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全球竞争力内核

“全球竞争力”的概念源于“一流”“国际一流企业”,其内核是不断发展和丰富的。《辞海》对“一流”的解释是“第一等”,用于形容事物的等级和类别;美国《商业词典》认为,“一流”是指某类事物处于顶尖的前列,能够成为其他同类事物的标准和标杆。因此,“国际一流企业”应该是全球处于第一等水平的企业,而且一定是同类企业的标杆。世界最著名的三大质量奖(日本爱德华·戴明质量奖、美国马尔科姆·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欧洲质量奖)都基于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将领导力、战略、顾客、产品和服务、人力资源、过程管理、经营结果等作为衡量企业管理水平以及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指标。美国《财富》杂志每年发布的“全球最受赞赏公司”排行榜则是从创新、人才管理、企业资产利用、社会责任、管理质量、财务稳健性、长期投资价值、产品及服务质量、国际竞争力等九个方面进行评价的。堪称世界一流企业发展之道的理论总结“三部曲”——《日本企业管理艺术》《成功之路——美国最佳管理企业的经验》 《基业长青》(以及《从优秀到卓越》),详细记载了不同时代、不同阶段世界一流企业成长的轨迹并总结了其共同特征,例如:价值观引领、追求卓越、履行社会责任、领导即服务、以人为本(包括人才培养)、团队协作、顾客至上、追求创新、绩效导向等。

在中国,虽然企业发展起步晚,但是相关的实践与研究也颇有特色。一方面,我们借鉴世界著名的质量奖设置了全国质量奖(2001年,中国质量协会)和中国质量奖(2013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另一方面,我们对中央企业竞争力的评价是典型的“中国方案”。2006年,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出台了《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并明确了由财务绩效定量评价和管理绩效定性评价组成的10余项评价指标;2012年,我国提出“做强做优,世界一流”的发展战略目标,并形成了以“四强”、“四优”、“四个特征”与“13项要素”为主体的评价标准与行动指南;2017年,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提出“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的新要求,这也标志着全球竞争力概念的正式提出。在理论研究方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承担的“中国企业国际化及全球竞争力”课题,对中国企业全球竞争力进行了评价,并构建了一个包括国家全球竞争力、企业规模、盈利、成长性、运营效率和跨国化指数等维度的指标体系;有关的管理著作以及研究成果《领先之道》《中国企业的下一个机会:成为价值型企业》《中国式企业管理科学基础研究总报告》《兴衰30年:中国企业30年成败模式》等,则从管理的角度对中国企业的成长基因进行了深入探索,但也局限于对国内企业的研究。

从国际到国内,从实践到理论,无论是质量奖、排行榜、绩效评价,还是课题研究、著作成果,关于“企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与研究,在评价指标、评价方法、总结出的企业发展特质等方面,都存在一些相似之处。但是,目前国际上尚无统一的评价标准与全球公认的理论研究成果。因此,如何正确理解全球竞争力这一新概念,是一个难题,然而,这又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必修课之一。我们需要从全球竞争力的相关基础理论、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的国内外研究与实践情况、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探索中的“中国方案”、世界企业的领先之道、中国企业的成功之道等多层面进行科学、系统的分析,才能正确得出全球竞争力的真正内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