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中坚史学文集(第一辑)
- 周中坚
- 4字
- 2024-01-04 10:53:55
广西历史
从坚固大宅到仙境州城[1]
——上林前后两唐碑比较及其昭示
以年代早、历史文化内涵丰富、具有很高历史文化价值而享有“岭南第一唐碑”崇高声誉的上林县“六合坚固大宅碑”,连同“智城碑”,都刻于公元7世纪末叶武则天统治时期,都位于上林县清水河北岸,都是当地韦姓家族刻的颂碑,其年代仅相差十五年,空间只相距4.5公里,但两碑从内容到形式都有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昭示了重要的历史讯息,并给未来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启迪。
第一块唐碑位于清水河上游,今澄泰乡境内,称“澄州无虞县清泰乡都万里六合坚固大宅碑”,简称大宅碑,刻于公元682年(唐永淳元年)。第二块位于清水河下游,今覃排乡境内,称“廖州大首领左玉钤卫金谷府长上左果毅都尉员外置上骑都尉检校廖州刺史韦敬辨智城碑”,简称智城碑,刻于公元697年(唐万岁通天二年)。
为了便于比较,本文称大宅碑为前碑,称智城碑为后碑。行文采用上林唐碑校释研究整理小组摹写校注本碑文,某些碑文例句采用笔者个人的训诂意见。(碑文图片附于文后)
一、明显的前后差异
从大宅到州城
从叙颂对象比较:前宅后城。
前碑叙颂的对象是一座大宅,颂其坚固与周围的富饶。建大宅的目的是“万世澄居”,即世代安居乐业。根据碑文记载和当今地貌,这座大宅后倚山崖,前临清水河;以山崖为后壁,以深河为前护,借岩洞作后厅,山宅结合,浑然一体,“用武则悬巇斩绝,一人所守,即万夫莫当”;由于地扼水陆交通咽喉,以大宅为据点,“勿劳余一矢”,即可拓地千里。其坚固程度,可称雄于“六合”之内。
后碑叙颂的对象是一座州城,颂其坚固与环境的壮丽。智城既是山名,又是城名;以山崖为城垣,山城结合,天人一体,“处兹险奥,爰创州庐”,作为廖州的州治所在。智城“周回四面,悉愈雕镌;绝壁千寻,皆同刊削”。无论是明火执仗的“暴客”大盗,为非作歹的“奸宄”之徒,还是穿墙越壁的鼠窃宵小,在固若金汤的城池面前,都无计可施;重门一闭,无须击柝之劳,就可以安枕无忧。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盗贼为害,向来是严重的社会问题;建宅筑城,首要目的就是防范盗贼,保证安全。借山为墙,以山为城,大大提高了宅和城的坚固和安全程度。两碑都以坚固和安全作为叙颂的首要内容,大宅更以“坚固”为名,所不同的是前碑所载是一座大宅,后碑所载则是规模大得不可同日而语的一座州城。
从简略到繁密
从文字数量比较:前简后繁。
前碑382字,除叙颂宅坚物阜以外,还颂祖思源,展望盛世景象,言简意赅。刻于洞中孤石之上,高与胸齐,可以坐观,给人以平和感。
后碑1108字,约等于前碑三倍。除叙颂城固景丽以外,还颂及韦使君—廖州刺史韦敬辨的文韬武略,述及“萧墙起衅”、兄弟残杀的往事;但大部分文字用来铺张渲染,所记实事数量并不与字数成正比。后碑刻于摩崖之上,需攀岩才能辨读,给人以超凡感。
从质朴到华丽
从文字风格比较:前质后文。
前碑正文是散骈结合的文体,以叙事为主,简明扼要,不用典,少描绘,少修饰,平铺直叙,文风质朴平实,属现实主义风格。碑文中的骈句,如“回波所利,不耕亦获之□;木之所多,未乏南山之有”,因缺乏严谨的对仗,够不上严格意义上的骈句。
后碑正文是骈文体裁。作者为了构建传说和现实结合的仙都秘境,选择了以排比和铺张见长的骈骊文体。且引几句为例:
若夫仰观天文,有日月星辰之象;
俯察地理,有岳渎山河之镇。
“天文”“地理”前后相对,严谨妥帖,意境恢宏。
赤城玄圃,辟昆阆之仙都;
金阙银台,烈瀛洲之秘境。
连续用典,以典喻景,引入神仙境界。
丹崖□崿,掩朝彩以飞光;
玄岫廞巇,含暮烟而孕影。
浓墨重彩,而又朝暮不同,炫人眼目。“丹崖”后所缺一字,似为“翠”字。
后碑碑文,堪与唐代骈文名篇比翼,属浪漫主义风格。
从现实到神驰
从思想倾向比较:前儒后道,前实后虚,现实与浪漫的对比尤其鲜明。
前碑立足大宅现实,依据儒家的宗族宗庙观念叙事。“维我宗祧”,以颂祖开头;“自余承彝”,转入述今;最后在“颂”和“诗”部分将追思和期望融入现实,至“若固于兹第,永世保无残”结束,通篇表现一幅儒家思想指导下的人间世界真实画图。
后碑立足智城现实,借助道家的神仙思想,神驰宇宙,构思一幅无比美妙的仙都秘境图。开头即以道教思想立论,指出只有“襟情与造化齐功、志想与幽冥合契者”,才能登上仙都秘境。接着对转入仙都秘境的人间摹本—智城山的具体描绘。作者以华丽辞藻和繁多典故,先描整体轮廓:“智城山者,廖州之名山也。直上千万仞,周流数十里。昂昂焉写嵩岱之真容,隐隐焉括蓬壶之雅趣。”往下对智城山展开局部细描,举凡山水林卉、瑞兽珍禽,乃至秋变春移的季节变化,都渲染得色彩缤纷,表现得仙音交响。这里是“灵仙之窟宅”,居住着“丹丘之侣,玄圃之俦”,他们或驾鹤跨山,或乘舆越水,“飞羽盖于天垂,拖霓裳于云路”;这里又是“贤哲之攸居”,“悬瓢荷篠之士,离群弃代之人,或击壤以自娱,时耦耕而尽性”;无论是神仙,还是隐士,都鸣琴放歌,饮酒自娱。在随后记载韦敬辨的段落,作者也备极颂扬:“韦使君性该武禁,艺博文枢;睹祸福于未萌,察安危于无像。”给这位当地最高统治者抹上一层理想化的浓彩。
二、历史讯息的昭示
大宅碑和智城碑都有很高的史学价值,智城碑还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两碑互补,珠联璧合,必将更显其历史光华。以上对比,绝非论其价值高低,而是从差异中寻获有益的历史昭示。
南迁士族地位的巩固与提高
前碑记载,当地韦姓家族“昔居京兆”,“奕叶高门”,原是渭水流域首都长安附近的世家望族,后来“流派南邑”,迁徙到南方来。至于何时迁徙,为何迁徙,碑无记载。如果因战乱而远徙,估计可能迁于隋末唐初中原战乱之时;如果是朝廷远派边官或远派戍边,则可能在初唐这几十年。这是当地韦姓源流的权威性记载,至今还没有发现足以动摇甚至否定大宅碑记载的更具权威性的史料。
南迁定居于清水河流域的韦姓家族同当地原住民融合,成为壮族先民的组成部分。他们带来的发展水平较高的中原文化,也同当地文化融合,加速壮族先民文化的发展。这是留有可靠记载的民族融合的明显例子。
南迁后的韦姓家族“列牧诸邦”,“分条县宰”,长期担任地方长官。到武则天统治时期,地位提高更加迅速。公元7世纪80年代,其代表人物韦敬办(辦)官为县令;到90年代,其代表人物韦敬辨官至刺史。除县令、刺史是实授官职以外,韦敬办还有骑都尉四品子的实授虚衔和岭南大首领的自封虚衔,韦敬辨的实授虚衔更多更高,计有左玉钤卫、金谷府长、上左果毅都尉、员外置上骑都尉等四项中央级虚衔,还有自封的廖州大首领虚衔。随着官阶上升,韦姓家族从筑坚固大宅到建壮丽州城,进入鼎盛时期。时至今日,韦姓仍是广西壮族的大姓,分布广泛,人才辈出。不管各地韦姓同这两块唐碑所载韦姓祖先有没有源流关系,但这些记载对他们了解自己的家族史都有参考价值。
前碑所记的澄州与后碑所记的廖州,都位于以清水河为中心的区域,前后相承,碑文已有明载。澄州一名一直流传到今天,清泰一名及清泰乡建置今天仍然保存,只是“清”转为义近且在壮语里也音近的“澄”字。前碑所记鹣州及其属下的都云县,不管位于何处,但可以肯定的是位于澄州和澄州属下的无虞县之外。前碑撰立者韦敬办到外地做官,回乡里建宅,中国历代官宦大抵如此。
南迁后的韦姓家族,并非一路太平,其地位的巩固和提高伴随着残酷的内外斗争。前碑所记的“猛兽渡逭,本郡穷残”,“猛兽”喻指凶恶的敌人,即后碑所记的“暴客”和“奸宄”;这些“猛兽”,虽然逃走了,却造成了本郡的穷困与残破。后碑记载了长期的血淋淋的兄弟互相残杀,“萧墙起衅,庭树暌阴;蓄刃兼年,推锋盈纪”,连年兵刃相向,其时间超过十二年。大宅和州城的先后建成,至少暂时结束了这种局面,给韦姓家族以至当地全体居民带来了大家所渴望的和平与安宁;“斗争不起,咸统区域”,家族内部、兄弟之间,重叙鲁卫之谊,再结金兰之好,“同气之义”和“股肱之情”的深厚还超过往昔—这是前后碑所记载的现实和期望。
中原文化南传的加速
经过初唐几十年的发展,唐朝成为疆域辽阔、政治统一、经济文化欣欣向荣的朝代。武则天统治期间,国力在前代基础上继续发展,正处于盛唐前夕。唐朝兴建了从长安通向全国各地的驿道,主要干线有四条,分别通往东西南北,其中南线经荆襄,直达岭南和交趾。与驿道相配套,唐朝建立了健全完善的驿传制度,每隔三十里设驿站一所,供驿使和商旅食宿,备有马匹供驿使乘骑,供旅客赁用[2]。由于交通安全快捷,以至京城可以尝到岭南新鲜荔枝,为中原文化向边远地区迅速传播准备了优越条件。两碑的差异反映了中原文化南传的加速,其中武则天新造字在后碑的出现更令治史者特别是治文字史者惊喜。武则天于公元689年(载初元年)开始创制新字,当年新造了十二个字[3]。这些新字很快传到南方,公元697年撰刻的《智城碑》碑文就出现了天()、日()、月()、星()、地()、年()等六个字的新造字(其中“”为重新颁用的汉代旧字),占689年第一批新造字的一半。其中天、日、月、星、地五个新字依次接续初现于碑文开头,这样的布局是否有政治和宗教的寓意,有待探讨。统计全文,新字“天”出现了五次,“日”二次,“月”三次,“星”一次,“地”四次,“年”二次,总共出现了十七次。可以说,《智城碑》是武则天新造字集中出现的一份历史文献。从开始造新字到集中出现于边远地区的碑刻,前后只有八年,恰好处在前后两碑树立年代之间的后半段,成为中原文化南传加速的典型例子。
壮族地区发展水平的提高
两碑比较,前碑着重记载物质生活的充足,后碑着重反映精神生活的丰富。物质生活是精神生活的依托,精神生活随物质生活的提高而发展。从物质充足到精神丰富,是当时壮族地区发展水平提高的标志。
根据前碑记载,大宅所在地区有河流之利,有山林之饶,土地恩泽像永不枯竭的池水,汩汩而流;田野上沟渠纵横,生意盎然:
榃桑滋耽,耕农尽力。
榃,tán,水塘;滋,生长;耽,沉迷,可转意为旺盛。这两句可意译为:
方方鱼塘连着块块桑田,
滋长繁茂,一派勃勃生机,
农夫在田野上努力耕作,精心呵护。
自然资源丰富,生产条件优越,人们尽力耕作,出现了人旺物丰的局面:
黎庶甚众,粮粒丰储。纵有十载无收,亦从人无菜色。
在衣食充足的基础上,前碑记载了人们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庶男志壮,妙女更极;人皆礼仪,俱闲秽色。
极,顶点,这里意指美丽标致。这句可译为“妙龄女子更加标致美丽”。
人们的思想还超越千山万水,飞往远方,梦游岱岳,联想三峡:
近渎纵横越,梦岱去来阑;
千岑为远绝,三峡以衢难。
阑,擅自出入;三峡,前面紧靠“远绝”,又与岱岳相对,似应指长江三峡。这四句五言诗意译是:
跨越纵横交错的近处河川,
梦中远游岱岳,自由往返;
千山万岭把远方隔绝,
难以寻到抵达三峡之路。
十五年后,后碑用两句话继续描绘清水河两岸的富饶:
前临沃壤,凤粟与蝉稻芬敷。
可能是物质充裕早已成为很平常的现实,不需再多花笔墨,后碑碑文作者把注意力集中到精神世界方面来,以道家思想为主、儒家思想为辅,描绘了一幅现实与想象交融的人间仙境和地上乐园图画—
(1)渲染美山秀水,展现令人神往的仙境桃源。
让历史上众多知名仙人、隐士和其他超尘脱俗者融入美山秀水之中,通过他们的传奇体现作者的理想。其中包括仙人王子乔和浮丘公,尧时击壤老人,三国阮籍、嵇康,东晋葛洪等。
(2)叙颂兄弟和睦的天伦之乐。兹引其中数句:
同气情申,阋墙讼息;尺土□□,斗粟分食;
切切其心,怡怡其色。
“尺”以下三字现碑皆缺,其中第二字前代多种志书作“土”;根据上下文意与对仗要求,第三第四字似为“同耕”。
(3)叙颂人康物阜的太平盛世。兹引其中数句:
田家酒浊,涧户琴清。
处之者逸,居之者久;永弃危亡,
长归遐寿;作诫后昆,垂芳来胄。
“作诫”的“诫”,“垂芳”的“芳”,指的就是作者通过碑文颂扬的理想和美德。
还需要指出,前碑出现“桑”,后碑出现“凤粟”与“蝉稻”等三种作物名称,凤粟与蝉稻还是优良品种。三种与衣食直接相关的作物出现于碑文之中,除了共同说明唐代壮族地区农业的发展以外,“桑”字的出现还直接证明了上林县及其邻近各县唐代已经种桑养蚕,填补了壮族和广西农业发展史上的重要空白,起着补史作用。
岭南道教盛行,佛教未兴
唐朝皇帝姓李,利用与道家创始人李耳的同姓关系,提倡道教,作为思想统治工具,道教进入了鼎盛时期。武则天以女流称帝,改唐为周,为了排除阻力,转而提倡佛教。诚如陈寅恪先生所说:“武曌以女身而为帝王,开中国政治上未有之创局。如欲证明其特殊地位之合理,决不能于儒家经典求之。此武曌革唐为周,所以不得不假托佛教符谶之故也。”[4]武则天倡佛但不排道,道教仍然盛行,特别在边远地区更未受到佛教的影响。智城碑所颂扬的主要是道教的仙都秘境,兼及儒家的伦理道德,毫未涉及佛教的说教和理想。由此可见,当时岭南地区的宗教仍然是道教独尊。不仅如此,从前碑未提及道教到后碑极力颂扬道教,说明武则天时期道教在岭南的影响还在加速增长。
三、未来发展的启迪
从上林前后两唐碑及其比较中,我们得到对未来发展有益的启迪。
保护古迹与生态环境
坚固大宅建成后十五年,智城在大宅东边4.5公里处建成,标志着韦姓家族中心和统治中心的转移,但大宅碑仍然得到保护,并同智城碑双璧并存,一同保存到一千三百多年后的今天,两碑所在的清水河沿岸的山河形态也基本同于昔日,这是壮族祖先留给后代的宝贵的人文和自然遗产。前人能够做到的事,我们有责任也更有能力做到,在保护好两块唐碑和智城遗址的同时,保护好唐碑周围的生态环境,让青山常在,绿水长流。
营造当代仙境桃源
一千三百多年前,壮族先民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因山制宜,巧借山崖,在美丽的清水河畔,先建成以山作后壁、以洞为后厅的坚固大宅,接着又建成了以山崖作城垣、以山谷为城区的壮丽州城;通过山宅合一、山城合一,体现了中国古代先哲“天人合一”—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光辉思想,创造了建筑史上的奇迹。这种创造代代传承,至今上林还有洞殿结合的庙宇、洞宅结合的村庄,成为留传至今的“天人合一”的奇观。更难得的是,壮族先民巧借山水,为大宅和州城营造了仙境般美丽、桃源般怡乐的人文和生态环境,令千百年后的读碑者仍然向往不已。两碑启迪我们,应该在物质生活提高的同时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利用清水河的天生丽质,将之建成一条瑰丽的风光长廊。两块唐碑和智城遗址,加上徐霞客游踪、汇水河明刻、张鹏展坟墓,将是这条风光长廊中的闪光明珠。笔者感动之余,谨录拙作一首,冀展清水河芳姿于万一:
游澄州清水河(七律并序)
清水河又名澄江,源于上林县(古为澄州)大明山,其洋渡至覃排段,风光绝丽:绿水如蓝,翠峰如簇,碧野似茵;茂林修竹绵延水涘,唐碑明刻点缀山崖;徐霞客远来留迹,张鹏展选胜长眠。堪称世上桃源,人间仙境。
一声渔唱应千重,载酒泛舟绿水中。
倚壁辨碑惊世远,撑篙览胜叹神工。
攀岩探穴钦弘祖,枕翠眠茵息展翁。
近晚天青经雨后,万峰齐抹夕霞红。
这里蕴藏着足以使国内外惊羡的旅游潜力,只可惜“养在深闺人未识”。清水河山水的深闺丽质,无须也不应浓妆艳抹,只要略施粉黛,稍加点缀,就能妆扮成无愧于壮族先民的当代桃源仙境。
跨越式发展,尽快将理想变成现实
历史并不是匀速前进,通常是有快有慢,甚至有进有退。由于各种有利因素的聚集和配合,也就是今天常说的历史机遇,其中常有一些加速发展的时期。从一座大宅到一座州城,前后不过十五年,就是古代澄州—廖州发展迅速的一个历史阶段。当前,我们正处在有利发展的大好时机,正进入跨越前进的历史时期。时代要求我们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加速清水河风光长廊的建设。当务之急是保护第一,在切实保护的基础上制定高起点高水平的科学发展规划,然后根据需要与可能分批分期实施。自力更生,同时力争国家支持和外力支援,争取用五至十年时间建成清水河风景名胜旅游区,让清水河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这样做,必将惠被遐迩,泽传万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