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放内心的情绪

所有的情绪都应该被安放

人们总是喜欢表现积极的情绪,不愿意表现消极的情绪。然而情绪没有好坏之分,所有情绪都对人的身心健康有意义。所谓积极的情绪和消极的情绪,只是相关领域的研究者为了便于研究而进行的区分。

在理论上,积极的情绪包括开心、愉悦、满足、欣喜、兴奋等,消极的情绪包括悲伤、痛苦、嫉妒、恐惧、厌恶等。所有情绪都是我们的真实反应,促使我们持续输出感受或规避风险。例如,成功的喜悦会鼓励我们继续努力,失败的懊恼会激励我们不要放弃,悲伤会帮助我们更好地感受失去,恐惧则会让我们躲避危险,更好地保护自己。

我们习惯于表现开心和愉悦,认为这样能够证明自己是幸福的;避免表现出抑郁和焦虑,因为这代表自己是不幸的、无能的。其实,这是对自我缺乏正确的认知而得出的错误结论。

例如,蜗牛型和袋鼠型的人,都会体验到委屈的情绪,但是蜗牛型的人委屈是因为一直压抑自己的感受讨好对方,袋鼠型的人委屈是因为自己的付出没有被看到。因此,蜗牛型的人在感受到委屈时,需要觉察、承认和接受自己的感受;袋鼠型的人则需要给对方一些空间,减少自己的付出。同样地,面对蜗牛型的人的委屈,我们要鼓励他们表达,并觉察他们的感受;而面对袋鼠型的人的委屈,我们则要表达对他们的感谢,而不是拒绝他们的付出。

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埃利斯(Albert Ellis)提出过一个“情绪ABC理论”:“A”代表诱发事件(activating event),即我们遇到的事情;“B”(belief)代表对这件事的认知和评价,以及产生的想法和观点;“C”(consequence)代表这件事情引发的情绪和行为的后果。埃利斯发现,一个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的结果,不是由诱发事件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个体对事件产生的不合理、不正确的想法和观点引发的。

A:突发的不幸事件或逆境。比如,在高速路上突然发现汽车没油、告白失败、方案被否决、比赛或考试失利等。

B:相关的(不理性、不正确的)评价和观点。比如“我就是倒霉”“我不能被拒绝,他必须接受我”“这都做不到,我是个没用的人”。

C:导致的(消极的)结果。感到失去动力和希望;做出极端的举动;感到极度紧张和沮丧,想要就此放弃,不去尝试把事情做好;拒绝参加团体活动;沉迷醉酒和游戏。

在人的认知中,有三种不合理的核心信念:其一,“无论在何种情况下,我一定要完成重要任务且得到他人的认同,否则我就是一个不合格、不值得被爱的人”。其二,“无论处在何种情况下,别人都要公平地对待我,否则他们就是卑鄙无耻的小人”。其三,“我所处的任何环境都要依照我想要的方式进行调整,立即满足我的欲望且不会要求我过度努力改变或改善这些情境,否则就很可怕,我无法容忍这些事,我根本无法快乐起来”。如果你的内心有这些想法,找到它,你将会理解令你不知所措的情绪,改变核心信念(具体的改变方法,可以参照第四章),这样才能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情绪没有对与错、好与坏,只有强烈与否。强烈的情绪会带来强烈的身体反应,人在极度恐惧时,身体会变得僵硬,无法动弹;在紧张焦虑时,人的心跳会加速,有时还会呼吸急促,手脚发抖;在兴奋时,人会控制不住自己的面部表情,说话时提高音量,该休息时却无法入睡……心理学研究发现,适当保持情绪的强烈程度,对完成简单的工作是有帮助的。对于简单的工作,情绪唤醒水平越高,工作成效越好;对于复杂的工作,情绪唤醒水平越高,工作成效反而越低。情绪是我们的朋友,正确认知、适当调控情绪,能够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请直面情绪,在心中为情绪找到一个安放的地方。

如何安放和应对愤怒

现在,我们来看看常常令我们无措的情绪——愤怒,以及生活中我们该如何安放和应对愤怒。

小时候,家长随意地进出你的房间,乱翻你的东西;工作后,同事不经过你的同意,就把你的个人信息透露给别人;超市里,排队结账,突然有几个人插队……遇到这些情况,你有什么感受?你会怎么做?事后又是如何评价自己的?

在中国的文化体系里,我们强调“以和为贵”,强调“谦逊有礼”,所以愤怒也是人们认为最应该被压抑的情绪之一。这也导致很多人不知道该如何面对、处理愤怒这种情绪,不知道如何表达愤怒的感受。

愤怒是一种个人边界和权利被侵犯时的感受。美国心理学家雅克·希拉尔(Jaques Rillaer)说:“愤怒是内心不舒服的反应,是由感到不公平和无法接受的挫折引起的。”当人愤怒时,身体也会出现强烈的反应,心跳加快、头脑发热、脸颊发烫,这些都是难以控制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更好地理解和处理愤怒情绪。

第一,需要明白,表达愤怒是在保护我们的边界。这是被允许的,是合理的,是可以发生的。愤怒是我们的感受,与他人对我们的评价没有必然的联系。承认自己的愤怒,不等于叛逆,也不等于要做出激烈的行为。事实上,善于表达愤怒的人更容易得到别人的尊重。

第二,表达愤怒时,要保持理性。人们被愤怒困扰,往往是因为愤怒会引发情绪化、冲动的行为。怒从心起,恶向胆生,不管不顾地冲上去,粗暴地和对方打一架。这样的结果往往两败俱伤,甚至滋生更多仇恨,产生更多愤怒。这时,保持理性,减少情绪化行为显得尤为重要。表达愤怒是为了阐明立场,阻止对方的入侵行为,而不是让对方屈服。如果执着于让对方承认错误并道歉,那么此时你的感受不是愤怒,而是委屈。这是不同的情绪感受。

第三,避免愤怒的表达。曾经有一段时间,我的工作压力特别大,情绪反应强烈,发生一点儿不顺心的小事都会让我情绪暴躁。有一次我开车经过高速收费站,工作人员因为失误多收了我的钱,并表示按照规定不能退还,当时我感到自己愤怒到了极点,于是出言不逊,和工作人员发生了争吵。这就是一次愤怒的表达。愤怒的表达往往只是单纯的宣泄,对于问题的解决没有任何帮助。

我们要做的是使用符合当前情境的方式表达出“我很生气”,同时让对方接收到这个信息。我有一位同事,时间观念很强,在人际交往中非常守时。然而,他的一位好朋友却经常在约会中迟到。一次两次还能忍,次次迟到就让人受不了。于是在他的朋友再一次迟到时,他对对方说:“你迟到了,我觉得自己不被重视,这让我很生气,希望你能尊重我,约会的时候准时一点儿。”后来,他的朋友不再迟到,两个人的关系也变得更和谐了。这样的表达清晰而直接,具体地告诉对方,我的感受源自“你迟到了”,我的想法是“你的行为意味着不尊重我”。由于我们认为产生某些负面情绪是羞耻的,是不应该出现的,所以在表达时,我们往往含蓄、笼统,导致对方无法准确接收,我们也无法得到自己期待的回应。结果就会出现沟通无效的情况。请记得,如果你不说清楚,那么世界上就没有人能够完全领会你的心思。

第四,即使愤怒,也不要威胁对方。我们常常听到一个人在愤怒的时候怒吼:“你再这样,我就对你不客气了。”“你最好给我小心一点儿,我可不是好惹的。”这样的话语,无法达到劝阻对方的目的,也没有清晰地传递主体的意愿,唯一的用处就是给说话的人壮胆——实在不行就动手。有效的沟通方式是描述对方的具体行为,清晰、准确地说出自己的感受,并指出对方可以怎么做。如此,对方才会准确接收到我们想要传递的信息。否则即使对方想改变,也不明白你的诉求,只会带来更多的误解。正确表达愤怒的可贵之处在于,重建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愤怒是建立和维护关系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感受,如果对方的侵犯是无意的,那么理性、清晰的表达有利于关系的稳定;如果对方存心找碴儿,故意和你发生冲突,那么告诉自己“事来了不怕事”,对方主动伤害你,你有什么理由不做出反应呢?我们只有呈现真实的、完整的自己,他人才愿意和我们建立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