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太不爱自己了

有时候,我们觉得陪伴孩子特别辛苦,是因为我们把生活的重心放在了孩子身上,总是围着孩子转。

00不要围着孩子转

孩子饿了,就赶紧给孩子做饭;孩子困了,就赶紧哄孩子睡觉……在这些过程中,你忽略了自己的感受,总是选择踏上“单向牺牲”的路。

陪伴孩子不再辛苦和心累

如果你能改变“围着孩子转”的状态,关注自己的感受,你会发现,养育孩子,并非只能“单向牺牲”,还有一种方式叫作“双向滋养”,即你在陪伴孩子的同时,自身也得到滋养,从而使你获得更高的生命能量。

我家二宝雄雄1岁开始断奶,从那时起我每天晚上大概都要花1小时哄他入睡,无论我多么努力、多么耐心,都需要这么久,和之前喂母乳时的“秒睡”简直是天壤之别。

我想,与其着急,还不如放下焦虑,把期待放低,不再想着半小时内把孩子哄睡了,接受现状:这孩子他就得1小时才能哄睡着。

有了这样的想法后,我顿时就觉得轻松了,到了该睡觉的时间,我允许他随便在床上折腾,正好我白天上班没时间陪他,就安心地享受睡前这1小时的亲子时光吧。

在这1小时里,我会放下所有事,不管工作,不管时间,把孩子带到房间里,关上灯,专心地陪在孩子旁边。

有时候孩子会趴在我肚子上玩儿,有时候他会在床上跳,有时候他会闹着要开灯出去,有时候他会摸我的耳朵,有时候他会要我背他……我想,能有一个软萌软萌的小宝宝,黏着我、亲我、抱我,是多幸福的事啊。

后来雄雄会说话了,我就给他在睡前固定增加了2个“玩中学”的游戏。一个是让雄雄用英语向各种物品及小玩偶说晚安,这样就利用睡前陪伴时间给他做了英语启蒙;另一个是问雄雄白天干了什么,最开心的事情是什么,训练他的记忆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通常,雄雄前一秒还在念叨着什么,下一秒就没声了,睡着了。

当我不再把注意力全部放在孩子什么时候入睡上,而是关注起自己的感受,就不再因为孩子难以哄睡而焦虑,相反,孩子的睡前时光对我变成了一份滋养。

即便孩子有一堆问题你也不再焦虑

有时候,孩子会一下子冒出来一堆问题,令妈妈特别抓狂:我要怎样才能让孩子不拖拉磨蹭?怎样才能让孩子不发脾气?怎样才能让孩子成绩变好?

你围着孩子转,一心想“解决孩子的问题”,偏偏这些问题又没法如愿在短期内得到解决,你就可能会很焦虑,甚至因此失眠。

这个时候,你可以尝试跳出“围着孩子转”的惯性,先关注自己的感受和成长,问一下自己:我如何借这件事让自己成长呢?

我最喜欢的一种生活理念,就是把所有问题都看作成就自己的机会。这样你就会逼迫自己学习,承担起对自己的责任。你是孩子的妈妈,是照顾孩子的人,谁都无法替代你成长。就算你付钱给我,我也替代不了你,我只能帮你分析、告诉你方法,但最终还要你放下依赖心理,成长起来。

不要把生活中的问题看作困扰。如果不是遇到这么多挑战和问题,你会成为现在的你吗?你的人生会有更多可能性吗?一定不会。

所以,看到孩子拖拉磨蹭、学习不自觉,同样的错误犯了一遍又一遍时,不要生气,暂停一下,告诉自己,这是孩子成就你的机会,把关注点放到自己身上。你会发现焦虑慢慢散去,剩下的是专注自我成长的平静。

从全职妈妈的生活中跳出来

有一次我出门打车,遇到一位女司机,让我惊讶的是,这位女司机是位全职妈妈。她每天早上送完孩子上学就出来开出租车,开到中午11点,再回家给孩子做饭。她说,自己以前每天的生活就是家务和孩子,孩子上学去了,自己也没人可以说话,很容易情绪不好;现在每天开车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开车的过程中可以与乘客聊天,她的情绪变好了,陪伴孩子也更有耐心了。

我觉得这位妈妈特别有智慧。因为客观地讲,全职妈妈确实非常辛苦,生活中除了孩子就是家务,缺乏人际交流,时间久了情绪特别不好,甚至抑郁了,自己还不知道。

所以,如果你是一位全职妈妈,建议你像这位司机妈妈那样,每天给自己一点完全属于自己的时间,出去参加一些社交活动,和别人聊聊天,给自己充充电,拥有好心情。这样,你会对孩子更有耐心,对你自己的身心非常有益,不至于让你为孩子透支自己的生命能量。

00不要把“电量”耗尽

很多妈妈长时间处在疲惫的状态,尤其是周末,总想着带孩子参加什么活动。又要照顾孩子的衣食起居,又要带孩子出去,就容易疲惫。

如果整个周末都围绕孩子安排和计划,送孩子上兴趣班,带孩子去游乐场或公园,结果,妈妈把自己的“电量”耗尽,在回家的路上或睡觉前,孩子稍微有些闹,妈妈可能就被激怒了。

记得有一个周六,我想带着乐乐一起种点儿白菜。上午我去附近的花卉市场买白菜种子,回到家快12:30了,我赶紧给乐乐做饭。吃完饭没有休息,我们又马不停蹄开始种菜。本来打算种在阳台上,种的时候考虑到楼顶的光照更好一些,菜也会长得更好,于是决定种到楼顶。

装有土的花盆太重了,我一个人搬不动,只好先把土从阳台上的花盆里铲出来,再把花盆和土分批搬到楼顶去。

种完白菜,我已经累得筋疲力尽,看看时间离晚饭还早,想着乐乐心心念念了很久想看电影,于是马上订了电影票,带乐乐去附近的电影院看了一场电影。

晚饭后,乐乐说想去楼下玩,我便带他下楼玩。结果睡前洗漱时,乐乐不配合,我就开始不耐烦了,说话声音不觉大了起来。

好在乐爸提醒了我,我才突然意识到:是自己太累了才不耐烦,而不是因为孩子不配合。如果不是这一整天太忙太累,我是有足够的耐心和方法来应对乐乐的不配合的。

总是把自己的“电量”耗尽,是妈妈的“单向牺牲”思维在作祟。孩子精力旺盛、行动力强,妈妈往往很难拒绝孩子的请求。很多妈妈觉得多陪孩子玩一会儿,或者带孩子多去一个地方,完全可以做到或应该做到,于是不断地说服自己“答应孩子的要求吧”“再多玩一会儿”“再多去一个地方”,一直到自己的“电量”被耗尽。

“电量”耗尽之后,妈妈可能会对孩子大吼大叫,而且会把原因归结为孩子要求太多或太不听话,很少有妈妈会第一时间觉察到是自己的“电量”被耗尽了,才失去了陪伴孩子的耐心,不能很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

要想改变这一“电量”耗尽的状态,就需要多一些觉察,这是迈出爱自己的很重要的一步。

我把爱自己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累了、不舒服了,不表达,表面看也没有任何负面情绪;

第二个阶段,累了、不舒服了,不表达但是会发脾气;

第三个阶段,累了、不舒服了,会表达出来让别人知道,对方也能感觉到你有积压的情绪;

第四个阶段,在情绪还没有达到临界点时,就能及时去觉察身体的本能反应,发现自己累了或不舒服了,第一时间休息,照顾好自己的身体,避免情绪爆发或“电量”被耗尽。

如果你处在第一个阶段或第二个阶段,表明你对自己的累或不舒服缺乏感知。就像前面提到的那位妈妈一样,明明很累很不舒服,还用各种理由说服自己再多陪陪孩子。

有时,我们的大脑里会有两个声音,当你有点累但还不是特别累,而孩子又很需要你时,第一个声音会冒出来:“我累了,我不想做了。”但是这个声音经常被我们忽略,取而代之的是另一个声音:“这点儿累是可以忍耐的,为了孩子,我还可以坚持的,没事的。”甚至有时候这个声音还会安慰我们:“把孩子安顿好,剩下的时间就都是我自己的了。”

结果就是,我们往往没能坚持到拥有自己的时间,情绪就失控了。

所以,要想更好地陪伴孩子成长,最重要的功课就是千万不要让自己的“电量”耗尽。多提升自己的觉察力,让自己尽量处在爱自己的第三个阶段或第四个阶段。

因为只有你的能量高了,孩子才能因你的陪伴而受益。

00不要责备自己

自我反思是很好的习惯,它可以帮助你成长。但是过度自我反思反而会阻碍你的成长,让你的能量越来越低。

很多妈妈都有过度反思的习惯,凡事都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见到丈夫不开心,就反思自己哪里没做好或哪句话说得不恰当;丈夫拒绝帮忙带娃,会反思自己的请求是否合理;自己情绪特别低落、感到无助时,会反思是不是自己太矫情、太不知足,或者是否自己的情绪管理能力太差。越想越觉得自己问题多、自己不好,就这样,自己的能量状态也越来越低。

我曾经也是一个习惯于过度反思的妈妈。小时候,父母对我的教育是“凡事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记得小学时,有个同桌用圆珠笔在我的衣服上乱画。回到家,我自然会被妈妈说一顿,我解释是同桌画的,妈妈的第一反应是:“为什么人家就画你身上不画其他人身上呢?肯定是你惹到人家了。”

所以,如果你总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可以尝试从童年父母对你的教育方式入手找到这个问题的源头,不要再试图用“过度反思”剖析自己了,你太累了。

虽然有时候孩子的问题与你过往对孩子错误的养育方式有关,但你不用自责,更无须愧疚,因为自责和愧疚也是让你能量变低的因素;虽然有时候丈夫不回应你或拒绝帮忙可能与你说话的语气和情绪有关,你也不必为此自责,因为当时的你已经做到了能力和认知范围内的最好。

当你能够看到自己的局限性,就不会再试图通过“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来“自我归罪”,也不会试图通过“自我归罪”来让自己更有动力成长。因为“自我归罪”并不会让你改变和成长,只会降低你的自我效能感[1],让你对自己越来越不满意,越来越没有信心,从而不断损耗自己的能量,而一旦能量不足,即便你特别想改变,也不会真正去行动,因为你没有心力去行动和改变。

来自深度陪伴学员燕子的分享

我小时候最喜欢的衣服是白色的,但每次要穿,妈妈都很担心我把衣服弄脏,所以我穿白色衣服时会特别紧张,这种紧张反而会让我很快就把它弄脏,回家被妈妈一顿数落。

后来,我只要不小心弄脏白色衣服又洗不干净,情绪就会很坏,就会认同妈妈的话,把原因归于自己:“都怪我,我就不该穿白色衣服,下次应该买深色的。”

后来我再也不穿白色衣服了,因为它们让我焦虑。

直到工作后,我有了工资,才开始重新尝试买白色衣服。我告诉自己,白色衣服本来就容易弄脏,不要怕,脏了就扔掉再买一件好了。把衣服弄脏有各种情况,并不总是我的原因,我不用责怪自己,不用总把责任往自己身上揽。

这位妈妈把问题归结到自己身上时,她的选择是放弃;但是当她放下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并且接纳“白色衣服本来就容易弄脏”,选择“脏了就扔掉再买一件好了”时,她实际上是选择了带着问题前行。她的能量没有被卡在“弄脏的衣服”上,自然就不再为此而情绪内耗了。

人生本来就充满了问题和挑战,只有具备了“带着问题前行”的勇气,你才能勇往直前,而不是试图去规避问题产生。

所以,从今天开始,不要总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学会爱自己,才能成为高能量的妈妈。

00不要被别人带偏

现在,妈妈们也特别内卷。

我们在网络上会看到明星妈妈生完孩子很快恢复了紧致的小蛮腰,立刻觉得自己生完孩子严重变形的身材很丑陋。

我们在朋友圈会看到别人家的妈妈随手一拍都是“大片”,养孩子是“专家”,婆媳关系其乐融融,夫妻关系亲密;再看看自己,孩子问题不断,生活一地鸡毛,夫妻形同陌路……立刻觉得自己的人生很失败。

内卷的人会疯狂外求,失去自己的判断力,追求马上看到成果,仿佛慢了一点儿,自己就是人生输家。

你之所以会焦虑,是因为你被网络上“别人家妈妈”展示的各种美好事物带偏了。网络上的信息是不完整的,还有很多是“幸存者偏差”。[2]

你看到别人家妈妈某一天给娃读了10本书,就确定那是她每天的常态吗?如果那不是她的常态,而是某一天的高光时刻,就不要觉得自己今天只给孩子读了一本书很差劲。

如果你总是把注意力放在别人怎么样上,就会变得不自信、焦虑不安,一会儿觉得这个好,一会儿觉得那个好,一会儿上这个课,一会儿上那个课,学习的时间很多,践行的时间几乎没有,这会让你本来就不高的能量被进一步耗散。

正确的做法是让注意力回到自己身上:我想成为怎样的妈妈,我希望如何陪伴孩子,我应该如何去实现这些目标。专注在你的目标上,行动起来,你的能量会重新聚集起来。

弄清自己当下的状态是外求还是内求很重要,思考这一问题会让你不断聚焦自身,不容易被别人带偏。

这个世界上最稀缺的就是时间和注意力,每个人都在想尽一切办法用“噱头”和“焦虑”来吸引你的注意力,不要让自己上当,远离让你焦虑的圈子,做一个清醒的妈妈,你会发现,你的能量会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