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套鞋”·走在乡间泥水路上

129

“套鞋”·走在乡间泥水路上

标题看清了吧,是“泥水路”,不是“水泥路”哦。

哪来的水?天上下的雨呀。

我小时候的农村乡下,所有的路,对,所有的,全部是泥土路,还到处高低不平、坑坑洼洼。只要下雨,雨中、雨后,便是一路的大大小小的积水的土坑、洼地,不穿上“二十六号”里买来的雨鞋,就根本没法上路。当然,穿着最常见的鞋子比如布鞋也能出行,就是出去回来,这鞋子基本废了,舍不得的呀。

——“积水的土坑、洼地”叫“水待塘”发音“思待塘”。“水”待的地方,挺形象吧。

光着脚也可以出行,问题是,天气一旦冷了,就吃不消了。万一着凉生病,非常犯不着。光着脚板走,还有可能被掉落在路上的锈钉、碎玻璃啥的扎进脚底,那真正叫“倒了‘血’霉”了。

说起这雨鞋啊,瞧着不那么起眼,但在农村,却是整天和老天爷、老土地打交道的农家少不了的宝贝呢。

下雨天用到它,不但能防止泥水渗进鞋子里,春秋冬三季还保暖。最关键的,穿着它走路,脚下不太会打滑。

不下雨呢,也需要。穿上它,可以下到水田打药水、拔稗草,进到湿地翻泥块、开水沟,来到河边捞水草、捉鱼虾、推螺蛳……有太多太多的活离不开它。

——“药水”发音“压思”。

——“稗草”发音“疤草”。

——“水沟”叫“桑沟”:地里用来排水的小沟、浅沟。

——“推螺蛳”叫“搪螺蛳”发音“搪露蛳”:用类似簸箕状、装有长柄的网兜从河里捞螺蛳。

那时,多数农家日子不富裕,雨鞋自然做不到每人一双。大人要下地劳动、养家糊口,当然优先使用了,小孩子只能乖乖让路。

要知道,那会儿能穿着雨鞋上学,也是很让同学们羡慕加嫉妒,“低头”率高着呢。

我家寒酸,就是大人也没有一人一双的,只好轮着穿。

就这么着,我们三兄弟遇到下雨天上学的话,只要天气不是特别冷,就干脆挽起裤腿、手拎鞋子袜子,光着脚出门了。

——“袜子”叫“么子”。

泥土路干巴巴时,除了起起伏伏,倒没其他毛病。下过雨,或是低洼处积满水了,那就糟透了。

——“积满水”发音“积美思”,叫“汪水”发音“汪思”:水积得满满的都要溢出来了。

此刻的泥土路已是稀巴烂,成了名副其实的“烂泥路”。泥泞,打滑,泥浆还无孔不入。穿着布鞋走的话,溅得鞋面、裤管全是“星星点点”。脚底因为流入了泥水甚至稀泥,特别的滑溜,每挪一步都得小心翼翼,还不如光脚走呢。

虽说是泥土路,毕竟踩踏得太久了,有些路面竟硬得坚如磐石。雨水一淋,周边泥水一划拉,打滑起来格外厉害。别说光脚了,就是穿着鞋子,踩在上面,也会摇摇晃晃。一不小心站立不稳,就会来个“屁股蹲”、“嘴啃泥”,狼狈得很呢。

——此处的“厉害”可以叫“结棍”、“着力”发音“撒烈”、“扎棍”等。

有时为了节省所谓的时间,我们还会不走寻常路,直接对角线从地的这头抄近路走到那头,自然免不了遭到正在地里干活的叔叔阿姨们的好一阵数落。我们已走在农田的中央了,哪还回头啊,只得加快奔跑的频率。速度一快,步子就乱了、没个准了,原本通过我们小心翼翼走动可以避开被踩踏的秧苗就此遭了殃,身后很快传来一阵呵斥声。

——“抄近路”叫“抄撒高”、“穿撒高”等。

如此这般放学回到家,早上出门时还算干净的裤子,已经是“泥”迹斑斑、不成样了。鞋子更是不堪入目,鞋面成大花脸不说,鞋底还死死地粘着厚厚一层乃至几层泥巴,不拿镰刀切割,或干脆穿着这双“厚底”鞋在家前石有棱角的边沿上磨蹭,是很难分身的。好多次因为走得急,连上衣也未能幸免,“硕果累累”啊。

——“泥巴”也可以叫“烂泥”。

妈妈第一时间看到了,只剩下苦笑,连忙招呼我们快点换掉。这些凭空多出来的脏衣脏裤脏鞋脏袜子,又够她忙活一阵子了。

——“连忙”叫“急忙”发音“结忙”、“急里忙东”发音“结里忙东”、“急急忙忙”发音“结结忙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