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哲学的贫困>的写作背景》: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剧了对工人阶级的压迫
- 批判中的新构:《哲学的贫困》新读
- 燕连福
- 2630字
- 2023-11-10 18:38:20
《哲学的贫困》是马克思于1847年为反对蒲鲁东《贫困的哲学》一书而写就的论战性著作,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思想坐标。在这本书中,马克思通过对蒲鲁东经济学中的“构成价值论”和哲学中“形而上学”思想的批驳,初步阐释了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包含了“在《资本论》中阐发的理论的萌芽”[1],它和《共产党宣言》一道“可以作为研究《资本论》和现代其他社会主义者的著作的入门”[2]。《哲学的贫困》的诞生有其深刻的经济基础、阶级条件、现实要求和理论支撑。
19世纪中叶,是西欧各国资本主义日益扩张、蓬勃发展的时期。相继而起的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腐朽落后的封建统治,奠定了资产阶级在经济、政治上的统治地位,自此,资本主义的发展展现出了其不可阻挡的迅猛势头。资本主义追求利润的本质对提高生产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现实的强烈需求下,生产技术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革,支撑着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发展的进一步催化。然而,资本主义在带来物质财富极大充足的同时,也暴露了其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和剥削压迫的本来面目,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一触即发。
(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与确立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是商业资本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早在9至10世纪,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就出现了随着商品生产与交换的复苏而逐渐兴起的以商业为中心的城市,并在生产力发展的快速推动下催生了现代资本主义的萌芽和从市民阶级中分化而来的早期资产阶级。14至15世纪,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首先在意大利产生。在文艺复兴这一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中,人文主义核心思潮的广泛传播使得人的价值与力量开始得到彰显,人性开始从欧洲封建神学世界观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以人为中心的理念肯定了人的价值与尊严,让个体追求个性解放和幸福生活成为可能,充分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渴望摆脱精神控制的文化诉求。17至18世纪,西欧各国出现了向资本主义过渡的鲜明趋势。从1688年的英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时起,各国纷纷通过暴力革命推翻封建统治,以立法形式确立起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用以巩固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世界开始进入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
知识链接
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Renaissance)是指14世纪中叶至16世纪发生在欧洲的一场反映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思想文化运动,其实质是新兴资产阶级在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名义下发起的弘扬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精神,提出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实生活中的幸福,倡导个性解放,反对愚昧迷信的神学思想。文艺复兴最先在意大利各城邦兴起,之后扩展到西欧各国,于16世纪达到顶峰,由此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时期,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随着经济的复苏和生产力的发展,人们逐渐改变了以往对现实生活的悲观绝望态度,开始追求世俗人生的乐趣。在14世纪城市经济繁荣的意大利,最先出现了对天主教文化的反抗。当时意大利的市民和世俗知识分子,虽然极度厌恶天主教的神权地位及其虚伪的禁欲主义,但是由于没有成熟的文化体系取代天主教文化,只能借助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文化主张。因此,文艺复兴并非单纯的古典复兴,实际上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
(二)工业革命奠定了资产阶级的优势地位
18世纪,从英国开始并逐渐蔓延至整个欧洲的工业革命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工具的时代,西欧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开始了产业革命。随着工场手工业的生产无法满足市场的需要,机器大工业代替了工场手工业,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建立起自己的物质技术基础。资本主义经济正是凭借机器生产的优越条件战胜了封建制经济和小商品经济,确立了自己在全世界的统治地位。在进步的生产科技的支持下,生产力以超乎人们想象的速度发展着,推动了整个社会形态快速而激烈的演变。工业革命不仅是一次技术改革,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以工业与城市为主体的经济体制取代了以农业和乡村为主体的经济体制,更形成了资产阶级的主导地位,他们作为工业革命的获利者,成为改变世界的生力军。
(三)工业革命带来了深刻的社会变革
工业革命创造的巨大生产力使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第一,工业革命开启了科技应用的新进程,机器生产取代了手工劳动、工业工厂代替了手工工场,社会生产力飞跃发展,为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第二,工业革命引起社会结构的重大变革,社会鲜明地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并使阶级斗争和阶级矛盾在资本主义的深入发展中日益尖锐,为日后工人运动的兴起埋下伏笔。第三,工业革命推动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世界在资本的全球化生产要求中联结为一个整体。资本主义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体系中占据了有利的主导地位,形成了不平衡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第四,工业革命拉开了城市化、现代化的序幕,促进了人民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迭代更新,却也造成了贫富分化、矛盾加剧等的社会问题,为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形成发展提供了生动的现实依据。
(四)资本主义加紧对工人的无情压迫
爆发于17至18世纪的资产阶级大革命摧毁了统治欧洲千余年的封建王朝,推翻了腐朽的封建制度,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产业革命从纺织业开始,迅速波及其他生产部门。然而,随着资本的不断积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进一步集中在少数大资本家手中,生产资料私有制逐渐变成了资本家暴力掠夺工人劳动力的工具,越来越多的工人、手工业者、小资产者逐步沦为出卖自己劳动力的无产者。即使是在革命中浴血奋斗的工人阶级,其生活状况和政治地位也并没有得到改善。为了维护自身的政治权益和经济利益,在革命中增强了阶级意识的工人阶级多次举行起义运动。起义运动最后虽因当局的血腥镇压而以失败告终,但这彰显了工人阶级的进步成长,标志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历史已经开始,无产阶级已经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走上历史舞台,并且将由一个自在阶级转化为一个自为阶级。当时的工人运动虽然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和先进政党的引领,但他们仍在斗争中独立地提出本阶级的要求和主张,通过成立工人委员会、“互助社”组织、进行民主选举等方式实现工人群体的联合。由此可见,在资本主义大工业的排挤和打击下,无产阶级由于陷入了一个生计艰难、朝不保夕的境地,迫切希望找到一条能够挽救自身命运的出路。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25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