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如何理解高校应急管理?

在前文应急管理概念的基础之上,如果仅是简单将“高校”更替为主语,高校应急管理的概念化就会失去适应性和特殊性。在突发事件面前,高校应急管理应当贯穿于突发事件发生的前、中、后三个阶段,以减轻或减缓特殊事件的影响为目标,为恢复自身正常的运行秩序而采取一系列具体行动和措施。其中需要理解和把握的要件有以下几点(见图1-1):

picture

图1-1 理解高校应急管理的要件

高校应急管理以高校及其内部组织结构为管理主体。管理流程的运作需要管理主体,尤其是面对突发公共事件时,承担管理主责、开展各项管理活动的主体必须清晰明了。对于高校应急管理,其管理主体毋庸置疑地可以确认为高校自身,但对主体的定义不可模糊于此。需要进一步明确的是,应急管理主体不仅包括高校党政领导班子,也包括以各机关部处、学院(系)、党团支部为主的高校内部组织结构。在突发事件面前,高校既作为整体的应急主体发挥统筹领导作用,其内部的各机关部处、学院(系)也要充分履职尽责,发挥应急管理职能,各党团支部也要充分树立起应急管理的主体意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高校应急管理以主管部门、地方政府、临近社区为管理合力。仅仅依靠高校及其内部组织结构来处理其面临的突发事件并不现实,高校应急管理应当在主体切实履责的基础之上,与上级主管单位、所在地地方政府、临近社区形成管理合力。各高校应当紧跟上级主管部门安排,听从指挥部署,及时准确反馈自身应急管理进展和问题。同时,高校应该密切与所在地政府保持联络,联动配合,争取必要的帮助和支援。此外,高校临近社区和高校是“唇齿相依”的重要关系,因此高校和社区在面临突发事件时切忌各自为政,而须要做好信息互通,相互配合。例如,中国海洋大学与海大麦岛社区联防联控阻击疫情。海大麦岛社区疫情防控工作会议召开时,社区负责人与学校党委常委共同出席。会上社区领导向学校提出自身困难,恳请学校协助解决防疫消毒、出入口增配管控人员等事宜。校领导表示将与社区联手,配合社区完成相关工作。

高校应急管理以全体师生员工和其他在校人员为管理覆盖面。之前两个要点回答了“谁来管”的问题,接下来摆在眼前的就是“去管谁”。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使用管理覆盖面而非管理对象进行界说,主要是考虑到包含较强被动态的“管理对象”在分析时往往会忽略其本身的主观能动性和在管理过程中的客观参与现实,全体师生员工既是纳入管理范围的对象,同时也密切参与到各级主体的应急管理过程当中,部分其他在校人员也是管理合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其他在校人员,覆盖面中的全体师生员工还需要考虑其人员的强流动性,教师出差访问、学生放假交换、员工培训轮岗并不意味着其脱离了应急管理的视野,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对全体师生员工的全面关注是回答好“去管谁”这一问题的关键一环。

高校应急管理以“一案三制”为主要内容,形成复合管理手段。前文已经对“一案三制”进行了充分的解释说明,对于高校而言,其编制的应急预案应当充分考虑到自身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人施策,确保预案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体制、机制、法制框架下,各高校应当切实做好应急预案,充分调动内部资源,发挥自身优势,借助高端智库、研究院和应急管理专业人才破解应急管理难题、保障流程运作。同时,应该广泛调动广大师生主动性,鼓励献计献策,实现参与式管理,形成复合管理手段。例如,北京工商大学根据通过研究制定的《保卫处新型冠状病毒防控工作方案》,关闭了所有校门,仅开放一处大门,严格实施封闭,落实本校人员进校“持证件、测体温、戴口罩”,校外人员及车辆禁止入校的要求。同时构建联防联控机制,实施网格化管理,全力完成疫情防控各项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