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群
葱茏桂子山,悠悠岁月情。博士毕业多年,每次想起母校华中师范大学,或者路过学校大门,我的心就会立即飞到位于桂子山之巅的文学院,就会飞到一楼的外国文学研究所和编辑部,就会想起导师聂珍钊先生以及研究所的老师们,这里已经成为我今生永远的精神家园。
感恩今生有缘有幸成为聂珍钊先生的博士弟子。
导师之于我,是灯塔,熠熠散发着温暖的光辉,不断给我鼓励、给我以前进的力量。
在华师读博期间,最难忘的是聂老师那谦和儒雅的微笑和赋人以笃定和坚毅的鼓励。博士阶段学习初始,我没能像其他同学那样带着丰硕的科研成果起步,心中不甚忐忑。入学初期,聂老师给我开出了长书单,要我认真研读,叮嘱我不能好高骛远,一定要先牢牢打好文学理论基础、准确理解核心批评术语的内涵,这样才能将其熟练运用到文学作品的具体分析和研究中;同时他也鼓励我要充分利用英语语言优势,广泛阅读外文文献。这些指导都使我受益匪浅,最终我在专业学习中找到自信,并很快确立了自己的研究方向。
清楚记得读博期间第一篇论文写成后发给导师的紧张情形。聂老师很快就回复了我,电话里他对我的选题和写作思路,都给予肯定和认可,令我非常激动振奋,心中暗自为自己的进步感到高兴。然而,当我打开邮件查看聂老师回复过来的论文、看到满满的批注和红色字体的修改,我顿时满脸通红,惭愧与感动交织瞬间并存:惭愧的是,自以为努力取得了一点点成绩,殊不知其实离导师的要求还远着呢,导师给予我肯定和认可,无非是想鼓励敦促我更加努力!我顿时领悟了聂老师对待学术论文写作的极高要求以及对语言精准表达的严谨认真。同时也颇为感动,导师教学、科研、会务、编辑等等各种事务日程繁忙,指导硕士博士学生人数也比较多,能这样花时间细致帮我修改论文,真乃荣幸!后来每每遇到写完东西需要请聂老师审阅,我都会反复修改、认真提炼,直到自己非常满意了才呈交给他。我的初衷很简单,不能浪费导师的时间精力于细枝末节之处。在自我修改磨砺过程中,我发现自己的语言能力和笔力日渐提高。
最不能忘的是博士论文写作最后艰难阶段,当时我非常焦虑,几乎想放弃。聂老师得知后,专门约我详谈了写作中的困难和障碍,又帮我梳理了一些逻辑层次的问题,鼓励我要自信,要坚持自己论文的创新点和整体思路框架,于是我又有了前进的动力和方向。最终我如期完成博士论文,并顺利拿到三个较高外审评议分数。当我把好消息第一时间告诉聂老师时,电话那头,他非常高兴,祝贺我,给了我很多的肯定,嘱咐我除了准备好答辩,还要做好毕业后的研究规划。导师的殷殷嘱托,汇成我心中的暖流,激励我在文学研究的道路上不断坚持推进。
导师之于我,亦是明灯,灼灼闪耀着伦理和智慧的光芒,给我的人生行动和价值判断指引方向。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聂老师从教几十年,兢兢业业,对工作的严谨认真负责,对学生的悉心关爱指导,堪称中国高校教师师风师德的典范。他为人儒雅,谦逊和善,广交国内外学术界朋友,尊重各种学术观点,能够做到“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积极促进各种学术和文化交流合作,对学术有着不懈的钻研探索精神,他身上体现出许多中国传统文化最珍贵的价值观和美德。
2004年,聂老师首次提出文学伦理学批评。当时国内外国文学研究普遍呈现趋西方化、泛理论化现象,在这种情况下,聂老师敢于逆流而上,大胆提出中国学者应该要有自己的文学批评理论、外国文学研究需要重视文本细读、文学首先应当具有伦理教诲价值等观点,希望把中国的外国文学批评和研究从理论迷失和伦理价值缺位的状况中拉回来。在探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和路径、构建整个批评理论体系过程中,有困难,有迷茫,有质疑,但我们始终看到的是聂老师的坚毅、执着、笃定和自信,我们更见证了他的胆识、智慧和敢为人先的学术探索和创新精神。聂老师带着学术团队,通过举办各类国际国内会议、出版相关书籍、推出杂志专栏、邀请国内外高端学者讲座等形式,对文学伦理批评理论,对外国文学研究新思想、新方法进行广泛深入地交流和推动。时至今日,聂老师原创的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在国内外国文学研究界早已广为人知,也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认同。这是一段艰难曲折的探索过程,也是一段让人叹为观止的创新历史。聂老师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以孜孜以求的钻研精神、以对外国文学研究的热爱、以对学术研究的求真务实和强烈责任感,给我们团队老师和学生们树立了人生行动和价值判断的榜样,也给国内外文学研究后辈们树立了明确的学术伦理典范。
每当我工作疲惫、科研倦怠的时候,我便会想起聂老师这段辉煌的科研历程:年过五十,发起并倡导文学伦理学批评新方法;其间一直坚持不懈、孜孜不倦探索。经过十八载辛勤积累,从华师桂子山到浙大紫金港,聂老师创造了学术高位,达到了自己的科研巅峰,也为中国的外国文学研究做出了卓越贡献。这是一段多么具有昂扬斗志,多么具有激励意义故事!如今导师已年近七旬,却仍然保持着火热的学术热情和旺盛的创作力,笔耕不辍,活跃在国内外文学研究的各类论坛上,积极促成很多学术活动的成功举办。作为年轻的后辈和弟子,自己又有什么理由不坚持钻研,不努力向前呢?!
前几年,我曾有幸帮聂老师负责组织《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外国文学“非欧美文学理论”部分的编写工作。在组稿的整个过程中,无论是稿件的质量把关,还是与大百科编辑老师的交流协商,聂老师都给予我悉心指导和建议,让我受益匪浅。当时团队很多老师都积极承担了一些词条的撰写工作,而聂老师身先士卒,亲自负责完成了占词条总数量一半之多条目的撰写任务。这期间,我目睹聂老师在撰写过程中的严谨细致,每一个词条的命名、定义、源处、阐述及举例论证,他都是经过反复修改最后才定稿,印象非常难忘,我再次从导师身上学习了做人、做事、做学问之道。
感恩能与聂老师结下师生缘!回顾认识导师的这十几年,遥望灯火阑珊处的浙大紫金港,非常感慨与感动。对我而言,导师是散发着光辉的灯塔,给我温暖与鼓励;导师是闪耀着光亮的明灯,照亮我前进的方向,给我启迪和震撼。谨以此文表达对导师最真挚的感谢!最后送上衷心祝福:祝聂老师和童老师幸福安康,福寿无双!
(王群,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