我实现”这些正确的方向上继续前进。


[1] 婴儿潮一代泛指1946年至1965年出生的人。——译者注

[2] 普通中等教育证书的英文全称为General Certificate of Secondary Education,是英国学生完成第一阶段中等教育会考后获得的证书,即英国普通初级中学毕业文凭。——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