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者,大也,煌者,盛也。莫高窟屹立千年,一直等待着属于这里的人。听说在莫高窟对面的三危山,真正的有缘人才能看得见“佛光”。曾几何时机缘际会,六年前的国庆假期,有幸去了敦煌,参观了莫高窟,一直对莫高窟的洞窟,壁画和彩塑念念不忘。梦里经常梦回敦煌,回到莫高窟,漫步于莫高窟林荫小道,穿梭于不同的洞窟,与彩塑和壁画驻足相望,相看两不厌。
当时不太理解莫高窟参观的一些规定,需要提前预约,在规定的时间内由讲解员统一带领排队参观,不能拍照不能喧哗,走马观花,一次只能观摩几个洞窟。不接受散客,前往景区必须乘坐观光车,进入莫高窟首先要在数字展示中心观看一场别开生面的球幕电影,除了震撼就是叹服!直到今天看了电影,我才明白莫高窟文物保护的曲折和艰难。电影是以人物传记的手法进行拍摄,让人惊羡地是电影的场景和情节基本上都是实景拍摄。大漠孤烟直的荒凉,断壁残垣的破败,透露着莫名的神秘感和悲剧色彩。沉睡了五百多年无人问津的莫高窟,某一天在道士王元禄不经意发现藏经洞后,再次出现在世人的眼前,被盗窃被掠夺被破坏……
面对浩荡袭来的市场化浪潮与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樊锦诗却赫然发现,原来对莫高窟内国宝威胁最大的,从来都不只是自然环境,而是叵测和险恶的人心。当开发旅游事业盛行,经济利益至上,盲目追求上市,历史古迹在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前提下,终归有一天会自然消亡。
作为敦煌研究院的第三任院长,樊锦诗自知责任重大,球幕电影以及莫高窟数字艺术中心的落成,考古报告的顺利出版,参观客流及路线的优化,从根本上缓解了莫高窟日益严峻的危机。莫高窟是世界文化遗产,是中国历史和艺术瑰宝,应该好好保护传承下去,绵延不绝留个我们的子孙后代,而不是因为商业化和利益毁在我们手里。我们都是敦煌的儿女,守护莫高窟,保护文物是我们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正是有樊锦诗这样伟大的坚守者,考古发掘,临摹修复,莫高窟本来的面目才能一天天展现在世人眼前可以大饱眼福。敦煌文物研究所前几任所长,常书鸿,段文杰,还有李云鹤,彭金章都是伟大的考古工作者。当然还有那些并不出名,却默默无闻为敦煌文化事业付出心血的工作人员。
再一次被陈瑾老师的演技惊艳和折服,尤其在影片的最后,真人的樊锦诗和演员陈瑾出现在同一时空,相同的场景,完全一样的着装,尤其神态步履蹒跚,在洞窟里驻足观望,简直神还原。很喜欢电影的旁白,陈瑾老师的原声非常有魅力,具有历史的沧桑和厚重感。就如同一部荡气回肠的纪录片,配音为纪录片增彩不少,旁白的声音不绝于耳,穿越时空。上一次看陈瑾老师的影视作品,还是电视剧《三体》里面饰演的统帅叶文杰,不言自威,真得很有领袖的气魄。完全碾压了少年版叶文杰的饰演者王子文,尽管她的演技也非常精湛,让人眼前一亮。很喜欢谭维维演唱的同名主题曲《吾爱敦煌》,Great Love Dunhuang,就是超级爱,非常爱敦煌。穿越千年的守候,一生所爱,坚守初心,只做好一件事。
一七年去得敦煌,已经是六年前的事情了。只去了鸣沙山还有月牙泉,时间匆忙行程比较紧张,敦煌许多著名的景点都没有来得及一探究竟。莫高窟离鸣沙山不远,从敦煌站到莫高窟有二十几里路,现在交通很方便出租车或者公交车都可以直达游客中心。比较遗憾的是,莫高窟有七百多个洞窟,对外开放的更是数不胜数,上次去只能参观七八个最出名的洞窟。九层楼是必须打卡的,还有一些被世人熟知的洞窟。莫高窟作为四大石窟之首,最具参观价值的除了彩塑就是壁画了。原来,洞窟的游客承受能力有限,洞内的二氧化碳浓度,还有湿度变化都会对壁画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坏,每天最大客流量必须限制在三千人以内。壁画的临摹修复和复原工作需要一直坚持下去。这就是文物工作者的伟大之处,把简单枯燥乏味的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持下去,把最原始最真实的莫高窟留给世人。
敦煌的女儿樊锦诗作为敦煌研究院院长期间,一些伟大举措不但缓解了洞窟的压力,更好地保护文物遗迹,还最大限度接纳游客的造访,莫高窟没有被商业化,没有被人为破坏,可以一直传承下去,这就是最伟大的创造。一辈子扎根于大西北的荒漠之中,用信念和毅力坚守初心,寻找自我。电影中有一段独白非常精彩,“我们要坦然地面对生活、面对生死、面对一切,找到真正意义上的那个自我”。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都是渺小的,如尘埃如沙粒不足一提。只有莫高窟历经千年洗尽铅华,饱受风雨和战争的洗礼,依旧屹立不倒,熠熠生辉。千年莫高窟,吾心归处是敦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