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人听到你(孩子版+父母版套装)
- 兰海
- 2932字
- 2023-07-24 19:01:43
PART 1 家长学习如何做家长
世界上任何一份工作都要通过招聘选择合适的人来承担任务。如果父母这个职位需要通过招聘上岗,那么雇主应该是孩子。可惜孩子没有能力选择谁来做照顾自己,但是承担这个责任的父母却有绝对主动的权力来争取学习的机会。
孩子会希望自己在一个什么样的家庭中长大呢?
是有无尽财富或丰富资源,让自己姿意挥霍的家庭?还是可以不受约束,从小就有无限的自由,让自己肆意妄为的家庭?
这些真的是孩子们最想要的吗?给孩子无尽的财富、人脉和自由,就是一个好家长了吗?
无数“二代”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和父母关系冷淡,家庭缺乏温暖,总认为“金钱”才是获取朋友的重要方式,在纸醉金迷的生活背后却是深深的寂寞和对家庭的怨恨。
无数从小在溺爱和自由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成年后往往会出现无助和愤怒的状态,因为成年后的社会并不接受他的肆意妄为。
相反,无数普通家庭长大的孩子往往温暖、阳光,充满着迎接挑战的勇气,经常能感受到来自内心的幸福感。
可见,财富、人脉不是能否让孩子健康成长的决定因素。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孩子成长中家庭最需要提供的要素呢?
生活中,我们会在什么语境下提到“家”?
家,是要回的;外面的世界,是要闯的。
学校放学,公司下班,回家。
在外面被欺负了,受委屈了,回家。
面对挑战,只要回头看,家里有盏灯,就会充满勇气。
收获成功时,我们想和家人分享,在他们的自豪笑容中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当我们累了,总想回家,因为肯定有热水、有好饭等着我们。
家,是温暖的港湾,是力量的源泉,是可以包容我们的安全屋。
安全感、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是家能够给到我们每个人的,不仅仅是给孩子,还有父母和祖辈。
由此可见,让孩子有安全感和归属感,并激发孩子自我价值的需求是家长最重要的价值,而这些都是学校或社会很难提供的。
安全感、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受都是心理能力,是非常强大的力量。这些力量通过具体的行为来呈现:比如,更愿意独立完成任务,能够很快融入新团队,能够听取老师的建议,有主见、不随意附和他人,学习中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失败之后能相信自己通过努力可以成功,有梦想并且能够为了实现梦想而努力等。
这些心理能力并不是从书本中获得的,也不是通过语言可以教会孩子的,而是通过每天的日常生活、家长对孩子们的一言一行、孩子们每天的行为以及行为收到的反馈、这些反馈对孩子的内心和能力的影响等,长时间积累的结果。
怎么做家长呢?中国文化里提到的“道法术器”,就在系统地说明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道”,是方向,是科学的成长规律。家长需要掌握各个年龄阶段个体成长的科学规律,才能给到孩子具体的帮助。“道”是方向,是基础,是每个家长心中希望孩子成年后的样子,是每个家长心中构想的孩子和世界的关系。
一个2岁的孩子乱扔东西,经常把玩具扔在地上,妈妈捡起来告诉她不要再扔东西了。孩子笑着点点头。一分钟之后,孩子又把玩具扔地上了。这样反复几次之后,不同的家长就会有不同的行为,也会导致不同的结果。
掌握科学成长规律的家长知道这是孩子在自我意识萌芽期的表现,他们需要通过这样的“命令式”行为来证明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自己有权力做选择。家长会把玩具一遍遍地捡回去,不会去训斥孩子不听话,因为她知道这样的行为会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权力,并且更愿意主动表达自己的愿望,会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安全。
如果一个不懂科学成长规律的家长遇到这种情况,会认为孩子太不听话了,才2岁就逆反了,以后长大了怎么办。于是对孩子大声呵斥批评,有时还会收走孩子的玩具,甚至有些家长还会用一些惩罚的方式。这样的行为剥夺了孩子获取安全感的权利,还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没有自主的权利,从而感受不到来自家庭的支持。这样的心理感受让孩子会有些唯唯诺诺,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如果家长还持续这样的做法,孩子总会感到自己是别人的依附品,没有办法实现自己的想法,长大之后就会变得没有主见。
一个11岁的孩子为了帮同学掩饰错误,没有向老师说出真相。被老师批评之后,孩子不愿意上课,有很大的情绪。不同的家长会有什么不同的反应呢?
掌握科学成长规律的家长会意识到当一个11岁的孩子进入到青春期,他的社交需求非常旺盛,他想帮助同学这件事是好的,只是方法没有做对。老师的当众批评对孩子的自我价值有较重的打击,行为上回避学校,但实际上知道自己错了,只是没有办法面对老师和同学。当家长把原因分析清楚,他会选择理解孩子的感受,并和孩子一起面对这个问题,认可孩子内心的需求,和孩子一起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法,如果孩子需要,会和孩子一起去找老师。家长的这些做法,会让孩子感受到家是安全和温暖的港湾,家长会愿意和自己一起解决问题。孩子在这种强烈的归属感下,会和父母一起想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到更好的方法之后能够让孩子的自我价值得到提升。
不了解成长规律、也不愿意理解孩子想法的家长知道这件事后会勃然大怒,在家里大发雷霆,认为孩子撒谎骗人,而且居然还拒绝上学,已经变成了一个“坏孩子”。家长这样的行为会让孩子感受到更多的孤独,自己的内心感受在学校没有得到理解,在家里也没有办法释放。孩子会认为学校和家庭都站在河的对岸,自己无法获得支持和帮助,渐渐地,他们就会和家庭疏远了。
孩子从家庭中获取安全感、归属感和自我价值的途径就在日常生活中。所以,家长要学习科学成长的规律,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然后用正确的方法和孩子互动。
科学的成长规律是家长的必修课,是一切家庭教育的基础。
“法”,是指家长应该建立孩子成长的长期目标并进行系统地思考,建立家庭教育的体系。家长通过学习科学成长规律了解孩子在每个阶段不同的成长目标,开始意识到学校不能承担所有的教育责任,开始思考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之间的合作,明白自己更需要不断学习,并能在选择幼儿园、学校和课外班时更加理性客观。
“术”,是方法,在家庭教育体系中,“术”指的是家长对待孩子的方法和孩子对待家长的方法。这也是家长最希望学习的内容。但是我想强调,“术”的基础是“道”,我们所有的方法都应该符合个体的科学成长规律。就如同上文提到的2岁孩子扔东西和11岁孩子隐瞒真相的例子一样,我们通过了解科学成长规律,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有自己独特的气质和性格,有各自的特长和爱好。但是在生理、心理和认知能力上的成长具备普遍规律,所以孩子们在不同年龄阶段会因为需求的一致性产生一些共性的、值得研究的“问题”。正确、有效、积极的方法就是能够在符合科学成长规律的基础上,站在长远目标的角度思考问题,提供给孩子最有效的支持和帮助。
“器”,是承载科学成长规律和方法的载体。它可能是一本书、一个能够让家长学习的APP、一个实用性强的时间管理工具;它也可能是一套积木、一套玩具和一款电子游戏。最关键的是,家长在选择“器”的时候需要谨慎思考。
家庭教育是终生的,所以家长的学习也应该是长期持续的。从我们成为家长的那一刻起,我们就应该积极投入到学习中。
孩子们在生活中获得的安全感、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是家庭给予的最重要的力量,而这一切源自于生活。家长应该学习孩子成长的科学规律,然后才能建立教育系统,才能帮孩子在生活和学习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家长的积极行为能够让孩子充满安全感地成长,并且在不断的挑战中找到自己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