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构学校教育模式:如何选择最优手段实现教育目标
- (日)工藤勇一
- 2681字
- 2023-06-26 18:29:53
改革固定班主任制:建立全员参与的管理模式
废除每个班级一个班主任的“固定班主任制”是我施行的第三项改革。
从2018年起,我们学校不再为每个班级安排固定班主任,而是采用“全员班主任制”,就是让全体老师共同负责该年级的学生。每位老师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如果能让他们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专长,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于是,我们决定让那些能敏锐感知学生情绪变化的老师、善于和家长沟通的老师、擅长利用ICT(信息通信技术)的老师都参与到年级管理中来,这就是全员班主任制。
我们参考的是“团队医疗”的思路。对患者而言,最好的医疗莫过于心理护理与专业治疗的结合。以此类推,于学生而言,最好的教育应该就是全校老师携手为每个孩子打造的“因材施教”式的教学方案。
反观现行的固定班主任制,其实它是有很多弊端的。
比方说,在固定班主任制下,人们习惯把学生的一切都托付给班主任。对孩子和家长来说,一个班级的好坏往往取决于它的班主任。如果班级出了问题,他们会理所当然地把责任推给班主任,而班主任也会自己默默承担下所有问题。
时下提倡老师要给予学生无微不至的照顾,从学习到生活。近来更有不少学校和教育委员会将“悉心指导”“周全照顾”作为学校的卖点。但是,在大人的精心呵护下长大的孩子大多缺乏自律性。同时,在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或麻烦时,他们往往会归咎于周围的人,轻易地把责任推给别人。
固定班主任制让班主任承担了过多的责任。说得极端点,他们似乎背负着班级所有学生的人生,再加上他们特别“希望得到班级学生的喜爱”,使得他们对学生的付出远远超出了正常规定,有时甚至还会走向极端。
自律性差的孩子一旦在学习上遇到挫折,就会把责任转嫁给班主任。学不会就说“老师讲得不好”,忘了东西就怪“老师没说”。班主任为了“赢得孩子们的喜欢”付出了那么多心血,到头来却是这样的结果,真是讽刺。
另外,在“取消固定班主任制”这件事上,我还有另外一个目的,那就是消除学生心中“人生赢家”“人生输家”的固有观念。每个年级的教师团队通常由不同年龄、不同资历的老师组成。由于老师的个人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班级的实力,以至于分班结果会让孩子们将自己与“人生赢家”“人生输家”画上等号。中学的各门课程都有专任老师,情况比小学还能好一些。在所有课程都由班主任担任的小学,学生的这种意识应该更加强烈。
所以我认为,只要具备一定规模并配置有单科老师的学校,无论是中学还是小学,都应该实行“全员班主任制”。我在第4章会介绍到由木村泰子老师担任第一届校长的大阪市立大空小学,它就是这样一所废除固定班主任制、导入“全员班主任制”的小学。
废除了“固定班主任制”,“尖子班”问题便不复存在。不会再有老师为了提高班级名次而对学生施加压力,教学活动的透明性也得以提高。同时,对学生的错误指导和体罚等现象也会随之减少,教育危机发生的概率也会降低。班级差距过大时往往容易引发教育危机。它和人的幸福感一样,在与他人做比较时,心里的不满就会加剧并容易产生逆反情绪。
另外,有些中学还会公布定期考试的“班级平均分”。这样的信息不仅会让班级之间产生敌对心理,还会助长孩子们的优越感和自卑感。“人生赢家”“人生输家”这种固有观念会对学生产生不小的负面影响。家长经常把“分到某某班”叫做“运气好”,把“没分到某某班”称为“点子背”。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那些因“点子背”而成为“人生输家”的孩子会是怎样一种心情呢?
我认为取消固定班主任制的意义非常重大,这样不仅避免了班级间的差距,也避免了学生因分班而留下遗憾。
老实说,刚当上老师的头两年,为了让自己带的班级成为“赢家”,我拼命努力过,也曾为班级的团结一致而高兴过。
我从来没有过“只要搞好自己班级的团结工作便可高枕无忧”的想法,但不可否认的是,相较于别班的同学,我的确更在乎自己班的学生。还记得在那个刚换完班主任的新学期,有位同学跑过来对我说:“我想进的是工藤老师您的班。”说句大言不惭的话,我当时真的非常高兴。
但是从第三年开始,我的想法发生了转变。
那一年,我和一位比我大7岁的理科老师分在了同一个年级。他思维灵活,不盲从传统,对学校教学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是一个非常值得尊敬的人。我和他很合得来。
当时我们年级一共两个班,我和他各负责一个。自从和他共事,我才意识到“即使赢了他们班也没什么值得高兴的”。于是,我不再注重班级之间的竞争,只想着如何才能让两个班齐头并进。同时,我对班主任这个制度有了新的思考。
我们废除了固定班主任制,但保留了班级这个框架。仅是如此,我校学生就发生了显而易见的变化。他们不再在意谁是“人生赢家”“人生输家”,也不再拿自己班与隔壁班做比较。他们的变化再次让我确信——班主任就是一个班级的灵魂!
一提到“我们废除了固定班主任制”,立马就听到了质疑的声音。那就让我们来看看制度究竟是如何规定的吧。根据《公立义务教育诸学校班级编成及教职员定额数标准法》的规定,每40名学生(小学一年级只有35名)分配一名教师。因此,一个班最多40人,原则上不存在41人的班级。如果一个年级的学生人数是80人,那么就是40人×2个班,如果是81人,那么就是27人×3个班。也就是说,如果有80名学生,就安排两名班主任,如果有81名学生,就安排3名。在这一点上,全国所有学校都是一样的(当然,也有根据地方政府的规定实施小班教学的地方)。
废除固定班主任制度后如何安置老师则由各学校自行决定。比方说,如果学生有81人,那就至少要设置3个班级,不过老师人数可以自由安排。例如我们学校一年级和二年级各有6名老师,他们分别作为4个班级的班主任共同参与班级管理。此外还有两名外聘讲师协助教学,同时他们也可以参与班级管理。这是和千代田教委协商后定下的制度。
以一年级为例,我们会安排两名老师负责该年级的“班级活动”和“品德课”。但有时只安排一名老师上“品德课”,由他自行备课,然后依次给四个班上课。对学生来说,这样做能让他们与更多老师互动,拓宽他们的价值观。此外,我校的“三方面谈”由家长、学生及他们指定的一名老师共同进行。
推进“全员班主任制”最重要的是做好老师之间的合作。我们学校不仅每周召开一次年级会议,也鼓励老师们在日常生活中互相交流、分享信息。以至于老师们常常会说,全员班主任制让老师之间的交流明显增多了。
无论是家庭作业、定期考试还是固定班主任制,它们在漫长的学校教育史中理所当然地存在着,也没有任何人质疑过它们的合理性。
但是,制度、机制必须与时俱进。
以校长为首的所有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懂得通时达变。当一个体制不再能满足学校教学的上层目的时,即使它已延续了100年,也要勇于改变它。