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
独家经营·越“油”越好
走过了“藏”有浴室的弄堂口,老街的东侧,就是把“豆腐票”换成实实在在“豆腐”的地方,“新场菜场”,也是国营的哦。当然,那时哪有私人承包的呀。
在当时的我的印象里,整个镇上也就这么一个菜场。哪像现在,到处是菜市场、街面商铺、各类超市甚至马路摊位,买点啥不要太方便。会捣鼓手机的,只需动动手指头,人家还送货上门哩。
——“摊位”发音“态位”。
那会儿,镇上的、农村里的百姓想要吃肉,包括五花肉、肋条肉、前腿、后腿、猪头、脚爪、舌头乃至“肚里货”肚子、大肠、肺头、猪肝等等,都只能到这里才有得卖,别无分店。
——“肚里货”发音“肚里服”,叫“下水”发音“窝思”、“下脚”发音“窝甲”:动物内脏。
轮到买肉时,几乎每一位都会一脸讨好的央求营业员把最肥的部分切下来卖给自己,越“油”越好。现在的你能想象得到吗?
——此处的“油”即为“肥”。当地原住民口中,“肥肉”叫“油肉”发音“油袅”,“瘦肉”叫“精肉”发音“精袅”。像有肥有精有皮且排列有序、摆布匀称的“五花肉”,新场当地原住民就叫它“三皮头肉”发音“赛壁豆袅”,是世间名菜“红烧肉”的最佳原材料。
为了解决菜油短缺的窘境,好不容易买到手的肥肉就能派大用场了。
洗净整块的肉,起火热锅,待铁锅冒烟了,放入肉块,让肥膘的一面向下,反复煎烤、压榨,亮晶晶的肉油不断渗出回到锅底。妥了,铲起肉块,沥尽油汁,入碗存放,下一步切成块红烧。最核心的环节来了,主人把就此榨出的肉油小心翼翼地舀入大碗或瓦罐,放进碗橱,这,便是以后炒菜、拌饭用的重要油品。用这样的肉油炒出的青菜更光亮、爽口,拌出的白饭包括菜饭特别的香醇、入味。
——“爽口”发音“桑可”。
舀尽肉油的锅子千万不得洗掉哦,这时候的铁锅,正好用来清炒一大锅青菜,油都不用倒上了。这锅炒青菜,准保油光铮亮、鲜美无比。
像蒸粉、油块、豆腐干、油面筋之类,也只在这里能买到。这个地方,白天不管你何时来,总是熙熙攘攘。买啥都得乖乖的去排队,随便哪个营业员都可以把你使唤得低头哈腰、唯唯诺诺,一点脾气也没有。
——“蒸粉”叫“毛腐”:一种落成块、类似果冻的豆制品。当地原住民一般只用它烧制热汤来食用。普遍的做法是,把大块的蒸粉切成更小的块状,放水熬煮,里面适时放入精肉糜或碎精肉团,再撒进少许切成段的荠菜,倒入少许酱油,煮透,能煮到蒸粉内部出现小气泡就最到位了。出锅的“毛腐汤”,那味道绝对能让你大呼过瘾。
——“排队”发音“拔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