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抽象的患者 VS 具体的患者

公司重磅抗癌药物的产品发布会,当然少不了一系列的医院实地走访调研,这让本来已经身心疲惫的李新,不得不拖着她那副快要七零八碎的骨架奔波在各个大城市的三甲医院中,继续带着层层面具和职业假笑游走于各位专家、主任、教授……

当年李新在大学期间学的专业重点在用工程手段去解决医学问题,尽管不是学医,但多多少少李新都与医生打了很多交道,其实平常开会也好,线上交流也好,让李新觉得没什么特别的,但是李新一向不喜欢去医院,从大学安排的医院实习开始就是如此。

原因呢,其实也很简单,李新不喜欢医院里面由“生老病死”而带来的沉重感,而偏偏李新自己又是个超级敏感的人,非常容易共情,面对那些生离死别、病魔缠身,李新什么也做不了,这种无力感有时会压得她透不过气。

工作后,尽管李新自嘲已经锻炼了铁齿铜心,但李新自己知道她还是不喜欢医院内的环境。这次不喜欢医院的原因似乎有点哲学意味,李新平日里坐在办公室里面码字写报告的时候,由于需要做各个疾病的行业分析,因此疾病的患病率和患者人数也就成为了必须要查询的数字,在办公室里、在报告中,这些数字也只是一批抽象的患者。

然而,当李新走进各个医院、进入各个科室去走访调研时,那些曾经代表患病率、患者人数的数字瞬间有了生命,直接变成了一位位或坚强、或憔悴、或痛苦、或绝望的患者,并且是具体的患者。

特别是这一次的走访调研是为了配合宣传公司的重磅抗癌药物,如果应对得“不小心”,李新在访谈时会不经意间地对上患者或者患者家属那充满期待,甚至带点恳求意味的目光,每一个这样的瞬间,都会让李新漏掉两拍的心跳,因为她明白这目光背后的生命太沉重了。

尽管公司开发出来了药物,但是药物有严格的适应症,它不是万能的,不能一次性消灭所有患者的痛苦,同时李新明白自己所在的公司也只是个公司罢了,并不是慈善机构,高昂的药价让很多患者退却,而这一点李新无能为力。

是啊,无能为力……李新有时候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公司开发出这款抗癌药物,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对于负担得起,又恰好符合用药条件的“幸运儿”来说,这款药物至少可以帮助他们延长5年以上的预期寿命,如果后续治疗计划有效,甚至会出现痊愈的奇迹。但是,对于那些无力支付,或者不符合用药条件的“不幸者”来说,希望之后的绝望是最为致命的……

“是不是长期缺少睡眠让人容易悲观呢?”李新自言自语地摇了摇头,“这辈子咱不是观音菩萨,实在没有能力救苍生于水火,还是老老实实打工吧,毕竟还有一堆报告等着写呢”,李新苦笑了一下继续埋首于电脑前,一边继续整理当天的访谈记录,一边回复着各位投资者的问题,还要时不时考虑下那份马上要到deadline的公司年度报告有没有漏掉什么重要内容……

如果“胡思乱想”是一种疾病,那么“忙碌”一定是一剂良方吧,忙碌到没时间吃饭的李新,很快就忘记那些病床上的“具体患者”了,大脑中只保留了出现在屏幕上WORD编辑界面里的“抽象患者”。

如果要问这份工作教会了李新什么,那学会铁石心肠一定是其中的重要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