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治愈隐性虐待:10种从心理虐待中康复的实用方法
- (美)斯蒂芬妮·莫尔顿·萨尔基斯
- 11278字
- 2023-11-07 17:49:50
第1章 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
一段有毒的关系是什么样子的,如何识别有毒之人
没有人希望陷入一段有毒的关系。然而事态突变,不知不觉间便危机重重。例如,你的雇主看似处处为你着想,但后来你发现他常常厚此薄彼;伴侣起初对你大献殷勤,但他的虐待倾向与日俱增;再者,你可能在不健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母亲只有在不喝酒时才对你关爱有加,或你的兄弟姐妹在家中备受宠爱,而你却备受冷落。有毒的关系可呈现出多种形态,有些甚至十分隐秘,当事人要经历数月乃至数年的折磨,才能看清现实。
这段关系真的有毒吗?
你可能会说:“就是因为知道有毒的关系的存在,我才来读这本书的。”但你也许并不清楚自己是否正处于有毒的关系中。现在,不妨问一下自己:下列说法有多少与你的情况相符?
1.自从认识这个人之后,我的身体有了更多的病痛——其中一些病痛纯粹是由压力导致的,或是因压力而加剧。
2.值得信赖的朋友和家人都说,与此人来往不利于我的身心健康。
3.这个人的一言一行令我有被贬低的感觉。
4.与他的交往使我一直处于情绪混乱的状态。
5.我不再相信自己的判断。
6.我将别人的需求放在自己的需求之上。
7.我因为他人的过失而责备自己。
8.我发觉自己逐渐失去了往日的活力。
9.我始终觉得自己不够好。
10.我的工作遭人破坏/我的设备遭人入侵。
11.我花费许多时间在网络上搜索相关状况,但迟迟不肯采取行动做出改变。
12.这个人煽动我的同事、朋友和家人与我反目。
13.她告诉我,我是个疯子,没人会爱我。
14.他对我说了很多刻薄的话,并宣称那些话来自我的家人和朋友。
15.这个人告诉我,很多人都知道我是个疯子。
16.我害怕改变现状或离开这段关系。
17.这个人推搡/殴打/掌掴我,或者阻止我离开。
18.我的生存权受到严重威胁/我觉得自己低人一等。
19.我有自我伤害的行为。
20.因为这个人,我曾想过结束自己的生命。
如果你认同其中一条说法,那么你可能已经遭遇有毒的关系了。你认同的说法越多,可能性就越大。简单地说,若一段关系中存在操纵、虐待、情感操控(见第17页),那便具备了“有毒”的条件。这段关系会在精神上、情感上,甚至身体上为你制造伤害,让你失去自我。你自认是个通情达理的人——至少在陷入这种关系之前是这样的。现在你可能觉得自己只是一副空壳。有毒之人就像能量的吸血鬼。哪怕只是靠近他们,就会让你感到自己被掏空。
值得注意的是,你可能在想,“我的情况似乎没有那么糟糕;我听到过其他更糟糕的情况”。要知道,有毒和虐待关系有诸多迹象,因此并不一定要满足上面所有20条陈述。有毒的关系通常在一开始没有明显的异常,但其威力随时间推移逐步显现,而你却难以察觉。请查阅第12页“这是虐待吗?”获取更多细节。
表现出有毒行为的人通常也有自恋倾向,在这本书中,我偶尔会把有毒之人称为自恋者。自恋者倾向于不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觉得自己应该享有某种特权,表现得好像比别人更“高贵”,通常以自我为中心。在自恋者心中,“他人”是拿来利用的。你可能觉得自恋者在向你表示同情,但其实她只是在展示辨别他人情感的能力——她的话语背后没有真情实感,只是让你误以为她在乎罢了。你或许听说过自恋型人格障碍(NPD),人们可能有自恋的迹象,但并不一定是自恋型人格障碍。自恋的程度有轻重之分,轻者可能只在压力骤增时才显现出来,而重者,一系列的自恋症状会影响他的正常生活和人际关系。(当然,没有自恋特征的人同样可能是有毒之人。)
以下迹象也可用于判断有毒的关系或状况:
• 病理性说谎。
• 抱怨你或他人的行为,但拒绝任何解释或反馈。
• 将自己描绘成所有关系中的受害者。
•“拉力+推力”行为——在“惩罚”和“奖励”你之间来回摇摆。
• 让你和其他人对立,或让孩子们相互对立。
• 不尊重他人的界限。
• 阴晴不定,喜怒无常。
• 骚扰和跟踪。
• 威胁要通过法律手段使你破产。
• 抛弃你,或威胁要抛弃你。
• 在密闭空间(如车内)对你高声吼叫,令你无处躲避。
• 在离家很远的地方,将你抛弃在半路。
• 怂恿你伤害自己。
• 将他们所犯下的错误归咎于你。
• 对你恶语相向,而事后坚称只是开玩笑。
• 贬低你。
• 任何形式的身体虐待,包括阻止你离开。
• 对儿童和宠物的虐待。
• 翻阅或隐藏你的物品。
• 当你出门在外时,擅自进入你家。
• 拒绝谈及他们对你的所作所为。
• 侵入你的电子设备。
• 告诉你有人讲过你的坏话。
• 拒绝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 破坏你在别人心中的声誉。
• 未经允许,用你的名字签署文件。
• 偷窃你的东西,包括未经许可使用你的信用卡,或以你的名义开设信用卡或其他账户。
• 迫使你辞去工作,将你困在家里。
• 指责你为自己辩护。
• 强迫你去工作。
• 威胁要将你驱逐出境。
• 没收你的护照或其他法律文件。
在情侣关系中
• 长期的不忠行为。
• 经常提起前任们,并对他们横加指责。
• 强迫你进行性行为。
• 强奸,包括在你睡觉时或无法明确表达个人意愿时,与你发生性关系。
在家庭关系中
• 强迫或胁迫你照料年长或生病的家庭成员。
• 威胁要与你断绝关系。
• 与你的伴侣或配偶调情或试图搭讪。
• 平时极少往来,却突然到家里找你。
在工作场所
• 抢走你的功劳。
• 在你不知情的情况下,频繁或大幅度地更改截止日期。
• 在毫无根据的情况下,对你的工作表现给出差评。
• 不允许你在工作日内适当休息。
• 强迫你透露请病假的原因。
• 将你私下向老板说明的健康问题泄露给同事。
• 拒绝支付你的工资或出具纳税证明。
• 威胁要因一些小错而解雇你。
• 指使你伪造文件。
上述任何行为都是值得注意的,如果你还没有咨询过治疗师或心理健康专家,我建议你与他们见面,讨论你的情况。(在第6章中,我们将深入介绍心理健康专家——他们是谁、他们如何工作,以及如何与他们交流。)
有毒关系的三个阶段
除了上面列举的行为,还可通过有毒关系的三个阶段来进行判断识别,即理想化、贬低和抛弃。三个阶段按照我列出的顺序出现,让我们依次来看。
有毒之人巧舌如簧,擅长做表面文章。一开始,你觉得表里如一。例如,新男友用甜蜜炮弹对你进行“狂轰滥炸”。在他眼里,你是最独特的存在;他还用各种礼物表达对你的崇拜。你的老板可能告诉你,你是公司里最聪明的员工。你的哥哥当着你的面跟朋友说,没有你他会无比失落。你的闺蜜告诉你,你是她唯一需要的朋友。他们将你视作“人间理想”,仿佛你是完美无缺的,这就是有毒的关系中“理想化”的阶段。然而,这并不是他们的真实感受。
自恋者需要得到呼应,或者说需要一个让他的自我得到满足的方式——倘若有人称赞他、宠爱他,不断给他关注,他就可以掩盖深层次的不安全感。“甜蜜炮弹轰炸”就是把你留在身边的伎俩:你爱听什么,他就说什么,你更可能愿意跟他深入来往。按理说,开始一段新的关系总会给人兴奋和新鲜的感觉;但理想化阶段的甜蜜攻势有些太过猛烈了,它产生的美妙感觉令人难以置信。如果有人急于和你确立关系,企图将你彻底占有或让你脱离原有的圈子,那么你要非常警惕。你可能发现你和这个人有很多共同点,多到令人毛骨悚然。然而,他只是刻意跟你保持同步,为你制造默契的幻觉。他可能会问你是否已经全情投入,一旦得到肯定答复,确认你落入圈套,“贬低”就开始了。
“人间理想”逐渐变得一文不值。首先,这个有毒的人可能会小声对你品头论足——关于你的外表或你的行为。然后,她可能开始公然发表评论,甚至在其他人面前批评你。她开始挑剔你无法改变的事情,例如,你的身高或身体的特征。曾经你做什么都是对的,但现在一切都变了。你感到尴尬和羞愧。你开始责备自己。这个曾把你视若至宝的人,怎么会认为你很糟糕?
你发觉她在大家面前总是那么美好。你认识的每个人都崇拜她,或者至少认为她是个不错的人。然而,当她生气时又换上另一副面孔。抓到她的破绽时,她一定会否认或指责你,绝不会表示忏悔。她说,你看到或听到的不是真的,你这么想一定是疯了。
每隔一段时间,她又会重新示好。有时是在吵架之后(尽管她从不为自己的行为道歉);有时,贬低似乎没有任何原因就发生了。这种反反复复的行为被称为间歇性强化。由于不知道“美好”版本的她下次何时会出现,你往往会坚持守候更长时间。低谷十分难熬,但美好时刻的“奖励”着实美妙。我们的大脑会对这种不可预测性上瘾,离开这段关系也就难上加难了。作为一个有同情心的人,你可能会为她的反复无常而责备自己(觉得自己负有一定责任,但我想让你知道的是,现在的状况不是你的错)。有毒的人极有可能跟你说过,她变成这样完全是因为你先前的某些行为。这种推拉撕扯的有毒关系还会导致创伤性联结(我稍后会在本章详述)。
失去宠爱的你很快就要被抛弃了。“抛弃”和最初的“理想化”一样突然,一样强烈。你遭受双重打击——你幻想中美好的他根本不存在,而他现在的样子令你崩溃。
抛弃是迅速而残酷的,并且往往难以理喻。愤怒有时是抛弃的导火索。你以某种方式伤害到他的自恋,或威胁到他的自负。例如,你没有“服从”他,你戳穿了他的欺骗行为,他知道你就快看透他的把戏了,或者你谈到他的行为令你担忧。导火索可能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总之你即使思考很久也很难搞清楚他为什么突然怒不可遏。要记住,你没有做错任何事。
有毒之人通常不太认可客体恒常性(object constancy)——这一心理学概念表示的是就算一段关系中出现矛盾和波折,这段关系依然能够稳定存在。一个健康的人会与他人相爱,但她也会接受伴侣或朋友偶尔做一些让她不高兴的事情。一个健康的人也明白,她可以在互相尊重的前提下解决这些问题。自恋者崇尚“焦土作战”,他会以一种丑陋的、令人震惊的方式结束一段关系。
“当他知道自己得到我了,贬低就很快发生了。抛弃是冷酷和残忍的。他完全变了个人,好像从未心动过。他的眼神没有温度,没有感情。”
——阿伊莎,32岁
阴魂不散
在抛弃你之后,有毒之人可能会将你晾在一边,偶尔投来些许关爱,防止你彻底离去。当她认为就要失去你时,她会阴魂不散,试图把你吸回到有毒的关系中。一旦她觉得已经给予你相应的“惩罚”了,或渴望获得更多关注了,抑或你有新的用处了,她可能会联系你。有时她会留下一条隐晦的短信来诱惑你回话,或者她会发一条语音留言,表现得好像你们两个人的关系仍然很好。
正常的想法是,也许她这次改过自新了——当对方表现不好的时候,我们往往会期待某种程度的改观。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一个有毒的人还会故技重施。她可能只是在确认,你是否愿意回复她的信息。这就意味着,人们往往无法一次性就彻底告别有毒的关系。
幸好这些伎俩同样有迹可循。他们可能会告诉你他们想你了——但他们很少为自己的行为道歉。如果你要求他们道歉,他们的态度可能立即从友好变成咄咄逼人。为了能将你挽回,她们可能什么话都说得出口。她会向你承诺事情会变得不同,或者提供她认为能让你回到她身边的确切条件。例如,前男友可能会告诉你他终于准备好结婚生子了;你的母亲可能会说她决定尝试戒除酗酒的12步治疗法;或者如果你留下来,老板同意给你加薪。然而,当你回到这段关系后,这些计划却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当你提起这个话题时,对方要么选择回避,要么会说正因为你做了什么,所以他才重新考虑这些承诺。这种自恋者的画饼术被称为“伪造未来”。你感受到的情感虐待只会更加严重。你很可能发现自己的身体也会受伤,我们将在第11章进一步探讨这个问题。
最让人不解的是,有毒的关系有它短暂的美好。当沐浴在美好之中时,你会希望它永远延续下去。然后,有毒的部分便开始了,这种模式是典型的虐待循环。如果一段关系在90%的时候是美好的,但在10%的时候是不健康的,那么它仍然是一种有毒的关系。仅仅因为某人有时对你很好,并不能抵消其虐待行为。
“当我和他在一起时,我真的无比快乐。他把我推下楼梯,扇我耳光,还跟踪我——这些时刻除外。”
——帕姆,29岁
这是虐待吗?
当我与客户见面,并将他们所经历的事情称为“虐待”时,他们最初是抵触的。在描述你们的关系时,你可能不愿使用“虐待”这样的字眼。你可能会想,“他有些暴躁,但我不会称之为虐待”,或者“我们只是冲突比较多而已”。重要的是要认识到,虐待行为有多种形式。我们通常认为虐待指的是身体暴力,例如,打人、踢人和打耳光。即使对方从未对你采取过身体暴力,这段关系依旧可能存在虐待。除了身体虐待,它还可以是性虐待、财务(或经济)虐待、言语虐待以及情感和心理虐待。情感和心理虐待也被称为“胁迫控制”,它可以和身体虐待一样具有破坏性。
在所有这些类型的虐待中,施虐者的目标是获得控制和权力。你对施虐者的依赖性越强,停留的时间越久,你就越难离开。施虐者对这一点非常清楚。施虐者尤其希望确保你不向其他人透露自己遭遇虐待。
问一问自己,对方是否曾经对你做过以下事情。
身体虐待
• 掐你。
• 过度地挠痒戏弄。
• 堵住你的出口或逃跑路线。
• 咬你或向你吐口水。
• 打人、踢人、揍人、打耳光。
• 把你抛在某地,把你踢出车去或拒绝带你回家。
性虐待
• 嘲弄你的身体或性表现。
• 拿性生活当筹码。
• 通过拒绝性行为来“惩罚”你。
• 在你睡觉或失去意识的时候与你发生性关系。
• 强迫你进行性行为。
财务(或经济)虐待
• 限制你的开销。
• 拒绝在任何财务文件上填写你的名字。
• 拒绝购买食物或衣服。
• 扣留你的钱作为“惩罚”。
• 强迫你把收入上交。
• 强迫你辞掉工作。
• 威胁要告诉你的雇主你的情绪不稳定。
• 拒绝让你使用交通工具。
言语虐待
• 用龌龊的语言称呼你。
• 对你大骂和尖叫。
• 说你的穿着过于挑逗。
• 在其他人面前批评你。
• 在你的孩子面前贬低你。
情感(或心理)虐待
• 阻止你接近家人和朋友。
• 告诉你别人说了你的坏话,让你和别人对立起来。
• 当你表现出独立的迹象时,对你进行规劝和羞辱。
• 质疑你作为父母的能力。
• 威胁说要把孩子从你身边带走。
• 羞辱你,让你不敢将受虐事实告知他人。
• 通过对比他人让你自愧不如。
• 让你质疑自己感受到的现实。(见第17页的“什么是情感操控?”)
你可能会用施虐者的方式反击回去,包括大喊大叫、身体暴力或沉默不语。由于你知道这些行为是错误的,你可能会对这样的自己感到失望和不安。但“以毒攻毒”并不意味着你是个坏人。你正在努力从绝望处求生存。你可能已经受到身体或情感上的威胁。你可能已经被禁足了。为了度过这一天,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包括情感虐待的受害者,会诉诸施虐者惯用的行为——因为唯有如此才能让侵害停下来。
当你表现出与施虐者同样的行为时,这被称为反应性虐待。这并不代表你有虐待倾向。然而,施虐者可能会反过来说,你才是真正的虐待者。她可能会告诉你,她才是真正的受害者。不要相信这些话。你究竟如何,取决于你一生的行为模式。如果你在早期没有虐待行为,那么现在的情况可能是出于对被虐待的反应。或许你觉得我这是在为你开脱——让你相信,与有毒之人相比,你的行为貌似没有那么严重。但不是的,对真正的威胁做出反应,是自我防御的体现——这绝不意味着你与施虐者同流合污了。
倘若你成功从施虐者身边逃脱了,仍有必要参加心理咨询,用这个过程来消解自己的羞愧和内疚。关于心理咨询的更多建议,请见第6章。
“他告诉我,工作占用了我太多的时间,他需要我在家里。我就辞职了。现在我意识到,他只是想把我孤立起来。”
——金杰,50岁
“我告诉她,我不喜欢她对待我的方式。她直接在半路把我赶下了车,然后飞驰而去。”
——梅丽莎,43岁
什么是情感操控?
情感操控是心理和情感虐待的一种形式。施虐者通过一系列操纵手段,让受害者怀疑自己的判断和感受。随着时间推移,受害者感到他正在失去理智,无法信任自己对世界的认知。然后,他更加依赖施虐者来确定所谓“正确”的现实。
施虐者(或操控者)的最终目标是获得对一个人的控制和权力,从而获得对方所有的注意力。一些情感操控者可能有某种心理健康障碍,例如,自恋或反社会倾向,以及自恋型人格障碍等。
情感操控行为包括以下内容:
• 告诉你看到或听到的只是幻觉。
• 经常出轨,却执着地指责你对感情不忠。
• 告诉你其他人认为你是疯子。
• 破坏你的工作。
• 通过内疚和羞愧向你施压。
• 把你的贵重物品藏起来,然后责怪你。
• 告诉你,别人更宠她,对她更好。
• 告诉你,你是唯一对她不满的人。
• 了解你的心理弱点并加以利用。
情感操控是一个缓慢、隐秘的过程,时间越久,危害越大。它能够让一个人质疑自己的理智。如果你经历过情感操控,请一定要和心理健康专家见面交流,这一点非常重要。我强烈建议进行个体治疗,而不是夫妻治疗——操控者可能试图影响治疗师,从而把一切问题归咎于你。关于心理健康专家的更多内容,请见第6章。
如果你在工作中受到了虐待
若是一个人的行为影响到你的工作或让你无法在公司里待下去时,这就属于骚扰行为。这个人可能是你的老板、同事,还可能是公司外部人员(如客户)。不恰当或有害的行为不一定直接针对你——如果公司对欺凌和其他虐待行为视而不见,令你产生不安,或者你目睹有人被欺负,那么这也属于职场骚扰。在美国,工作场所的骚扰(包括性骚扰)属于就业歧视,违反了多项联邦法律。更多内容请见第2章的“与高冲突人格者一起工作”(见第50页)。
这事怎么会发生在我身上?
要想知道如何摆脱一段有毒的关系或尽快从已经结束的关系中康复,有必要搞清楚自己为何以及如何落入其中。如下几个因素使人更容易受到有毒之人的影响,而且难以跟对方切割——而其中许多因素是你无法控制的。这些因素包括在一个机能不全的家庭中长大、自尊问题、创伤性联结、社会压力、缺乏资源、沉没成本效应,以及认知失调。
原生家庭问题
我们通过观察自己的家庭来学习如何在一段关系中表现自己。回想一下成长过程中你父母的关系。他们是平静地讨论问题,还是大打出手?你是否试图变成隐身人,以防他们的怒气波及你?我们倾向于在生活中重复相同的模式。如果你在一个混乱的家庭中长大,你可能会发现:作为一个成年人,你的人际关系有很大的起伏,这对你来说似乎很正常;如果你处在一段健康的关系或友谊中,平静的感觉对你来说可能显得很无聊;你还可能觉得健康的关系好得不真实,而你甚至在等候“另一只鞋掉下来”的悲伤结局。你有一种感觉,如果事情进行得相对顺利,那么你可能预感到会有可怕的事情发生。你可能被迫与一个有毒的家庭成员保持联系,这个家庭成员导致你对人际关系有不健康的看法。你可能因为有毒之人的所作所为而责备自己,因为有人告诉你这是你的错。
原生家庭的特征对你成年后的依恋模式有很大影响。你的依恋模式决定了你如何与其他人交往和互动。我们将在第5章深入探讨这一概念。
日记素材——我曾经在哪里见过这些行为?
这是你第一次遇到一个有毒的人吗?或者你在生活中是否已经遇到过几个自恋者或反社会者?花点时间写下你在童年时遇到的那些没有把你的最大利益放在心上的人。可能是你的家庭成员、朋友、老师、教练或其他对你生活有影响的人。借助本章前面的有毒行为清单,描述他们的不健康行为。你现在与他们的关系是怎样的,你还经常和他们见面或交谈吗?你是否与他们保持距离?或者他们是否已过世?
日记素材——有毒之人是如何改变我的童年的?
基于你在上一篇日记中列出的人员,写出每一个有毒之人是如何影响你看待自己和周围世界的方式的。你可能从挑剔的父母那里形成了自卑,从老师那里学会了无限制地越界,从教练那里学会了无止境的谩骂。这个清单有助于你确定应在哪些方面付出努力,避开有毒之人。如果你正在接受治疗,可以跟心理咨询师分享相关内容。
自尊问题
自尊是你对自身价值或能力的主观感觉;自卑会使你容易受到有毒的人或情况的影响,原因是你很难设定或维持界限。自卑可能是拜机能不全的家庭所赐,但下列情况也可能成为诱因:
• 在学校或工作场所受到欺凌。
• 学习/工作表现不佳。
• 一路坎坷,诸事不顺。
• 有焦虑、抑郁、双相情感障碍或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病史。
• 被排斥或被边缘化。
• 经历过糟糕的关系。
• 有过被虐待的经历。
• 患有慢性疾病。
• 长期的压力。
• 难以满足基本生活需要,如住房或食物。
当你感到自卑时,你可能觉得要对他人的过错负责,或觉得是自己导致了有毒之人的卑劣行径。你可能会觉得,如果你和这个有毒的人断绝关系,其他人也容不下你。你可能永远觉得自己不够好。但你确实有存活于世的权利。你也有权得到尊重和体面的对待。如果这段关系或当前情况侵害了你的基本利益,你有权离开。
快速核查表:你的自我价值感如何?
你的自我价值感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能否自我宽恕。看一看你是否同意下面的说法:
1.总的来说,我对自己的生活感觉很好。
2.我能很好地照顾自己。
3.我会向他人寻求支持。
4.我认为挫折是暂时的。
5.我认为在困难时期可以吸取宝贵的经验教训。
6.生活有时是混乱的,但我整体的感受很安稳。
7.如果有人惹我不高兴,我不会对此耿耿于怀。
8.我意识到另一个人的感受属于他自己,我不能对其进行“修复”或改变。
9.我有良好的边界感,因而可以活出自我。
10.情绪只是暂时的,不能长久影响到我。
你同意的选项越多,你就越有可能拥有良好的自我价值感。这意味着你可以经受住生活中的坎坷,坚定地相信自己。
如果你不同意的选项占到大多数,那也没关系,建立自尊是需要练习的,你可以慢慢培养。我们将在第5章、第6章、第8章和第10章详细探讨。
创伤性联结
创伤性联结是导致人们难以脱离一段有毒关系的又一大原因。创伤性联结源于虐待和孤立的循环,而施虐者的某些行为偶尔在受害者眼中表现为善意和慷慨,[1]从而使其对施虐者产生依恋或同情。创伤性联结可能发生在任何形式的虐待中,包括家庭暴力、儿童虐待、人口贩卖和人质劫持等情况(事实上,创伤性联结有时也被称为斯德哥尔摩综合征,这个术语你可能听说过——它的本意表示的是人质情结,即人质对他们的绑架者产生了依恋)。
一段关系中的以下特征有助于形成创伤性联结:
• 施虐者和受害者之间存在权力差异。
• 关系存续期间,有间歇性的虐待和非虐待行为。
• 受害者经历了强烈的恐惧,有强烈的生存意志。
• 施虐者向受害者讲述他的童年遭遇,并为其行为找借口。
• 在发现受害者打算离开或已经离开这段关系时,施虐者的行为会升级。
创伤性联结可能需要几天或几个月的时间才能形成。目前尚不清楚为什么在虐待关系中会出现创伤性联结,但推测与激素分泌有关。在这里,我对其背后的生物学知识做个简要说明。你的自主神经系统(即不受意志支配,能自主活动的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系统(SNS)和副交感神经系统(PNS)组成。最简化的说法是,SNS让你的身体做好应对压力事件的准备,PNS则在事后让你的身体恢复正常状态。当你打架或与人起冲突时,你的SNS就会激活。你的肾上腺会将肾上腺素输送到体内,触发释放一系列其他激素,让身体处于高度警戒状态——你的心率和血压升高,呼吸变快,感官变得敏锐。这就是“战斗、逃跑或僵住”机制。当你处于虐待关系中时,你更有可能“僵住”而不是“战斗或逃跑”,因为你正处在求生模式。这可能导致抑郁、自卑与无助感,同时会加深你与施虐者的关系。[2]当危机短暂解除时,你的PNS会开始运转。你的脑垂体向体内释放一种叫作催产素的荷尔蒙(当你与一个人在身体或情感上有亲密互动时也会发生这种情况)。催产素有助于加强依恋关系。结果就是,和你在一起的“怪物”变成了一个没那么坏的人——而且这个过程可能持续发生。
当你和你的伴侣一起经历过创伤(即使你的伴侣是施虐者)后,你倾向于依靠她来理解所发生的事情。对于外部观察者来说,这可能很难理解,但你的大脑渴望为虐待赋予意义——而施虐者是答案的最近来源。创伤也因此造就了一个依恋的循环。
创伤性联结的迹象包括:
• 为发生虐待而责备自己。
• 为这个人的虐待行为指责他人。
• 避免任何可能激怒施虐者的行为。
• 专注于施虐者的需求和愿望,并有所期待。
• 对施虐者的日程安排和习惯有详细的了解。
联结是一个生物过程。当你与一个有毒之人分开时,你感到的压力源自大脑中化学物质的作用。就像一段成瘾过程,你此刻正在经历戒断症状。戒断症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弱。这就是为什么要尽力切断与有毒之人的联系——你需要时间调整状态。(我们将在下一章进一步讨论这个问题。)
“他告诉我,我是他见过的最了不起的人。几乎是在他问我是否‘100%投入’这段关系的第二天,他就开始露出真面目了。”
——贾米拉,26岁
社会压力
当思考是什么让你处于一个有毒的环境中时,请反思一下你可能在社交媒体上或从周围的人那里接收的信息。我们的社会希望我们处于并保持在关系中。你可能听说过类似的说法,“无论如何都要爱你的家人、尊重他们,他们是你唯一的亲人”,或“血浓于水”。整个社会也强调,有人相伴总比单身要好,即便这段关系是不健康的。
还有一种弥漫在社交媒体和流行心理学中的有毒的积极性。你应该“始终往好的方面看”并“更加努力”,这些论调给那些本就在煎熬的人带来了压力,而压力会动摇你摆脱有毒之人的决心,嫉妒和自责就会出现。
缺乏获得资源的机会
金钱不是万能的,但它可以让生活变得更容易。如果你有能力购置房屋、寻求心理咨询服务,或踏上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你就更有能力离开一段有毒的关系。这正是为什么一个有毒之人可能试图限制你自己赚取收入的能力或禁止你独自驾车。这种形式的虐待称为经济或财务虐待,它限制了你的独立性,将你禁锢在施虐者的掌控中。
“他觉得我‘不懂钱’,要我把所有财产转移给他。如果当初我没同意,现在离开他就会容易得多。”
——艾丽鹃德,32岁
沉没成本效应
当处于一段有毒的关系中时,你不断投入时间和精力使其向好的方向发展,想要离开或许没那么容易。一部分原因是,人们往往会经历“沉没成本效应”。你希望自己为这段关系而付出或放弃的一切是值得的,所以即使现状已经不符合你的最佳利益了,你仍然选择继续投入[3],你不想让自己感觉“浪费”了这些时间,也就不太可能脱离或终止这段关系。那么不妨想一下:如果你和这个人耗下去,其实会花费你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最初我告诉自己,既然已经在那里工作了3个月,为什么不坚持一下,看看情况是否会好转。然后是6个月……1年……我开始担心无法找到下一份工作,然后担心自己这两年的简历上毫无亮点。最终我意识到,我花了太多时间去适应一个不正常的环境。”
——唐娜,52岁
认知失调
当你第一次遇到有毒之人时,可能丝毫看不出她的异常,但随着关系越来越近,你开始看到一些不健康的行为。这些行为与你对这个人的了解不一致,也挑战了你原有的观念。你一直被教导要避免与不健康的人建立关系,却发现自己正在跟这种人在一起,内心会十分纠结。这个人对待你的方式跟你预期的方式相反。那为什么离开和重建新的关系会如此困难?
当你关心的人以一种不合理的方式对待你时,你的大脑会感到有点混乱,这被称为“认知失调”。当你收到与自身信念相矛盾的信息,并且它违背了你对周围的人和世界的理解时,认知失调就会发生。既然新接收的信息与已知信息截然不同,通常我们会:
• 忽视新的信息。
• 更加坚定自身的信念。
• 避免接触相互矛盾的信息。
• 把我们不知所措的感觉投射到别人身上。
• 吸收对立信息并改变我们的现有信念。
• 接受冲突的信息,并同时持有两种不同的信念。
认知失调是内心信念冲突的感觉。你尝试把这些不和谐压制在心里,但它们仍会不断冒出来。你可能会用药物和酒精来麻痹自己。你还会感觉自己被困在一个有毒的环境里。
要停止认知失调并重建生活,你首先需要更多地了解它。可以向心理健康专家寻求建议,由他们为你解答疑惑。(我们将在第6章深入介绍与心理健康专家合作的注意事项)。
日记素材——哪些因素影响了你?
在上面你读到的因素中,哪些影响了你离开有毒的关系或处境的能力?
• 原生家庭问题
• 自尊问题
• 创伤性联结
• 社会压力
• 缺乏获得资源的机会
• 沉没成本效应
• 认知失调
这些因素中,哪一个构成的阻碍最大?如果这些因素中的一个或多个正在影响你的人际关系,那么你今后可以做些什么来提高警惕?
到现在为止,你已经学会了识别不健康关系的种种迹象。了解到虐待不仅仅是身体上的,它也可以有情感虐待、言语虐待、性虐待和财务(经济)虐待等形式。你还了解了为什么你可能被卷入一个有毒的环境,包括原生家庭问题、创伤性联结、认知失调以及其他因素。在下一章,我们将转向治愈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第一步:尽力避免接触。
[1] Joan Reid et al., “Trauma Bonding and Interpersonal Violence,” in Psychology of Trauma, ed. Thijs van Leeuwen and Marieke Brouwer (Hauppage, NY:Nova Science Publishers, 2013).
[2] Matthew H. Logan, “Stockholm Syndrome: Held Hostage by the One You Love,”Violence and Gender 5, no. 2 (2018):67-69, http://doi.org:10.1089/vio.2017.0076.
[3] Sara Rego, Joana Arntes, and Paula Magalhães, “Is There a Sunk Cost Effect in Committed Relationships?,” Current Psychology 37, no. 3 (2018):508-519, http://doi.org:10.1007/s12144-016-95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