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筷筷有礼:筷子上的传奇、规矩、智慧、美德
- 稻田文艺 周华诚
- 2548字
- 2023-11-06 16:19:28
2 谁会拒绝两根树枝的便利
【谁会拒绝随手折两根竹条或树枝就能当作餐具的便利呢?自从知道了热食的色香味之美,古人就开始离不开筷子了。】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筷子已成为中国人餐桌上的主要食具,并成为中国特殊的文化符号之一。
从目前已发现的考古材料看,筷子的起源似乎要晚于“匕”(即勺子),甚至要晚于刀叉。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陈大元先生,撰写了《筷子的考古学考察》一文,他从考古学的角度,梳理了筷子的历史。
从目前考古发掘资料来看,中国在许多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出土了很多长短不一的骨制棍子——许多考古学家把这些骨制棍子,称之为“骨箸”。学者认为,这些“骨箸”就是今天筷子的前身。
刘云在《中国箸文化史》一书中指出:筷子的原型早在公元前5000年就在中国出现了,因此筷子在中国的历史已经有7000年了。
由于筷子的形制和材质等问题,筷子在考古发掘中,特别是在遗址当中并不是十分常见。因为筷子是成对的,考古发掘中发现的单根棍子就很难说它就是筷子。所以,考古发现的筷子大多出现于墓葬之中,少部分窖藏之中也发现有筷子。
20世纪90年代,在江苏高邮龙虬庄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中就发现有骨箸,时间距今约5500至6600年。这些骨箸就出土于该遗址的墓葬之中,数量达42件之多,其形为一端较平,一端圆尖,也有两端俱为圆尖,形状不同,长13.3至18.5厘米。这是我国较早报告出土骨箸的考古发现。
在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墓葬中也出土了骨箸,数量较多。它和陶器同出土,与骨䈂出土于头部不同,因此可知其为箸。
类似的遗物,在其他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也有发现,如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河南舞阳贾湖遗址等,均出土有木质一端平或椭圆、一端较尖或两端皆尖之物,有的被称为“䈂”,有的被视作锥或针,实际很可能就是筷子,但未被确认,需要进一步进行研究。
出土的商周时期筷箸实物较新石器时期已经大为增多,全国多地的考古发掘中均有发现。如殷墟1005号墓出土的6支青铜箸,为接柄使用的青铜箸头,木柄部分早已腐朽,它们是目前发现最早的青铜箸实物。
在湖北清江香炉石遗址中,在其第三层东周时期的地层里,有象牙筷出土,象牙筷上为扁方体,下为圆形,保存较好,上端饰有10个或12个同心圈纹。在中国的西南部云南也发现了筷子,见于云南祥云大波那铜棺墓中,该墓中出土铜箸2支,长28厘米,首径0.4厘米,首粗足细,整体为圆柱形,时代为春秋中晚期。
到了汉代,大量的画像石上烹饪饮食的场景,为我们展现了筷子在古代真实的使用场景。山东嘉祥武梁祠《孝子图》之一《邢渠哺父图》,描写了邢渠跪身执筷哺父的场面。在江陵凤凰山一六八号汉墓中出土有牍文,据牍文所记,此墓下葬于汉文帝十三年(公元前167年),此墓出土竹制筷笼(附筷)1件,筷笼里装有竹筷10根,筷长24.5厘米,径0.3至0.5厘米。甘肃敦煌汉代悬泉置遗址还出土有漆筷。
魏晋时期的筷箸,嘉峪关的考古发现可称为代表,这里牌坊梁、嘉峪关新城等地发现有数座壁画墓,墓中画像砖上的壁画多画有筷箸。一号、五号、六号、七号墓的画像砖壁画中有《备食图》《进食图》《宴饮图》等,其中有筷箸出现的就有15幅,表明当时筷箸在生活场景中被广泛使用。另在七号墓中还有一幅《腌菜图》,表现的是用筷子夹菜放入缸中腌制,由此可见筷子应用较为广泛,它扩充了手指的功能,极其灵活,使用方便,不仅在进食时广泛使用,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是不可缺少的用具。
据何双全《甘肃敦煌汉代悬泉置遗址发掘简报》:北周开始出现银筷。北周柱国大将军大都督李贤夫妇合葬墓,出土银筷子1双,剖面圆形,两头细,中间略粗。最大直径0.3厘米,长9.2厘米。据墓志记载,此墓葬于北周天和四年(公元569年)。此墓出土的银筷与隋代李静训墓出土的银筷形制相似,都是两头细,中间略粗,但李静训墓的银筷长度较长,长约29厘米。江苏丹徒丁卯桥唐代银器窖藏出土银筷(原报告称银筯)18双。
谁会拒绝随手折两根竹条或树枝就能当作餐具的便利呢?
从以上考古学材料我们可以看出,筷子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就已经在中国出现。商周时期的筷子已经广泛出现在全国各地的考古发现当中,并出现青铜筷箸。到了汉代,筷子已经成为老百姓餐桌上必备的餐具了。此时,竹筷和漆筷开始出现。北周以后银筷也开始大范围出现在考古发现中,无论是材质还是工艺和造型都在不断发展。
阅读考古学材料难免有一些枯燥。中国历史上,最早也是最著名的关于筷子的文献,出自战国年代,作者是集法家思想大成的思想家韩非。在韩非的这篇文章里,证明商代的最后一位君主纣王,拥有一双象牙筷子:
“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以为象箸必不加于土铏,必将犀玉之杯……”
韩非的意思是说,商纣王对饮食有如此高的要求,容易导致骄奢无度,由此会激起民愤,从而导致商朝的统治岌岌可危。
到了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宋微子世家》中再度提到纣王用象箸的事情:
箕子者,纣亲戚也。纣始为象箸,箕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桮;为桮,则必思远方珍怪之物而御之矣。舆马宫室之渐自此始,不可振也。”纣为淫泆,箕子谏,不听。人或曰:“可以去矣。”箕子曰:“为人臣谏不听而去,是彰君之恶而自说于民,吾不忍为也。”乃被发佯狂而为奴。遂隐而鼓琴以自悲,故传之曰箕子操。
箕子是纣王的亲戚。纣王一开始使用象牙筷子时,箕子就感叹:“他既然能使用象牙筷子,就必然会接着使用玉杯;使用玉杯,就必定想得到远方珍贵奇异的器物来享用了。车马宫室的逐渐豪华奢侈就从此开始,不可救药了。”
纣王荒淫放纵,箕子劝谏他,不听。有人对箕子说:“可以离开了。”箕子说:“作为臣子进谏,君王不听就离开,是显扬君主的过失而取悦于人民的行为,我不忍心这样做。”
于是箕子披头散发,假装疯癫,当了奴隶。又从此隐居起来,弹琴抒发悲怀。他的琴曲流传下来叫《箕子操》。
这是由一双象牙筷子引发的君臣悲剧。在中国古代,象牙筷子被视为极其珍贵的物品,也被看作奢侈生活方式的象征。在后代的出土文物中,金筷、银筷也屡见不鲜。总体而言,竹木筷子出土数量不多,可能因为跟别的材质相比,竹木更容易腐烂,而不易留存太久。但根据文献记录也好,根据生活常识推断也好,我们可以认为,竹木从古至今一定是制作筷子的主要材料。
谁会拒绝随手折两根竹条或树枝就能当作餐具的便利呢?自从知道了热食的色香味之美,古人就开始离不开筷子了。“快趁热吃!”这样一句客气之语一直流传至今,自然是与筷子的使用密不可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