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四

改革开放40年,也是中国企业从小到大,从少到多,从弱到强,从本土走向世界的艰辛过程。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使得部分旁观者感到好奇又困惑,甚至引起了一些发达国家经济界的担忧。永胜博士所著《全球竞争力培育》系统描绘了中国企业全球竞争力提升的艰辛历程,总结了中国企业全球竞争力提升的经验和方法。一方面,有助于国际学术界理解中国企业全球竞争力增强的原因,避免引起误解和恐慌;另一方面,也为我国企业提高全球竞争力提供了系统的解决方案。

(1)隐性知识:日本企业崛起与“走出去”的法宝。日本企业“走出去”也经历了类似的过程。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日本企业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让世界震惊,引发国际经济学界的广泛关注。在《广场协议》之后,日本企业掀起了海外并购、建立分公司的热潮。相反,此时的美国制造业却陷入了困境。以汽车产业为例,美国的汽车企业在与日本的丰田、本田等知名汽车企业的竞争中全面落败。日本三菱财团收购美国的国家历史地标洛克菲勒中心,让美国人感到震惊。

日本管理学家野中郁次郎在大量跟踪调研日本企业的基础之上,以“知识论”角度,诠释了“日本式管理”的秘密。索尼、松下、本田、佳能等一大批知名公司之所以能够成功,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们既重视显性知识又重视隐性知识。所谓隐性知识,主要是指那些不能通过语言、文字、图表或符号明确表述的知识,这也是传统经济学和管理学容易忽视的问题。野中郁次郎还提出了被管理学广泛承认的知识转化SECI模型。他认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相互转换,共分为四个过程:社会化(S)、外部化(E)、融合化(C)、内部化(I)。

(2)活性知识:中国企业竞争力提升的秘密。如果仅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笔者认为其理论存在一定缺陷,即忽视了人们对于可言说与不可言说知识的情感体悟知识。因此,笔者提出了知识整体论,将知识分为感性知识、理性知识和活性知识。感性知识大体上对应隐性知识,理性知识大体上对应显性知识,而活性知识则是基于情感和价值判断的知识,既可以是显性的,也可以是隐性的。活性知识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激活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了三元知识创新螺旋模型。与上述知识创新模型的四个过程相比,三元知识创新螺旋模型有九个过程:实践化、概念化、具体化、系统化、有效化、合法化、质变转化、物质化、价值化。这是一种人们从感性知识和直接经验中提高认识,从而改变其活性知识的过程,也是知识创新的螺旋上升过程。

如果说野中郁次郎的知识创新模型大体上解释了日本企业超越美国企业的秘密,三元知识创新螺旋模型则大体上说明了中国企业近年来崛起的秘密。华为作为中国制造的重要代表,它的成功并非偶然。华为创始人不仅重视学习借鉴西方的先进管理理论与制度,也重视下属和员工的实践技能提升和实践经验的总结。更重要的是,华为非常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例如,华为一向重视激发员工的内在斗志,以产业报国、振兴民族通信工业为己任。从知识整体论角度来说,这就是将活性知识转化为感性知识的物质化过程,具体诠释了“精神力量也可以变成物质力量”。同样,我们也可以尝试用该理论来理解中国经济的发展奇迹。中国经济取得辉煌成就,中国企业的集体崛起功不可没,而崛起的背后是一大批以民族复兴为己任的企业家艰苦奋斗、不懈努力,也正是这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为其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动力。

人类的行为受到现实、自由及理性这三个永不静止的力量的推动。因各种不确定性而生发迷茫,每个人要平衡相应的三个作用力:感知的外部世界和真实经验、被激活的理性、主导价值观。中国式管理之所以很有生命力,离不开正确价值观念的指引,离不开实践经验的总结,离不开理性制度的规制。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实际上借鉴了西方理性化的技术体系和制度体系,继承了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内在精神,总结了吃苦耐劳、勇于创新的实干经验。

(3)三大法宝:明道、取势、优术。从三元知识整体论角度来说,中国式管理有三个重要内涵:一是重视活性精神力量,二是重视感性实践活动,三是重视理性制度建设。与之相呼应,中国企业要“走出去”,必须重视道( 精神力量 )、势( 感性力量 )、术( 理性力量 )。

“道”在传统道家思想体系中主要有两种解释:一是指事物本来如此,不受人为干扰;二是从自然之道出发,进而通过一定的逻辑关系论证人要顺势而为,注重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逻辑。经济全球化从本质上说,是企业在全球空间内配置资源以实现利润最大化的过程。我国企业在发展壮大之后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是中国企业“走出去”必经之“大道”;永胜博士所总结的中国特色企业管理思想与模式、中国企业领先之道,则是中国企业“走出去”应遵循的内在成长规律之道,更是中国企业走向卓越、立足世界的精神力量与内在基因。

“势”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独有的语言,它反映了人类在遵循客观世界的“道”的过程中如何认识和理解静态的力量与动态的变化。所谓“君子谋时而动,顺势而为”,强调的就是审时度势、善于用势的重要性。改革开放40年来的发展历程及由此追溯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成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读为几代中国领导人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善于用势所带来的变革。我们今天的成就,离不开从中央到地方、无论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各级各类组织领导者的善于用势。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两个构建”的思想是为“强起来”造势、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而蓄势。在此战略前提下,中国企业全球竞争力将逐步上升。永胜博士在《全球竞争力培育》一书中所分析的世界竞争新格局、“中国方案”推动新型全球化等,都很深刻地阐述了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之“势”。

“术”本意是指技艺、方法、实施和执行,字典上解释为“思通造化,随通而行,运动”。术从本质上说,是在战略导向的指引下,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一系列理性化和合法性的知识系统。永胜博士所提出的放眼全球、夯实基础、增强内力、找准模式、选对路径“五大步骤”,便是中国企业“走出去”之“术”,为中国企业新时期应对高质量发展要求、全球化新挑战创造性地开发了理想的途径和实施方案。

永胜博士是一位工作在企业一线的领导者,在工作中注重将感性经验上升为理性知识,并以活性知识作为指导。他善于平衡理想、理性和现实,总结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精神导向、实践情景和理性方案。他以企业报国为导向,投身实践,勤于思考,在繁忙的日常管理工作之余写出了这本理论联系实践、开拓创新而又务实传承、高度凝练的著作,可喜可贺!承蒙永胜博士命我作序,深感课题之重大,惶恐之余写下上述思考,谨以复命。

是为序。

杨百寅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伟创力讲席教授

领导力与组织管理系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