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要毕业了,往哪儿走

既然职场是无可逃避的归宿,一个你躲不开的江湖,那么你还真得有所规划,越早越好。

职业规划,并不需要弄个什么文案出来。关键是要做到心里有谱,定好大方向,以便做好相应的准备。这样,你才能一路积聚能量,最后在找工作时释放出来,势如破竹。只有“心想”,才能“事成”。

不可或缺的职业规划

2008年冬,北京某高校的一位朋友请我过去,给他的学生讲讲职业发展方面的事。一名大四女生给我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她的专业是中文,当时已经报考研究生,方向是心理学。我问,为什么想学心理学呢?她说,其实她最喜欢的是酒店管理专业,“但我妈妈想让我学医,没办法,我就折中了一下,决定考心理学”。

谈话不足十五分钟,从她口中说出来的“我妈妈”有十多次。她说自己高考选专业时,也是因为妈妈认为中文专业是个“万金油”,学起来轻松,所以直接替她报了。四年过后,自己的想法还是无法跟家人达成一致。她现在正为毕业论文犯愁,同时已经为心理学专业课的枯燥而痛苦不已。谈起职业规划,她苦笑说,“还远着呢,走一步算一步,到时候再说吧”。

我很为这样一个迷茫而痛苦的学生担心,即便顺利读研了,但毕业还得面对社会,进入职场,她该如何应对工作中的挑战?

四年的大学生活,不能苛求我们的同学完全明白“我是谁”,“我想要什么”,“我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这一系列大问题。但你总得有个大方向吧。可是,有明确方向的学生还真不多。找工作的羡慕考上研究生的,考研的担心三年之后自己在工作经验上还是一片空白,创业怕承担风险,出国留学又有贬值为“海带”(待业)之虞……

无论如何,数年之后,我们都要在职场中重逢。既然职场是无可逃避的归宿,一个你躲不开的江湖,那么你还真得有所规划,越早越好。

职业规划,并不需要弄个什么文案出来。关键是要做到心里有谱,定好大方向,以便做好相应的准备。这样,你才能一路积聚能量,最后在找工作时释放出来,势如破竹。只有“心想”,才能“事成”。

在应届大学毕业生里,“心想”而“事成”的例子还真不少,我本人就见过不止一个。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中科院的一个研究生。认识他是2007年春,在北京飞往上海的航班上。当时我带了一个比较重的皮箱,他跟我邻座,主动帮我放到行李架上。接下来我们聊得挺投机。他刚刚拿到通用电气中国公司的offer,这次去上海是办理相关手续。作为人力资源工作者,我对他的成功就业非常好奇。通用电气位列世界500强,可不是那么容易就进去的。

聊起自己的就业历程,小伙子很平静:

这不是我第一次去GE,春节前,我已经在那里实习了五个月。而我关注GE,已经三年了。2003年,我在北理工读大三,偶然读了一本杰克·韦尔奇的自传,里面关于GE的描述深深吸引了我。当时就决定:一定要去GE这样的企业!

我从小就喜欢电子、机械,本科读的是计算机。尝试过其他兴趣,最后还是觉得技术人生最适合我。确定了这个大方向之后,我就开始关注各大企业,比如GE、微软、IBM、惠普等等。其实我可能更喜欢微软,不过,我觉得微软里面天才太多,很难进去,即使进去也很难出头。

一上研究生,我就开始为就业做准备。先是通过导师介绍,到中关村一家软件公司做了三个月兼职。这是我第一次工作实践,和想象中很不一样。虽然我的学历、专业都不错,但与经验丰富的老员工相比,还是差很多。他们的视野、思路比我开阔,他们提出的方案也许技术含量不高,但是都很实用。我的方案似乎很高明,但不实用。

从软件公司出来后,通过努力,我得到了在联想做兼职的机会。在联想,我学到的更多,转变更大,兼职结束后有一种脱胎换骨的感觉。

研二下学期,我重新回到中关村那家软件公司,职务是技术经理,协助负责整个公司的技术指导。这个工作要求不但懂技术,还得能讲明白。讲明白的难度挺大,非常锻炼人。不少我以为自己很明白的问题,一旦要讲给别人听,才发现自己根本就没明白。

2006年夏天,我通过网络,得知GE招暑期实习生,于是向其中一个部门投递了简历。经过多轮电话面试、笔试,以及最后的直接面试,我如愿以偿地被录取为实习生。当我第一次坐在GE上海的办公室里时,有一种梦想成真的感觉。3年前,我读了韦尔奇的自传,3年后的今天,我坐在了他的公司里。虽然只是实习,但这种美妙的感觉很强烈。

实习的感觉,并不总是美妙的。工作累倒不要紧,关键是心理压力大。这批实习生有十多个,个个经过层层筛选,个个都是强有力的竞争者。这个时候,我以前的兼职经历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我也许不是最优秀的,但我是最有经验的。

我的实习在暑期结束之后又延长了三个月,总共五个月。2007年1月,我拿到了梦寐以求的offer。在我们那批实习生里,我是唯一一个留下来的。

我很幸运。不过,我也承担了不小的风险。为了拿下GE,我放弃了其他所有的求职机会。如果GE不留我,我只能晚于其他同学找工作。但是我不怕,我不但有学历,还有值得大说特说的实践经验,不愁找不到好工作。

我的求职过程算是比较顺利的,这可能因为我的目标比较单一和明确。如果非要说有什么经验可以分享,我想说,对大公司不必有畏惧心理,只要早做准备,多实践,你会发现进GE这种国际级大企业并不是想象中那么难。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求职时,凡是有备而来的人,往往会更有水平、更自信,并更能给面试官信心。越是迷茫、越是焦躁不安,肚里往往越没有“货”。这是我多年来在实战中总结出的心得。

正因为多数人的目光短浅,才成就了少数人的成功。

一次和公司刚入职的年轻员工座谈,在谈起“职业规划”这个话题时,大家异口同声地说应该有。我总结了他们在职业规划方面的心得,供大家参考:

一、暂时不要做一辈子的规划,因为年轻人的视野还不够开阔,对社会的体验及对自身的认知,还不够充分。这种情况下,要规划自己的一辈子,是不现实的。因为下一个目标必须在上一个目标达到之后,才可能真正成型。让我们预设五年、十年后做什么,这对还没有完全定型的年轻人来说不太现实。其实,很多大学生的心里都很清楚,自己想过怎样一种生活,喜欢哪个行业,为此应该积累哪些东西——这就是一种规划。只要有这种粗略的规划就可以了。就像做雕塑一样,先大刀阔斧地砍出一个轮廓,接下来再精雕细琢。

二、应届毕业生的职业规划,可以在求职的过程中逐渐成形。学校里的职业规划,往往比较虚,需要在现实中检验、调整和确认,参加各种面试就是一个有效的方式。从中学进入大学校门时,很少有人带着什么规划,甚至报考哪所大学、哪个专业,也不是由自己决定的。大学期间,会逐渐产生一些有关职业的想法,朦朦胧胧的。毕业前后,通过一次次面试,你可以对自己的想法进行检验,逐步明晰下一步该如何走,及时调整大方向下的小步子。虽然面试的成本不低,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只要通过不断地面试、面试、面试……不断地检验、检验、检验……最后就能找到一个点。这个点虽是比较泛的,但就像盖楼一样,先得有框架,然后再装电梯,做装修,添家具,要一点一点地来。

先择业,还是先就业

有同学说,我想走一条实用主义路线,先解决温饱问题,随便找一份工作稳定下来,干一段时间再说,以后做什么还不一定呢。持这种“先就业,后择业”观点的青年人不在少数。

我是反对“先就业,后择业”的。十多年前,我作为一名求职者,由于缺乏择业的方向,所以四处碰壁;而今天,作为一个有过数千次招聘经验的面试官,我看到太多求职者败在“先就业,后择业”的误区上。

我的结论是:不择业,难就业。

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的求职者,在面试时,思路不可能是畅通的,言谈往往缺乏主线。面试官的很多问题,都会让你毫无准备,顾此失彼;而且,面对一个你不热爱的岗位,你不可能表现出渴望、激情、自信等积极情绪。即便你刻意掩饰,也无法瞒过面试官。

很多求职者没有明确的职业方向,所以,他们的求职过程会很盲目。首先,制作简历时缺乏针对性,无法突出自己的“卖点”;其次,投送简历的时候很盲目,乱投一气,瞎猫撞死耗子;再次,面试时,不知彼,不知己,寄希望于侥幸。这样的求职,怎么可能成功?

退一步说,哪怕为了提高求职的成功率,你也应该先择业。你将来从事的那个职业,最好是你喜欢的。当今社会很开放,一切机会都向你敞开,年轻人要有勇气选择自己喜欢的道路。

“随便找一份工作”与“找一份自己热爱的工作”有很大不同。心态不一样,对自己的要求就不一样,职业发展的结果肯定也不一样。你需要了解自己,弄清楚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在哪里,然后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找准自我,才能找到好工作。爱好出勤奋,勤奋出天才。兴趣可以让你做到专注——它完全来自于内心,有匪夷所思的力量,能使你出色地完成工作。所以,一定要先择业,而且要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

当然,在具体求职过程中,不见得事事如愿,有时候需要迂回前进。

公司研发部门的负责人,既负责管理又负责技术开发,两头忙,特别累。领导决定专门给他配一个秘书,招聘工作由我执行。

求职者中,有一个刚出校门的女学生,职业素养很不错。我问她,你的职业目标是什么?她想都没想就说:“我的职业目标,跟其他求职者可能不一样。”

我眼前一亮,问:“有什么不一样?”她说:“其他人可能想一直做秘书,我的理想是做软件开发。”我说:“如果我现在就让你到一个软件开发的团队里去,你愿不愿意?”她一脸兴奋,连说愿意。

我接着说:“但我还不了解你,不可能一下子让你去做开发,先做半年秘书,怎样?”她愉快地点了点头。上岗之后,她除了完成日常的秘书工作,还帮忙编写些简单的程序。八个月后,她的职位变了,开始做程序员,做得非常好,没多久就成了技术骨干。

这位同学有明确的职业目标,但并没有因此而排斥部门秘书这样一个服务性质的岗位。她心里很清楚,研发部门是她今后打算进入的团队,先做外围工作,甚至边缘业务,都意味着机会。路线虽然有点儿曲折,但效果很好。

第一份工作

青年人的职业规划,由于缺乏社会经验,缺少比较,往往不能一步到位。有时候,与其做大而无当的规划,不如具体规划好自己的第一份工作:

首先,第一份工作应该是你感兴趣的。它不见得会成为你的终身职业,但是你对它不反感,工作中的心情是愉快的。这样才能学到东西,获得进步,并且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发挥作用。如果你对某个工作毫无兴趣,甚至很反感,那么这个工作成为你终身职业的可能性就太小啦,你也就没必要受这个苦。

其次,待遇只要能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就可以考虑。千万别跟面试官讨价还价:“能不能多给点?”讨价还价也没用,弄不好会失去这个职位。《论语·述而》有这样一段话:“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你看,孔夫子多现实:“如果富贵可以求得,那么即便是赶车之类小差事我也愿意干;如果不能如愿,那就干好自己喜欢的事情吧!”人人都喜欢好单位、高报酬,舒舒服服地发展,但是如果你现在条件不具备,天不时、地不利、人不和,未尝不可以退而求其次。

第三,如果你找到了合适的公司,一定要欣然接受公司安排的第一个岗位,哪怕让你端茶、倒水、洗拖布。企业很精明,最清楚人才的价值,如果你是个优秀的大学生,老板不可能把你培养成保洁员。他一定有自己的意图,也许是在考察你的耐心,检测你的抗压能力;也许是在压制你身上的学生气,使你沉下来,以备大用。

第四,做好本职工作,力求完美。让你的某项工作凸显出来,至少一个星期内无可替代,哪怕只是桌子擦得比别人好。

第五,切忌“少年人的世故”。从一定角度上说,职场中的人际关系非常单纯,那就是,谁的工作干得好,谁就会得到同事的敬佩、老板的重视,得到更高的报酬、更多的机会。如果工作做得不好,无论你采用多么巧妙的交际手腕,都是白搭。千万不要指望通过请客吃饭、私下交友、拉帮结派等方式搞关系。每个人都很聪明,你心里想的什么,大家心知肚明。耍小聪明、投机取巧,也许可以成功一次两次,但也就是一两次而已。一旦被发现,后果是可怕的。

第六,对工作环境产生不满情绪,这很正常,但是,切忌向别人提起。年轻的大学生,心高气傲,不可避免地要用理想来衡量现实,这样一衡量,现实毫无疑问是千疮百孔的。你会失望地发现,企业的管理制度、同事的素质、老板的态度,都有问题……记住:有这种情绪很正常,但是千万不要发泄这种情绪!如果你忍不住,那你需要冷静地反思一下自己,别人身上的错误,你身上是不是也有?

第七,对第一份工作产生厌倦,往往是无可避免的。很快辞职,也并不稀奇。但是,如果你在一年内又辞掉了第二份工作,或者很快又辞掉了第三份工作,那么你就是失败的。这说明你还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或者,虽然知道该干什么,但工作上缺乏章法,心态浮躁,承担责任的能力太差。

你真想当公务员吗

公务员越来越难考了,据新浪网、人民网、《中国青年报》、《京华时报》等媒体透露,2009年公务员考试的淘汰率是98.7%,真可谓百里挑一。有学生问我:“应不应该考公务员?我怕考不上,竞争太激烈了。”

我的回答是:先别说能不能考上,首先你得弄清楚自己为什么要考公务员,你为此都准备了些什么?很多人考公务员,其实并没有扪心自问,自己是否真的适合这条路。

在朋友的聚会中,我结识了一位来自武汉的年轻人。他父亲是国家干部,身居要职。他大四那年,曾和父亲讨论要不要考公务员这个问题。

父亲与他促膝长谈,问他:“你先告诉我,你为什么考?”

“不知道。可能是工作轻松,待遇好。”

“做公务员,要能给老百姓带来实际福利。如果你真想为老百姓服务,把这当作事业来做,你就去报考公务员。如果你还弄不清楚,单纯为了待遇,为了什么工作轻松,你就压根儿给我打住,想都别想!”

在常人看来,父亲是干部,儿子做了公务员之后会有一些优势。职位、薪酬、待遇和前程,父亲有的是经验和资历,可以替他安排。可是,这对父子不寻常,父亲给了儿子当头一棒,儿子更清晰地认识到了自己的人生在哪里。

年轻人没有报考公务员,而是孤身闯北京,找到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他是学软件工程的,大二开始,有过三次创业经历,有成功也有失败。他说,他有一个技术梦想,萦绕心头,挥之不去,有时候甚至夜不能寐。

我笑着问他,为什么不坚持考公务员?自己一个人来北京,还得自己租房子,在公司里听凭别人调遣。他回答说:“我要追求的是我的梦想。工作,不仅是为了赚钱,我还要考虑,赚钱之后干什么?仅仅为了吃、喝、玩、乐?”他还说,公司老总很看好他,刚进公司半年就已经让他协助管理一个小团队了。

这位同学的父亲是一位真正有事业心、有智慧的大男人,顶天立地的那种。如果放在十年前,我很可能会觉得他的话太虚伪,太冠冕堂皇;但是今天,在经历了太多的酸甜苦辣之后,我已经能够体悟到这段话所蕴涵的精神力量。

我们做每件事情,都应该有一个更高的信念。每件具体的工作,都是冲着这个信念去的,唯有如此,才能把事情做到极致,做到完美。如果没有精神支撑,那么工作就仅仅是工作而已,和“事业”二字挂不上边。

“事业”,与单纯的“工作”,是大不一样的。事业会让你获得真正的快乐,真正的满足感,会让你更强大。而工作,很容易滑向单调、乏味和疲沓。做事业的人,往往充满活力;做工作的人,容易未老先衰。

有的人考公务员,只是为了逃避找工作带来的压力,以为这里是个避风港;有的人纯粹是为了安逸,以为在政府部门工作会比较轻松;有些人考公务员的目的就不单纯,梦想考中之后捞取什么,发达以后怎样怎样。这种人,即使成为公务员,也会很平庸,甚至会栽跟头。

要不要考研

考研,还是找工作,这是一个很难的选择。

我们还是小孩子的时候,生活中就已经充满了选择,踢足球和做作业就不可能同时进行。选择一个发展方向,意味着必须放弃一些东西。一项选择的机会成本,就是相应放弃的其他机会有可能带来的一切价值。选择,就意味着承担相应的损失。

选择考研,就要放弃进入职场获得工作经验的机会;选择工作,就要放弃继续深造的机会。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必须集中,才有可能在某个点上有所突破。试想,如果你全力以赴考研,你能肯定自己考得上吗?如果你全力以赴找工作,你能肯定自己找得到好工作吗?那么,如果你不全力以赴呢?

在民族大学本科生宿舍里,我见到了小张。床前的小书桌上,摞着十多本厚厚的书,两本考研英语资料,七八本关于中东历史的学术著作,四本公务员考试宝典,还有一整套新东方GRE和TOEFL学习资料。

小张告诉我:“半年前,我决定考研,方向是中东史。11月中旬,好几个同学找工作有了眉目,甚至有个同学签了家不错的跨国公司。我慌了,觉得找工作也不错,于是就做了简历,买了职业装,去参加了几次面试,但效果不好。于是我重新集中精力准备考研。有师兄告诉我,学GRE对考研英语有帮助,如果考研不成想出国也方便。于是我就报了新东方的班,顺便把TOEFL也报了。12月,我又买了几本公务员考试的书,反正也不厚,先随便翻翻,有个印象,等考研结束再认真准备,多个机会多条路嘛。”

最后的结果是,机会的确多了,但是每个机会都没抓住。考研失利,GRE成绩不高,公务员的书看得浮皮潦草。无奈,在继续准备公务员考试的同时,他做了一份精美的简历,开始“海投”,他觉得,网大总能捕到鱼。一个多月过去了,没有一家像样的单位通知他去面试。他心情沮丧,但总算意识到了问题所在:什么都想得到,又什么都放不下,最后是鱼和熊掌都得不到。

多头并进,并不一定意味着机会,而通常意味着力量的分散、成功率的降低。古语说得好:“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要想真正突破困境,必须知道自己要什么,然后集中精力,攻其一处。

其实,考研与找工作之间,并非不可协调。大致看来,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时间要早于大规模找工作、签协议的黄金时间,如果真的想两手准备,必须把时间段划分清楚,在特定的时间段之内,只做一件事。如果考研的时间是来年1月份,那么这之前所有的精力都用于备考,找工作的事先放在一边。

有些同学,成绩非常优秀,获的奖项也多,甚至爱好都远不止一个,他们往往会面对一种痛苦:选择太多。每一项似乎都不错,而且似乎都可以做好,但就是不敢选择。说到底,是不愿意承担“机会成本”,还是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惦记着别人的。

如果你实在不知道自己要什么,那么,找一个安静的地方,排除杂念,彻底清空你的内心,顺其自然地寻找快乐,这种自由状态下的快乐,是最本真的,它会告诉你,你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很多考研的学生,事实上并没有遵循自己内心的指引。他考研,并不是因为喜欢做研究,而是为了暂缓就业压力;或者说,面对学校外面的世界,他心怀恐惧,只好躲起来。如果你是这种情况,那么我只能建议你勇敢一些。如果你这一步是被动的,那么下一步会更被动,你会逐渐失去人生的主导权。有的同学考研,是因为糊涂,既然大家都考,那我也考呗!如果你是这种情况,不知道考研为什么,没想过考研之后怎么办,那还是先工作为好,最起码可以通过找工作认清自己。

考研就一定意味着机会吗?有个对联写得好,上联:“博士生,研究生,本科生,生生不息!”下联:“上一届,这一届,下一届,届届失业!”横批:“愿读服输。”虽说有些夸张,但也道出了就业形势的严峻。

据说,有一种蝉,在地下潜伏17年才爬出来,为的是规避与其他种类的蝉同时出现,避免造成资源的紧张。不过,这种潜伏,也可能积聚为大爆发,造成更大的紧张。试想,三年前的研究生,就业形势比现在好;那么,你凭什么断定,三年之后的研究生,就业形势一定比现在好?

能不能创业

今天,主流媒体都在引导学生创业。我很赞同这种提法,即使从企业的角度来看,我也觉得年轻人创业很好,根据我的经验,有过创业经历的大学生,如果能够投奔企业,往往会成为企业里最优秀的员工。

下面是三个过来者发出的心声。三个学工科的小伙子,来自天南海北,大学期间都有创业经历,现在金盆洗手不做了,而是共同走入一家知名的IT公司。我们搞了一次座谈。

发言一:我觉得本科生不应该创业,因为条件不具备,事倍功半,学到的没有浪费的多。学生创业的成功率低,之前不以为然,也不服气,现在进入大公司工作,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让我明白以前的自己太单薄了。没有激情无法创业,但没有冷静,没有耐心,没有足够的理性,也不可能创业成功。等进入社会,积累了一定的社会资源,丰富了自己的阅历,然后再创业,可以减少时间和精力的浪费。

发言二:第一次创业,几乎肯定会失败,但这没什么可怕的,这是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小的时候犯小错,总比长大之后犯大错强。如果年龄大了之后,再用很大的投入换取失败的教训,那代价就太大了。大学生创业是应该肯定的,只要准备充分,尽到了最大努力,就应该坦然迎接第一次失败。成功了更好,失败了可以得到经验和教训。IBM有一条企业格言:“想成功吗,请把犯错误的速度加快一倍。”很多企业,尤其是通过创业起家的年轻一代,特别渴望一些有充分创业失败经验的人加入自己的团队。创业不论成与败,对就业,对认识社会终归是有好处的。

发言三:不能泛泛地说“大学生该不该创业”,这要看个人的情况。如果想创业,应该做一个长期规划,把很多东西考虑清楚之后再行动。大学生中间的资源其实是相当丰富的,有很多人力,各有所长,就看你会不会用。规划得不好,问题想得不明白、不全面,创业真的很容易失败。如果有充分准备,可以尝试;准备不充分,肯定有风险,得做最坏的打算。

在找工作时,有过创业经历的求职者往往有优势。比如上面那三个小伙子,他们在言谈中流露出的成熟与稳重,相对于他们的年岁,是非常难得的。他们对事业的专注和激情,更让我欣赏和羡慕。他们的精神气质已经十分干练,不能再用一般的职场标准去衡量。他们能够顺利地在北京找到好工作、谋到好职位,一点儿都不意外。

创业,之所以对大学生那么有诱惑力,在我看来是因为好奇。对成功好奇,对激情好奇,对财富好奇,对名声好奇,对自己好奇。比尔·盖茨,马云,俞敏洪……各个让人遐想。好奇是社会进步的源泉,好奇的人生命力更强,我佩服好奇的人。

但是要知道,事业是拼打出来的,再大的成功都是靠一件一件再具体不过的事务性工作累积起来的,并不都是传奇。我们所熟知的,是为数不多的成功者,像夜空中可以叫上名字的星辰一样稀少。我们对他们的了解,往往仅限于传奇故事,而背后的平淡、单调、困苦,我们知之甚少。我们知道得更少的,是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失败者,他们数不胜数,像滩头浪花一样转瞬即逝,不留痕迹。

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性格,走自己的道路。关键要看你想不想做,如果做不好的话能否承担压力。勇气,永远是要提倡的,尤其对年轻人,只要不蛮干就可以;谨慎,永远是要提醒的,只要不畏畏缩缩就可以。想创业,就好好干上一番;不想做,那就好好琢磨自己的技术,让自己的专业真正“牛”起来。

大城市or小城市

有人说,大城市人才过剩,工作不好找。实际上,小城市的工作也不一定好找。城市小,人才需求就少;而且,小城市的用人单位,往往“不敢”用某些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如果你是个硕士、博士、博士后,就更难找到工作。学校太好,或学历太高,会给人以“高处不胜寒”的感觉,人家用你会觉得心里不踏实。

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单位,会吸纳不同层次的人才。如果某地普遍需要的是大专生、本科生,突然来个硕士、博士,或者名牌大学的本科,它不一定想用你,因为你的“高贵出身”意味着不稳定,人家会认为你稍感不适就会走掉。

《庄子·逍遥游》里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北方大海里有一条鱼,名字叫做鲲,体形大到不知几千里。化为鸟时叫做鹏,脊背长到不知几千里。它起飞的时候,展开的双翅就像天边的云。

问题是,如果风的力量不够大,就无法托起鹏鸟无边无际的大翅膀。鹏鸟高飞九万里,必须要有足够大的狂风在它身下,这样它才能借风力飞行。

做任何事情都要讲条件。水,如果不深,就没有力量浮载大船。如果倒一杯水在厅堂的低洼处,那么小小的草子可以像船一样荡漾其中;但如果你搁一个杯子在水上的话,就会粘住不能动弹,因为水太浅而船太大了。

有小鸟讥笑大鹏鸟:“彼且奚适也?”你打算飞到哪里去呢?你看看我腾然跃起,虽然不过几丈高,但足够自由翱翔在蓬蒿之中,这样飞不也很爽吗?你这个大家伙还打算飞到哪里去呢?

小,确实有小的自由,有小的好处。大有大的辉煌,但也有很多限制。

我们每个人也有大有小。大城市好还是小城市好,其依据是你自己的大小。一定要对自己有个准确判断,比如,你有多大的抱负、多强的毅力、多高的能力。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多年前,我刚到北京,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找到工作。家里人说,他们可以帮我找份不错的工作,希望我回去。我有些动心。北京生存太难,而老家有很多责任和义务是需要我承担的。但我还是让自己冷静下来,算了一笔账:“在老家找份工作,一个月可以拿五六百。即使我有吃的、有住的,这六百块钱全省下来,一年能攒多少?往多了算,也不到八千。北京的月收入是两千左右,去掉房租,去掉衣食,去掉应酬,每个月还能剩下七百多。这些钱我可以全部寄回去,补贴家用。”

我把这笔账讲给家人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他们心里虽然还是担心我,但再也没有催我回去了。我之所以坚持不回去,其实还有更多的计算:“如果我在老家,做那份六百块钱的工作,即使奋斗几年,挣到八百、一千,但在我们那个小地方,一千块就已经到顶了。我的知识、技能,以及雄心壮志,会被‘无物之阵’束缚住,不知道是什么力量在捆绑我、禁锢我。但在北京,高人太多,机会太多,我一辈子都学不完。天高任鸟飞,在北京一个月收入上万的实在太多啦。一千和一万的差别还是很大的。”

城市大,人才多,竞争激烈,活得辛苦,但可以把人的潜能激发出来。有竞争,有淘汰,适者生存,真正的英雄会显现出来。

跳蚤的弹跳力惊人,可以跳过相当于身长350倍的距离;如果换做一个人,能跳600米左右。在一个敞口的玻璃器皿中,放入一只跳蚤。毫无疑问,器皿的高度是困不住它的。但如果在器皿上加个玻璃盖子,那就不一样啦。

不停地起跳,是跳蚤的本能。跳蚤在玻璃器皿中一直往上跳,跳,跳……因为有一个透明玻璃盖的阻挡,跳蚤终归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

几天之后,把盖子拿走。跳蚤终于自由了,现在它想跳多高就跳多高,没人阻拦。但是,它现在跳起的高度只能达到器皿的高度。它已经没有能力跳出去了。

“跳蚤原理”告诉我们,外部环境对个人的塑造作用是相当大的。如果你在一个无法发挥潜能的地方生活太久,也许真的会失去你应有的未来。

到中西部去

多数大学生都是远离家乡在外地求学,毕业后到底去哪儿发展?这是很现实的问题。

假如你是宁波人,在西安上大学,毕业后你可能会想,去北京好,还是回宁波好,还是留在西安好?其实,无论你选择哪个地方,都不存在是与非、对与错的问题。每个人情况不同,选择也会不同。关键是,你想过什么样的生活。

去北京,机会多,工资高,发展空间大;但是挑战多,风险大,压力大。如果你喜欢过快节奏的生活,愿意吃苦,那就去北京。回宁波,一家团聚,亲朋好友都在身边,借助人脉资源,可以找到一份稳当的工作。如果你想过稳定、舒适的生活,那你就打回老家去。留在西安呢,当然也有好处。你在这生活了四年,有很多老师和同学,对这个城市的一切都很熟悉,甚至会超过对老家的了解。如果你想自己闯一闯,西安是个不错的选择。

在我看来,最适合大学生就业的地方,是你求学的城市。如果你在中西部城市上大学,毕业后不妨留下来。因为你在这里生活了四年,如果读研的话是三年,连读就是七年,你青春的光阴洒在这个城市的每个角落,你会深深把握住这个城市的脉搏。这里有你的地利、人和,如果天时也具备了,就更占优势。接下来就看你自己怎么闪展腾挪,大干一场了。

像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样的大城市,人才密度非常大,如果在这里暂时找不到合适的位置,而且你的专业在中西部有发挥的空间,那么到中西部发展也是不错的选择。

和企业一样,你得对自己的“竞争成本”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进行有效调整,并做出相应的战略部署。为了找工作,你所有的投入,还有与之相关的消费,都应该算到你的竞争成本之中。成本低,回报高,当然是最理想的。

竞争成本小,具体说就是,竞争者少,付出的成本(包括有形的,例如通讯、交通等费用;无形的,例如时间、精力等)少,获得成功的几率高。某些地方,是十个人里选一个;另外一些地方,是一百个人选一个。某些地方,你可以一周之内找到工作,迅速办理入职手续,很快进入工作状态;而在另外一些地方,你可能三个月都找不到工作,因为与你竞争的人太多,用人单位不由自主地变得挑剔。有些地方,你可以成为骨干,工作稳定且充满机会;另外一些地方,你必须随时迎接各种人才的挑战,否则就有朝不保夕之虞。

城市大,舞台也大,要么成一条龙,要么就是扎堆在一起的毛毛虫。有人收入非常高,高得吓人,但大部分人的收入是在平均数上下摇摆。在较小的城市,你可能一登台、一亮相,就很扎眼,重要的角色等着你去扮演。别人还在大城市里寻找机会的时候,你已经抓住机会上路了;当别人在大城市里堵车又堵心的时候,你已经开着小车在广袤的原野上驰骋了。如果你有进取心,你的座驾也会从小车逐渐变大变强。这个时候,对你来说,已经没有什么东部、中部和西部的界限,只要马力够大,油量充足,整个世界都是你的舞台。

无论你是在东部沿海还是在中西部,一定要到最需要你、你又最能发挥自己的地方去。能够给你事业机会的城市,才是最好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