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时候我们走读生早饭都是回家吃,吃完早饭马不停蹄又上学,日复一日从不懈怠。这就是学生时代的本质。那天下午放学回家前,校长宣布一项决定,就是明天全校师生前往大队林场摘茶叶。明天一早各自在家七点前吃完早饭,还要各自备好午饭,七点半以前到学校集中,统一前往大队林场。各人还要带装茶叶的小竹篮,还宣布离大队林场近的就直接去林场,等待大部队到达后再统一安排。
第二天一早起来,母亲为我和弟弟都做好了早饭,也为我们准备好了午餐,我们吃完早饭全村同学都准时到达学校。很快就集中出发,向着前往大队林场的路上奔去,从我们学校到大队林场,老师说差不多五公里。如果按正常步行要一个小时左右,同学们个个怀着好奇,从学校出发一路上,越往林场走,山越高,树更大,路更小,植被更好。我们一路走一路欢声笑语,一路走一路是烂漫山花,路边山上处处呈现一派明媚的春光。一路行一路都是春暖花开万象更新的景色。一路上微风吹拂,带来了阵阵迷人的清香让人陶醉。边往山里走景色越迷人,往山那边看一大片一大片,白茫茫的白芒花向我们频频点头。往这边看千朵万朵红、蓝、黄、紫汇成一片花的海洋。迷人的景色令人向往。清新的花香让人畅想,畅想那美好的生活,畅想这神奇的景象。
我们经过近一个小时的急行军,到达了大队林场。各班在林场职工的带领下,走在那高高的山坡上。远眺那连绵的群山高耸入云,近视那参天大树刚强挺拔。挺拔的大树仿佛在庆幸,能逃过大炼钢铁之一劫。忽然间走到山的那一边,那边的山坡上全是,大片大片绿油油地,刚刚抽出嫩芽的茶树。
我们看看那片山是一笼一笼的,整齐划一的,逢借得天独厚春暖花开的先机,长出迷人的绿色嫩芽的茶树。林场职工介绍山坡的这边,到山的那片茶林足有五百亩。林场职工站在茶树旁,向我们讲述了采茶叶的要领,他说只采嫩芯下两片叶以上。这样做出来的才能达到顶级标准,他说希望同学们切记这一标准。
他说完之后同学们迅速投入了采摘,我们两个人一笼,一人一边往前采,一笼足有一百米,做这手工活我们还是可以的。动作上还是很灵巧的。同学们将采茶当玩一样又不累,不到半个小时每个人都采满了小竹篮,拿去给林场职工看他都说合格。得到了他的认可,大家更加信心十足,你追我赶采茶忙,真是呈现出一派大生产那么呵晦的景象。
你还别说四五百亩茶园,靠林场十来个人,确实赶采季节茶是不行。听林场职工说现在的季节是,春分与清明之间,现在采的茶是最合季节最好品质,也是卖出最高价格的。这个林场地处四面高山环绕,四季云雾缭绕,又恰在鹰嘴峰下,数百年来均属远近闻名的名茶圣地,如不掌握好季节,机会将稍纵即逝。
所以叫我们这些小学生采茶是最佳的选择。我们这些小蜜蜂式的采茶人,人多力量大一会工夫,一摘一大片,一会儿一篮又一篮,装满一萝又一萝,挑走一担又一担。同学们采完一笼又一笼。采完这坡采那坡,都以只争朝夕的精神,你追我赶的行动采茶忙,忙采茶。一切为了多采茶,事事为了采好茶。同学们一心为了集体,对工作极端负责的行为。对采茶精益求精的态度,对集体无私奉献的精神。是值得赞赏,值得发扬,值得传承,值得发扬光大。
那天上午我们八点四十分就到达林场,九点正式开摘,通过全校师生近三个小时的共同努力,摘完这片山近三百亩的茶园,林场职工说已经完成过半,可以让同学们吃午饭休息了。老师问他像今天上午大约采了多少茶青,他说按正带着一种要求采摘,一般一亩地可以采十斤茶青,按今上午可以达到三千斤左右。
他说就上午摘的茶青做成正宗商品茶,那才是要下真功夫,首先要杀青,杀青要用一口一米直径的生铁大锅。要烧起很旺的柴火,然后一次倒进去大约十斤茶青,手要相当敏捷,手又不能碰到铁锅,但又要把倒进锅里的茶青不能与锅接触太久。这个太久是以秒计的,如果茶青与锅接触超过两秒,那茶青就会烧煳了。
做出来的成品茶去泡茶,冲出来的茶汤就会有火烟味。这样的话如果特级商品茶价格一百元一斤,如果有火烟味那最多值二十元一斤。所以炒茶师傅的技艺,是保证产品质量的最重要前提。他说十斤茶青下锅,到制成商品茶最少要两个小时,那十斤茶青制成商品茶最多两斤二两。这就是茶叶从茶树上摘下茶青,到制成成品茶的艰难过程。由此也让人们了解一点茶叶的价值。
那天上午十二点老师宣布休息,并各自吃点自带的午饭,那一次母亲为我兄弟做了腊肉糯米饭,这是客家人母亲对远行的儿女亲人做的美食。因糯米所做的食品,哪怕过半天或一天都还很软。都还可以直接吃,这就糯米制品的特点。
我们吃完午饭后我和村里的兄弟叔叔们,还是跑去鹰嘴峰顶上去看看。我们一同二三十人很快就到山顶,那可真是壮哉美哉。往四周眺望高山深处,处处云雾缭绕,美得宛如海市蜃楼,尽管壮观,但是与乾隆皇帝对庐山的赞美,‘远观西北三千界,近视江南十二州’。还是差远了。那一次我们鹰嘴峰一行不但长了见识,还进一步增长了不少地县内的地理位置知识。得知了鹰嘴峰四周各个公社的大约位置,所以很多时候人的一生这就是机遇。像这样的位置这一次不去,那一生当中你再有钱,也不会去那些地方了。
我们去那里玩了一通,急急脚就回到那边山坡上,不一会又开始了紧张的采茶。校长宣布大家努力加快速度,但还是特别强调不能走马观花,每一棵茶都要摘干净,否则就是浪费了集体资源。还是要保证采茶的质量,不该采的老叶不要采。我们争取在四点以前采完,同学们在校长一番讲话之后,更加认真,动作更加敏捷进行采茶。同学们为了尽快采完,一会一篮又一篮,采完一笼又一笼,个个你追我赶劳动热情越采劲越足,那个收管茶青的林场老人笑得合不拢嘴。不断发出赞叹,像你们年龄段真好,天不怕地不怕看到你们,好像感觉到你们还会飞起来。
他跟我们说他没读过书,像我们这么大家里穷得叮当响,七八岁就给别人放牛,给别人放牛就是为了一口吃的,什么报酬都没有。他说他十二岁就在这里,帮几户人家看管下面的田地。他指着那些几十米高的果树,他说都是他那时栽种的,那些果树有柿子树,山楂树,黄梨树,禾梨树还有种类繁多的各类果树,他说那些最高大的果树有三十多岁了,由此可见他在这里住了三十多年了,有同学问他多大啦?他伸出一个手掌,那还问三叔公第几吗?
他接着在说解放后政府把下面的,可耕种的农田分给他三家人,一九五四年才成立林场,逐渐从各生产队抽调人员进来,最多人时有十七八个人。他指着那片茶山和这片都是之前全大队的人开的荒地。慢慢才种上茶苗,那时才知道还真有实绩,这五百多亩茶园就是铁证。一边听他说着历史和建场史还是很感慨,一个人在远离村庄,在山沟里一住三十多年,这是什么精神?面对人类的生存法则,也只能说那里住就那里好,还有一种说法叫那里好那里住,也就是说三百六十行,行行的有人做,也行行出状元。这就是人类的生存需要。
我们边听他说边采茶,边采茶边听他说,采了一篮又一篮,采完这笼过那笼,装满一筐又一筐,挑了一担又一担。抬头望去即将迎来胜利的曙光,同学们还是一刻不停地努力,还是一刻不停地往前采,最后取得全面胜利,校长宣布全体同学,把各人小篮里的都带回场部再倒,还要求各班采的茶青,由各班负责搬回场部。最后宣布以村为单位,不准一人掉队全部同路回家,由各村的路队长负责。
此次我们离开林场,同村的大哥领着全村的同学,紧跟着联广片的同学走过那道弯,又走完那长长的山坡,才走到半山腰,其实已经就是山坡的尽头。原来坡的尽头处有一座超大的坟墓。估计此坟建于清朝末期或民国初期,单是坟堂就有三百平方以上,坟堂前面有个大草坪足足有两亩地。坟堂里面有个大碑石,差不多两米高,就站在路边张望,可以看见我们大队四五个村。那个年代能做成如此庞大的工程,为一个逝者。那主人肯定非富则贵,因事不关己,我们只是借此一过,何于故,欲了解墓主人姓甚名谁?
我们一路谈笑风生,走在长长的下坡路上,他们说走完这条坡尽头就是联广村。说话间我们就到坡的尽头,联广队的同学介绍对面那两层楼房,就是他们村一、二年级的分校。他说这条小溪就是从深山流下来的水,是和我们村共饮这条溪水。有几个很要好的同学都邀请去他家玩。但无奈太阳不给脸,已落山久矣,也只能一一谢过,沿着小溪往家走,走了不一会走出水口山,他们就说这里以下就是应子上的田地了。一直往下走就是我们家了。
走出水口山顺水往下走,我看见三座建造很完善的大屋。他们说顺水右手边是联广村人,左手边和右手边两座完善的大屋都是应子上人,都是上生公之后裔,一会我们就到家了。
我们从学校出发到大队林场,才发现这边是共饮一条溪水,从林场回到我家,又发现联广村和我们村,又是共饮一条溪水。而且发现我家的地理位置,就是应子上与联东村连接的最前端。这一天我们体力上感到很疲劳,但是对半个大队的地理位置的了解,增长了丰富的知识,所以内心感到亦不虚此行。
那一年我们生产队,在头一冬天抓好秋收的同时,还紧紧结合冬种,在我房子门前望去以前的稻田,全都种上了小麦,胡豆豌豆,到了现在的季节这些粮食作物也已基本成熟,社员们都投入了紧张的采摘,我们一放学到家放下书包,也跑去大人们摘过的田里去捡,去捡一些漏摘漏地上的胡豆豌豆。利用这时间到天黑,我兄弟俩都捡到两三斤。听老人说即将到晴明季节,要尽快把这些冬种作物收起来,要将种过作物的田地犁好,以免影响早稻栽种。
那天下午我们去捡胡豆时,发现了特大的奇闻。七婶在赶着牛犁田,我们这些地方女人驶牛犁田从未听说。七婶自回来这边之后,乡亲们都对她产生了很高的评价。一个女人拖着儿女,一日三餐柴米油盐,肩挑集体出勤,又是私人菜地,一切的家庭琐碎,少一件不到位都不行。但是一个人为了生存、为了下一代,个个走到当下,又何尝不是砥砺前行。咬紧牙关一步一个脚印?面对现实一切一切靠自己,谁也帮不了你,因为在人的生存史上,各有各的难处,各有各的事务,各有各的难言之隐。这就是生存的现实。
所以奉劝正在砥砺前行的人们,正在面对困难挑战的兄弟姊妹。正在为金榜题名之学子,正在为登上金兰殿而努力的考公斗士。正在为再次升迁而烦恼,而恰似如蜗牛之速的官吏们,都不必懈怠。鼓足勇气,砥砺前行,扬起生活之风帆,用自己之意志,用艰苦奋斗之毅力,以超越常人之决心去创造条件。唐僧西游师徒四人,也不是历尽千难万险,排除八十一难方取得真经?
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有一句常话,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这一句地球人都知道,但真正遇到困难陷入困境时,方寸大乱则不妙也。以吾之见,只能冷静应对,一步一个脚印,做到先入为主,以除小而解大围之策。步步为营,一定能达到目的,一定能取得辉煌之成就。
七婶一家三口,生活在当年极其简单的场景下,也不会碰到太多的难题。我们都是自己人,我们一家人不分你我,碰到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当年母亲承担一头家务,家里的事千头万绪,家有牛猪鸡鸭狗养着。还有菜地,一年四季又摘又种又锄地,还要淋水施肥除草。筒值是一刻都不能停歇,那时候姐姐我和弟弟要上学,大嫂要队里出勤,在这类情况下,一旦有空还是帮助七婶照看小孩。也就是说我们一家人,也就是尽最大的努力去帮助七婶一家。我们的行为是无私的,也是自己人应该的付出。
自去年农历八月末,七婶回来之后,她还是从各方面走自力更生之路,生产队还是挺人性化,也给她划分了饲料地,七婶也抽空开了一部分荒地,在开春时节都种上了该种的作物,她跟我们说,在她娘家那里驶牛犁田全是女人在干,这也叫一方规矩一方俗,干什么活男子女干都是一样可以,由此更可证明毛泽东同志所说的,妇女能顶半边天是伟大的真理.
当时七婶刚到时,我家的厨房仍然在廊厅,新建的厨房地板灶位都未搞,也只能她住的房门边,立几块土砖暂时将就煮饭烧水。当年谁都不容易。
我这个家从柱史家风搬过来,整整七年过去,建了两次房还不是连个厨房都没有?七婶刚回来时新建的房间下厅厨房地板,都未搞妥。她也是见证的,她也非常清楚绝对不是,老祖宗有遗产,或是七叔有什么产业。我们村里的老人是非常清楚,当下住的上五间就是我父母一锄头一锄头锄出来,一担一担挑出来的屋基地。当然七婶回来了也就是一家人,从不去论此长短,或是七婶什么也不知道,相信时间长了也就会什么都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