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洞政协主席 程延平(2018年1月)
洪洞,是座历史悠久、文化璀璨、积淀深厚的千年古县,也是尧舜文化、根祖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无论是伏羲画八卦,舜耕于历山,还是大槐树寻根祭祖,威风锣鼓震天吼,文明的脚步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走得既沉稳又欢快。古老与年轻,传统与变革,历史与未来……鲜明缤纷的种种元素在这里各自纷呈而又交相辉映,形成了独特气质的洪洞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又称为传统文化,是民间民众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也泛指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是在普通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非物质的文化。
凡是有人群聚集的地方就有民俗文化存在。早在《汉书·王吉传》一书中就有“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记载。民俗作为一种无形的文化资源,在民间根深蒂固、源远流长。它来自民间,传承于民间,规范于民间,又深藏于民间。随着时代的变迁,经过岁月的冲淘,洪洞地区的民俗互相碰撞、互相融合,从而使洪洞民俗的内容更加丰富,更加厚重。
在洪洞这片古老的大地上,每个区域都有相似或不同的民俗。一河之隔的两个村子,对同一件事情的处理方式都有略微差别,而一道之隔的两个村子的村民方言竟也不一样。作为洪洞人,把我们家乡的民俗真实地记录下来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基于此,政协委员董爱民、王绍明及工作人员罗文秀等对洪洞民俗进行了搜集整理。
通过搜集整理洪洞的民俗,我们感到这片历史文化厚重的土地留存下来的民俗文化是那么精湛,那么富有意义。这本书编著得厚实,虽难免挂一漏万,仍有一些粗糙的地方,但是拿在手里仍然有一种自豪感,因为我们毕竟为洪洞——这片生养我们的热土做出了自己的一份努力。
《洪洞民俗》以保存史料、反映事实、服务当代、有益后世为目的,从一个新的层面挖掘、整理和研究这些行将消逝或正在散落的民俗文化遗产,力求准确系统、全面客观地记述洪洞民俗的传承和变化,做到思想性、资料性和学术性的统一。从洪洞人的饮食起居、婚丧嫁娶、村落家庭、集市贸易、戏曲文化、民间工艺、方言俚语等方面,围绕洪洞的民俗事项来进行描述,突出了洪洞民俗文化的独特风采。这里有衣食住行的生活习俗,精妙绝伦的传统工艺,甜美生动的地方语言,多姿多彩的戏曲艺术,妙趣横生的俗语故事,诙谐幽默的民间俚语,等等,构成了光辉灿烂的民俗画卷。水有源,木有本,文化也有根;只有源远才能流长,本固才能枝荣,根深才能叶茂。民俗是我们的文化根基和文化情结,它诗意地栖居在我们辽阔的乡村。我们应该倍加爱惜,加以保护,使之历代传承,互相激昂,与时俱进,延绵不绝,让后人知道“原来我们的生活曾是这个样子”。
窥一斑而见全豹,观滴水后知沧海。我们希望于历史长河中,捕捉渐行渐远之片影,兼收人类文明遗失之符号,并蓄地方特色之大成,呈予读者。通过这些恍若眼前的风俗器物与生活细节,让读者走近进而了解脚下的这片土地、农村、城市。
愿与各界同仁共勉共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