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诗三百首》通识(中华经典通识)
- 周兴陆
- 1587字
- 2024-11-02 04:45:49
1.标举盛唐,兼顾中晚唐
290年的唐代诗史,一般分为初、盛、中、晚四个时期。“诗宗盛唐”是严羽《沧浪诗话》举起的一面旗帜,为高棅《唐诗品汇》所发扬,掀起了明代“前后七子”的格调复古诗风,“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是响彻多时的文学号召。当然,中晚唐作为盛唐的余波,某些诗体如七律和绝句也取得成绩,自有特色,宋初的“九僧诗”、宋末的“江湖诗派”都效法晚唐,但尚不足以撼动盛唐的诗歌高峰。
孙洙站在崇尚盛唐的立场上编选《唐诗三百首》,选盛唐诗歌161首,超过一半;中唐78首,晚唐67首,初唐几乎未涉及,可见“诗宗盛唐”的态度非常明显。但他又突破了明人“不读大历以后一字”的褊狭,兼顾到中晚唐。按诗体来说,五古、七古、五律,盛唐诗入选数量占绝对多数,而七言律诗和七言绝句,中晚唐加起来超过了盛唐。七言律诗发展较迟,至盛唐才成熟。《唐诗三百首》选中晚唐七言律诗28首,数量超过盛唐(22首),是符合唐代七律发展之实际的。
再看七言绝句。盛唐时,杜甫绝句乃盛唐之变调,仅《江南逢李龟年》一首入选。诗曰(本诗中“闻”“君”为韵脚,以不同字体呈现,下同):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这首绝句作于大历五年(770)。杜甫这一年冬天死在湘江的一条小船上。当年开元全盛日,年轻的杜甫在洛阳和长安多次聆赏宫廷乐师李龟年的歌唱,随后风尘洞,半生漂泊西南,没想到在湖南潭州(今湖南长沙)这么偏远的地方,在落花时节,又与这位宫廷乐师相逢。今昔之感,盛衰之叹,身世沉沦和家国巨变的深沉感慨,都浓缩在这28字之中。孙洙批曰:“世运之治乱,年华之盛衰,彼此之凄凉流落,俱在其中。少陵七绝,此为压卷。”“落花”成了一个固定的意象,象征一个时代的衰败陨落。杜甫七绝有百余首,孙洙偏偏挑选这一首,是有眼光的。
王昌龄是“七绝圣手”,李白乃七绝名家,《唐诗三百首》分别入选5首。七绝入选最多和次多的是晚唐的杜牧(9首)、李商隐(7首)。杜牧擅长七绝,常将沉痛的兴废感慨和深刻的理性思考融会在历史意象之中,情、事、理打成一片,婉转多情,神韵悠远。唐宣宗大中四年(850),杜牧离开长安到吴兴(今浙江湖州)任刺史,作《将赴吴兴登乐游原》:
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前二句写自己在长安生活清闲,空虚度日,清平时代有此清闲况味,实乃因自己之无能。“清时”二字隐有反讽意味,晚唐危机四伏,哪有“清时”?第三句转笔写将离开长安去吴兴。“江海”指吴兴附近的太湖,此句有泛舟五湖,不问世事之意。但是哪个读书人不想有一番作为呢?登上乐游原,遥望一代英主唐太宗的昭陵,诗人感慨横生——是感慨大唐国运之衰颓?抒泄自己不遇明主、难有作为的牢骚?还是对唐室复兴有所期待?或许兼而有之吧。一个“望”字,含蕴无穷。再看《赤壁》:
(明)黄凤池辑《唐诗画谱》(局部)
闲云野鹤般的僧人是在出世与入世间徘徊的唐代诗人集体追慕的对象。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是杜牧约四十岁时在黄州刺史任上所作,600多年前此地爆发了著名的赤壁之战。杜牧从眼前的“折戟”顿然生出历史感喟,作了个大胆的假设:如果东风不给周瑜提供方便,孙吴恐怕要被曹操灭了。言外之意,周瑜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可能一切都是天意,人算不如天算。
李商隐七言绝句,寄托深邃而措辞婉转。《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用书信的方式写离情,由今时的分离想象将来相聚时细谈今日的离别。现在与未来、分离与相聚的时空转换,使相思之情表达得更婉曲。两个“巴山夜雨”复叠,前实后虚,加上“雨涨秋池”的孤寂景象与“剪烛西窗”的美好期待相对应,蕴含着复杂的人生况味。
李商隐与杜牧是晚唐七绝的代表,不愧“小李杜”的称号。《唐诗三百首》的编者重视晚唐绝句,既符合唐诗发展的实际,也显现出高超的艺术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